首页 > 垃圾分类 > 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怎么做?广州的经验来了
2022
09-26

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怎么做?广州的经验来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垃圾产生量急剧上升,垃圾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何突破“垃圾围城”困局、走上生活垃圾资源化之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站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迅速行动,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依法推动,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和垃圾产量快速增长,垃圾处理模式单一、土地资源紧张、垃圾焚烧认识误区、“邻避”现象制约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城市垃圾处理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利用、生化处理与焚烧发电等分类处理方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来,广州从心怀“国之大者”的站位高度、直达基层末梢的覆盖深度、凝聚社会合力的参与广度、下足绣花功夫的工作精度和办好民生实事的服务温度“五个维度”,深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老城市新活力、新时尚,形成了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垃圾分类“广州样本”。

  从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到全民行动,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广州始终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策完善、机制健全、技术先进、全程闭环、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格局,探索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广州经验”,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垃圾分类这道考题中,广州的生动实践既打造了城市文明风貌的靓丽新名片,也书写了老城市新活力的时尚新篇章。

  垃圾分类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一座实际服务管理超过2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近10年垃圾年增长率超过4.7%,平均每年30万吨的增长量为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垃圾问题解决不好,老百姓不会答应”,成为近几届广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一致共识,抓垃圾治理一直被作为城市治理的首要任务。

  先行先试,遇到瓶颈。从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到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再到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广州垃圾分类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0年1月,广州就率先提出“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控制工作。2011年4月,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提出生活垃圾四分类模式。2012年,为了让市民更加简便直观地进行分类,提出了脍炙人口的“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分类原则。

  之后的几年,广州学习借鉴欧洲和日本、新加坡经验,积极开展定点投放、积分奖励、发袋鼓励、按袋计量等实践,做了大量基础性、探索性工作,形成宝贵的经验和基本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架构。但是,由于全社会思想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法规政策不健全、终端设施配置不足等因素,垃圾分类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少数社区、街道试点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覆盖推行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

  对标对表,实现突破。2016年12月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实施要求、重点任务和科学方法,这对于正处于垃圾分类最困难彷徨时期的广州来说,如同拨云见日,指明了前进方向、鼓舞了人心士气、注入了强大动能,引领广州一举突破困局。广州市委市政府反复学习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形成广州推进垃圾分类的贯彻路线。

  首先,市人大牵头编制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2017年出台,2018年实行,这是全国第一个出台的地方性垃圾分类政府规章,为强制分类提供法制保障。其次,市政府整合市区两级环保、规划、城管、建设等部门力量,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建设,为前端全面推行强制分类制度筑牢根基,2019年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消除了市民专家对于分类后如何处理的疑虑。

  再次,在全面开展法制宣传和分类行为指导宣传、具备分类处理能力的基础上,2019年下半年,市委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五套班子召开三千人大会,在全市范围统一实行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举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类瓶颈。经过半年努力,到2019年末,广州彻底实现垃圾分类全社会覆盖、全民参与,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体系成熟,跨越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广州已经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创建了市、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席会议统筹和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形成了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成效评价、指南指引的技术操作体系,打造了“入户宣讲+社会发动+科普培训+志愿引导+新闻传播”的宣传动员体系。

  在成熟完备体系的保障支撑下,加速推进各项建设,2019年落实全市楼道撤桶、2020年完成1.8万个投放点位建设、2021年实施投放点提升行动和推动“两网融合”网点建设、2022年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引领行业发展,高标准承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科普宣传活动获科技部表彰。

  习总书记强调,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广州以垃圾分类为支点,撬动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垃圾分类,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广州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提出社区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十二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楼道撤桶难、投放点选址难等矛盾问题,迈出了垃圾分类的坚实一步。

  2019年,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组织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的通知》,组织党员干部带头下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为社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宣传、督导服务,带动形成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彩”,绘就广州基层治理新画卷。截至2022年6月30日,广州市累计约60万人次党员深入社区“神经末梢”,打通基层垃圾分类“毛细血管”,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推动基层治理。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垃圾分类的主阵地、主战场。广州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运用“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下沉到社区,形成工作合力,使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广州在解决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管理架构、宣传动员体系优势和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为社区疫情防控、社区微改造、网格化管理等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

  如,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三元里社区把最初用于出租物业住户垃圾分类投放监管的“云村码”接入“平安白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垃圾分类、环卫收费、燃气自检、治安管理等“一码统管”。

  助力城乡发展。从城市社区试点,到农村示范建设,一直以来广州注重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因地制宜,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9月,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抓好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全链条提升,全方位推动,全社会动员,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吹响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奋进号角。2020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目前,广州全市114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到43.9%,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习总书记的指示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指明了方向。从绿色生活的“新时尚”到全民参与的“好习惯”,广州垃圾分类分出了资源,聚起了人心。

  主题活动大动员。习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是推进这件民生“小事”的基础。广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精心策划“学史力行办实事、垃圾分类促文明”“践行新时尚、低碳我先行”“我分类、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市、区联动,城乡同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常态化举办生活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网络大学堂”科普宣讲,组建讲师团深入机关、街镇、社区、农户传播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理念。

  2019年以来,广州累计举办垃圾分类大型宣传推广活动71.4万场次,覆盖839.9万人次,市民群众的知晓率达到99.3%、参与率达到96.3%以上,实现了由“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根本性转变。

  学校教育全覆盖。垃圾分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孩子们抓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2019年9月开始,广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编印《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作为全市34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实现知识普及全覆盖。注重加强“家校社”三者联合,把垃圾分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与劳动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2020年7月,广州市执信中学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首批重点工作项目(垃圾分类进校园)基层联系点。

  公共机构走前列。强化公共机构带头作用,在引领垃圾分类工作方面作出良好示范。广州持续深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办公”专项行动,带头落实办公用纸双面打印,积极倡导线上办公、无纸化办公,全面限制使用一次性水杯、餐具和办公用品,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广州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纸减量约30%。

  以点带面促进垃圾分类全面覆盖,所有驻穗中直机构、省直部门和驻穗部队全部带头实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民革、民盟、民进等派积极响应;美团外卖、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垃圾分类广州标准全国推行,垃圾分类由宣传发动阶段进入全民参与阶段,由理念变成行动,成为广州公共机构的新时尚。

  社会组织齐参与。在这场垃圾分类的全民行动中,广州社会组织没有缺席,积极发出《垃圾分类,社会组织在行动!》倡议,号召全市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优势,广泛宣传、身体力行,当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讲解员、践行者、推动者,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环卫工人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前端接触者,广州环卫行业协会分批组织20000多名一线环卫工人开展垃圾分类辅导培训,提高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工作水平。

  广州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建设宣传科普基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鼓励会员单位企业探索垃圾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垃圾分类后,如何做好再生资源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广州各级供销合作社深入调研,打造各具特色的资源回收项目,实现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广州志愿者协会依托全市188个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和公益时间银行,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拾分美丽”青少年助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推动社会各界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涉及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考验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前端,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末端,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广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张绿色低碳生活的“高分答卷”,记录了广州的“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展现出广州精准施策实现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制度机制健全。广州始终坚持以法治引领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首部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

  进入新阶段,出现新问题,广州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相继制定《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办法》两项办法,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三项经济激励措施,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编印机团(场所)分类工作指引、家庭分类投放指南、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指引等若干方案,“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链条匹配衔接。垃圾分类是一个投、收、运、处环环相扣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了链子,整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功亏一篑。对此,广州依靠科技力量,建立了分类处理高效闭环新体系,让生活垃圾的“一生”都在掌控之中。

  前端精准分类,4700多个分类投放点装上智能监控探头,实现时时能监控、源头可追溯;中端精确收运,打造智慧环卫系统,实时查看收运车辆运行轨迹和车辆状况,实现收运流向明晰可见、闭环管理,杜绝生活垃圾混收混运;末端精细处理,建成现代化程度高、综合处置能力强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满足分类处理需求,形成一张贯通完整闭环的庞大城市静脉网,保障着广州这座2200多万人口超大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发展。

  源头分类减量。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是关键。广州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要求,聚焦上游核心,聚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行动。党政机关示范先行、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界群众广泛参与,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形成“无废城市”新格局,掀起广州生活垃圾资源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新风尚。

  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减少垃圾产生,正成为广州市民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目前,广州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年均约446.4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以上。

  处理能力充足。超前规划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雄心。广州着眼满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高位规划、前瞻布局,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以组团的形式集中打造成为固废处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4座,其中焚烧处理设施7座、生化处理设施6座、卫生填埋场1座,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约80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充分利用闲置公房、桥下空间等资源,新建集分类投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环卫工人休息于一体的多功能“两网融合”网点796个。

  目前,广州正加足马力推进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优化升级、5座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和4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新增焚烧设计处理能力88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900吨/日,到今年年底全市焚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生化处理设计处理能力达到6110吨/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求。

  推行垃圾分类,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事难事,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抓好的民生实事。

  聚焦难点问题整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背后,是大写的“人民情怀”。广州紧盯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垃圾分类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全面部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短板大排查、问题大整治、品质大提升专项行动,采取人大政协联动督查、纪委监委专项巡察、城管执番检查等方式,成立11个市级专项督导检查组,直奔大街小巷、商场超市、乡村社区等垃圾分类第一线暗查、暗访、暗拍,梳理排查出制度机制、设施配置、长效管理、习惯养成等6个方面86条具体问题,召开行业专家会诊会逐项分析查找原因症结,研究制定具体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2019年至2022年,全市共规范建设分类投放点1.8万个,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点3161个,升级改造压缩站354座,优化分类运输线台,市民群众对政府垃圾分类举措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场化垃圾分类为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正在广州如火如荼开展。

  广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连续三年开展投放点提质工程,市、区两级共投入35亿元专项资金,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

  大力实施值守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投放桶点必须干净整洁、分类收运必须及时规范“三个必须”星级服务行动,营造清洁、美观、便民投放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增强服务管理效能。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垃圾分类业务深度融合,才能产生裂变效应。广州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智能投放管理系统,编制市、区、街镇、村居、责任人五级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序,在线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地理位置、建设管理、垃圾日均产量、站桶督导、宣传培训等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

  建立区、街镇、村居、责任人等生活垃圾分类基础信息管理台账,涵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通过分析、比对生活垃圾产生量、工作实况、投放点建设提升等信息,实时客观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同时,广州通过信息化应用实现管理手段升级和管理流程再造,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垃圾分类人工督导成本高、违规取证难、执法难、整改清理不及时、业务数据不准确等管理痛点问题,助力形成科学化、长效化监管机制。

  垃圾分类,是现代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支点,也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下一步,广州将认真办好这件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用心用情服务“国之大者”,以人民为重、以自然为美,为创新城市治理提交新答卷,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为老城市新活力增添新底色,为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新活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 “五个维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 广州市探索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