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衡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2022
09-09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衡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衡阳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丘陵山区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引领区;突破惯性思维,不拘一格使用发展乡村人才;敬畏乡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激发农民自主行动,建设美好家园;以标准化治理,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创新。但也面临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特色不明显;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融合不理想;思想观念与乡村振兴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衡阳市要进一步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当全面优化农产品区域结构,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湘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衡阳区位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实用性人才选拔使用,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梯队;以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业农村改革盘活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衡阳市紧密结合市情农情,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始终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延续抓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精度和力度来抓好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衡阳市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重心由全面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持续增收,奋力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衡阳篇章”。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我国乡村地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目标和路径。衡阳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有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根据本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衡阳市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农业“百千万工程”、“8135”战略、“六大强农行动”。突出农业发展质量提升,创建高效精细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县一特一品牌”行动,重点打造“三黄两茶”(油茶、茶叶、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及优质稻、生猪、中药材、特色蔬菜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品牌发展示范引领,全面实行农产品“身份证”和“合格证”管理制度,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两品一标”农产品达251个。形成以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衡阳农业品牌格局,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衡阳市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发展壮大“粮、猪、油、菜”四大基础产业,培育土品牌,为产业发展“造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提品质、树品牌、强营销,推动衡阳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一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持续加强高档优质稻推广。衡阳市切实扛起粮食生产大市政治责任,狠抓粮食生产。建立粮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在全市主推26个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推动水稻“一村一品”订单生产,发展代耕、代种等“十代”社会化服务,凝聚全社会力量协同发展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9.74万亩,其中:早稻233.97万亩(超任务面积2.97万亩),中稻及一季晚稻158.69万亩,晚稻258.47万亩,旱粮78.61万亩。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在衡南县双季测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狠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耕地抛荒整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基础。2021年57.7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按照时序进度顺利推进,同比增长62.4%。常宁市在罗桥镇、三角塘镇、西岭镇等3个乡镇实施1.6万亩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试点项目,重点打造三角塘镇千家洞至庙前镇中田村公路沿线万亩双季稻省级综合示范片。衡阳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35.57万亩(其中水稻120.47万亩、旱粮15.1万亩),粮食总产达60.16万吨,初步建成100万亩优质稻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稻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成立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围绕3000余亩高档优质稻规模化生产,建设“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的现代化、机械化稻作公园。衡南县已建成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30万亩,2021年14万亩水稻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水稻)基地。

  二是实施优质湘猪工程,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打造优质湘猪工程、加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多种举措抓实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使生猪产业逐步恢复、产能逐步提升,2020年荣获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先进市州。从2019年6月到2021年10月底,全市新建投产456家生猪规模养殖场,2021年生猪出栏675.06万头,增长28.2%,生猪存栏468.18万头,增长11.5%。实施优质湘猪工程,签约的8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项目顺利落地,推动生猪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衡东县通过加大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力度,2021年湖南鑫安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仔猪12万头)、衡东天逸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仔猪15万头)等三个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投产。蒸湘区建立完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体系,落实生猪保险政策,支持亿湘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芳养猪场创建“猪—沼—蔬菜的种养结合”新模式。

  三是促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将油茶产业建设作为农业发展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九条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专班抓油茶产业发展。202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2.3亿元油茶专项资金,7个油茶重点县市均予以了配套,重点扶持了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宣传等工作。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全市落实金融资金16.59亿元,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8.45亿元。2021年,全市油茶林总面积447.21万亩,年产油茶籽49.48万吨,比上年增加20.52万吨,增长70.9%。从行业地位看,全市油茶林面积、茶油产量和油茶年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地州市之首。2021年全省评审20个茶油大县,衡阳市有5个县(市)入围,占四分之一。衡阳油茶品牌影响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大三湘茶油”“神农国油”被评为“中国茶油十大知名品牌”。致力于“衡阳市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建设,形成了“耒阳—常宁—祁东”“衡东—衡山”“衡阳—衡南”三大油茶产业集群。全市培育国家级农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3家,联结辐射基地达100余万亩,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大三湘、神农国油、中联天地三家企业入选“中国油茶百强企业”。建成衡东、衡阳、耒阳、常宁4个油茶良种采穗圃和12处定点育苗基地。科学布局11家茶油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企业产能,有序推进国省市油茶小作坊改造。建设油茶仓储中心、交易中心等项目,创建全省唯一油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常宁市西岭镇作为油茶小镇成功入选湖南首批十大特色农业小镇;成功授牌中国(耒阳)油茶博览园;油茶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研学体验等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绿色蔬菜,打造衡阳蔬菜品牌。精选蔬菜品种,重点种植生产黄花菜、白菜、辣椒、豇豆、萝卜、黄瓜、茄子等品种,推动蔬菜质量同步提升。蔬菜产量方面,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95.84万亩,收获面积97.2万亩,总产量215.98万吨,总产值120.25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03万亩,比上年增加15.54%,产量17.51万吨,比上年14.14增加23.85%。蔬菜销售与加工方面,全市拥有城镇农贸市场255个、摊位10595个,蔬菜批发市场18个、年交易48.9万吨;加工企业58个,年加工鲜菜13万吨,年产值达8.5亿元。合作组织和种苗繁育方面,现有规模蔬菜生产合作组织和企业234个、面积15.62万亩。发证的蔬菜制种基地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和合作组织14家,育苗及其相关设施占地面积623亩,年育苗总量29516.9万株。品牌创建方面,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县级49家。依托农产品保供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成功打造了一批设施蔬菜基地,全市创建湖南省著名商标4个,“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授牌企业共22家,全市供粤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现有28家,其中入选供粤港澳“菜篮子”生产认定基地名单18家,带动衡阳市大宗农产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国际市场。2021年绿色食品新增23个,续展3个,有机食品续展1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增1个,全市“两品一标”有效认证数达251个。

  衡阳市将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富民强村的“牛鼻子”工程,立足本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产品,深入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打造“百千万”工程升级版,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突破,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农产品高端化。一是突出高品质基地建设。衡山县培育壮大小水果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了衡山红脆桃生产基地、沃柑产业扶贫基地、箐香桃示范基地、红柚示范基地、猕猴桃示范基地。2021年,全县小水果种植面积逾6.2万亩,产量达7.53万吨,产值达4.3亿元。常宁市新发展高标准有机茶园7.5万亩,改造老茶园1.5万亩,成品茶年产量达到1200余吨,涉茶产业综合产值过亿元;面积、产量稳居衡阳第一,成功跻身湖南茶叶十强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二是突出标准化生产经营。常宁市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制订油茶生产和茶油产品质量两大标准。按照森林经营认证(CFCC)要求,制订《常宁市油茶林经营方案》,当年按森林认证标准生产的油茶鲜果比市场价高出1.4元/公斤。2018年5月,常宁市发布全省首个油茶地方标准,从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包装、销售对常宁茶油进行了全过程规范。始终坚持生态有机标准,严控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料、人工除草及物理灭虫,把“高山、生态、有机”确定为常宁市茶叶品牌建设的主题。目前,常宁市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达到9家,通过有机认证的基地面积3.5万亩,8家生产企业通过SC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三是突出公用品牌打造。以传统优势产业为突破口,整合提升当前自有品牌,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成功开发了高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常宁市为提升茶油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各企业原有茶油品牌进行统筹整合,树立“常宁茶油”公用品牌,筹建“常宁茶油”产品质量溯源平台,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坚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举办了四届油茶旅游文化节,建设高标准平安油茶小镇、5000亩油茶风情园等。整合常宁茶业品牌,打造常宁茶叶公共品牌——常宁塔山茶,并申请地理保护商标,统一形象宣传。举办“品茗怀祖”“登天堂山、赏杜鹃花、品塔山茶”“春茶采茶节”等活动,宣传推介常宁市茶叶。目前,常宁市茶叶品牌已荣获湖南省优质茶、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湖南省茶博会金奖、“潇湘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茶杯名优茶大赛一等奖、亚太茶茗大赛金奖、澳大利亚国际茶博会金奖等51个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权威赛事奖项,吸引中央电视台“乡土”专栏专门报道。

  衡阳市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产业兴旺”目标,大力发展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丰富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衡”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聚焦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优化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分工明确的乡村产业体系。以“一村一品”乡村产业为基础,突出果蔬、油料、茶叶、畜禽、竹木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强引导,合理分工,构建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新型经营主体综合实力。推进行业横向资源整合,强化产业纵向协同。由龙头企业负责产业前端的秧苗繁育、标准建立、技术服务和产业后端的品牌打造、收购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当地新型经营主体负责标准化规模种植,同时协助公司引导和指导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开展适度规模种植,做好产业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协作。蒸湘区通过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从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等方面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率,夯实农业质量和效益。同时,建成两个集标准智能化生产、初加工、分拣包装、仓储和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专业化冷鲜蔬菜配送中心。2021年新申报了3个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以配套蔬菜基地现代化产业,通过多种措施切实解决鲜活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难题,打通从采收、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二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建立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通过龙头企业订销、市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举办节会展销等举措,促进农产品销售和群众致富。如常宁市平安村积极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搭建京东、淘宝等互联网销售平台,线上销售黄金茶油、茶山飞鸡、红薯干、大豆、豆腐乳、干笋等农副产品,日均销售额约2万元,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全年电商销售总额达1800万元。耒阳打造农产品线上展销、物流跟踪、在线支付、数据统计、监测评价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开展云直播带货,根据农特产品分布地域,引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化身农特产品的“代言人”“促销员”。目前,电商直播带货已成为当地消费帮扶常态化营销方式,全年累计直播带货1000余次。同时,耒阳今年共组织十余家主要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博览会、中部地区农产品博览会和数商兴农专场展销会等,通过线下展示和线上引流等方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额快速增加。

  三是以园区和特色小镇为载体促进农业“跨界融合”发展。常宁市农产品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756家,获评衡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00余家,获评省级以上星级农庄28家,其中国家五星级农庄1家。常宁市被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塔山瑶族乡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强乡。蒸湘区2021年围绕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申报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标杆龙头企业打造”三个2021年省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石鼓区注重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环线,把水系、农田、山林、民宿等乡村资源串联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打造了香樟苑、潇湘和创、山水莲花、云飞科技、兆祥农业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企业。

  衡阳市大力构建“政府得生态、企业得效益、乡村得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自主经营、村社合一、返承包”等多种产业模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引导新型主体向产业链集聚,形成种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人人都有小康门路。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一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民”。围绕提高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行“支部+产业”、“支部+合作社”的组织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增进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利益联结。通过党建+集体经济创办,突破村级经济发展瓶颈。如衡阳县清花湾片区实现村社合一,共开办12个村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收入到年均达4万元。村民以土林草水资源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年收益3000元以上。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采取党支部协办助办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着力破除农村发展“空壳化”瓶颈,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双致富”。新建的月季园,村集体占股10%,村集体享受每年利润10%的分红。2020年村集体分红20万元,2021年分红50万元。梨园收入一年10万元左右,研学10~16万元,萱草园加办公室出租约6万元,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78万元。

  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如常宁市构建“政府得生态、企业得效益、乡村得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自主经营、村社合一、返承包”等多种产业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推进基地建设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中联公司的“共享农场”、大三湘的“油茶庄园”等乡村振兴模式效果显著。引导油茶经营户从油茶基地建设到油茶基地提质转变,让广大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油茶产业建设,让油茶产业带动乡村经济。衡东县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为发展壮大衡东黄贡椒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优势,在三樟镇和平村流转土地1300亩,其中100亩用于黄贡椒种苗的提纯复壮,200亩用于育苗基地,1000亩建设示范大棚基地,计划在全县推广种植10万亩,保底价收购10万吨,实现年产值10亿元,解决3万人就业。

  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衡阳市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健全人才下乡返乡留乡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各类能人到农村干事创业,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现新的发展。

  大力推进人才振兴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活动,吸引衡阳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服务乡梓,扎实推行村(涉农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制度,推进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努力造就扎根乡村的本土人才队伍。

  一是选能人带村。乡村发展好不好,村支书这只“领头雁”是关键。衡阳县清花湾片区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驻点帮扶,吸引5名青年人才回流,进入村支“两委”,促进村内外人才大循环。片区内22名村干部,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开办实体企业9人,占比41%;本科学历3人,占比14%;3名带头创业的贫困户被吸收为村民小组长。为选准配强领路人,2014年衡南县骄阳村换届选举前,茶市镇书记、镇长等乡镇干部积极做工作,鼓励一批在外的能人志士返乡竞选。48岁原先在外承包铁路工程的罗成祝,凭着良好的口碑和为村集体垫资修路等突出贡献高票当选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脱贫攻坚党员带头上,开荒垦地党员争先干,社会服务党员义务做,骄阳村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建成了规范漂亮的村部、宽敞平坦的通组公路、鲜活灵动的文化墙、热火朝天的产业地。2021年4月,罗成祝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是请乡贤支村。积极引导乡贤能人,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出资出力。雁峰区发挥“乡贤五老”作用,以乡情、乡音和乡愁为纽带,壮大乡贤队伍,引导乡贤们支持家乡经济文化建设。如衡南县茶市镇骄阳村大力推行“三会五一”模式,用村支“两委”的真心,换取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心。即:成立“乡贤会”,坚持每年春节举办乡贤“恳亲会”,清明节举办乡贤“座谈会”;逢年过节,对骄阳村乡贤会的4名企业家、1名军队离休干部、1名退休大学教授,在家的统一由村支“两委”到家里“走一走”,茶余饭后领到田间地头“转一转”,村里大小事务集体坐下来“议一议”,不在家的也坚持安排专人逐个打电话“聊一聊”,有困难需求的尽力而为“帮一帮”。支持乡贤实施旧房改造,鼓励退休人员到骄阳村定居。始终保持与乡贤的密切联系,认真听取他们对乡村发展的建议。近年来,骄阳村从村部建设到乡间道路修缮,每一个实体项目和每一处细微变化,均凝结了乡贤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衡东县通过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了一批能力强、见识广的衡东籍人士返乡创业,引领经济发展。

  三是留青年兴村。想方设法留住青壮年,不断激发青年的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常宁市挖掘培育各类人才,发展养殖大户30余户,培育新型农民200余人,村级合作社吸收聘用2名高学历、懂技术的回乡创业青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村支“两委”尽可能由青年担任,近两届换届选举,镇村两级达成“让青壮年参选、由青年人担当”的共识。衡南县茶市镇骄阳村新当选的5名班子成员,其中80后2人,90后1人,平均年龄42.8岁,全部有在外工作经历,4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成长空间尽可能为青年人留足。明确入党积极分子向青年人倾斜,外出考察、人员培训等集体活动,90%以上名额留给青壮年,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等80%以上指标在留乡就业的青年中产生,让青年人留乡有盼头。置业创业尽可能为青年优惠。在土地、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优惠措施和服务保障。2016年曹永中等4个青年计划在村里合伙开办一个种鸡蛋养殖场,村支“两委”知悉后带头支持,不仅帮其选好厂址,还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办好用水用电等问题,年土地租金仅收取3千元,远低于市场价格。如今养鸡场养殖种鸡1万羽,年纯盈利达到20余万元,影响和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本地“工匠式”人才,大力发展农村能人经济,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湖南萱草研究院揭牌运行。衡阳市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发起,联合福建博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湖南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在全市共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核心示范基地8个。引进农业急需紧缺人才12人,其中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引进博士1人。耒阳不断引进电商物流专业人才,定期举办农村电商物流培训班,把从事电商工作的乡村干部、农产品经营主体、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等作为主要培训对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电商人才队伍。2020年来,耒阳举办各类电商人才培训活动80余场,累计培训电商人才6000余人,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常宁市扎实开展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班子集中轮训,累计培训乡镇班子成员230人,村(社区)“两委”干部2132人。严格执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2020~2021年累计为乡镇补充各类人员209人(其中招录乡镇公务员133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75人,任务完成率102.7%,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雁峰区在冬春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5次,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建益农信息社服务中心1个、专业站14个,全区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30人次。

  积极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政策项目,重点打造农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梯队式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经营管理“多面手”、农业科技“土专家”和能工巧匠,让更多人才回流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衡阳市大力发展农村能人经济,将“农村能人经济培训班”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累计培训农村能人近万名。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全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200余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导向,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抓好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石鼓区大力实施“强基培育千人计划”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建立3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库。深入推进科技专家服务团建设,加强与周边高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冬春训、农业病害防控、林业技术指导等技能培训和扶贫工作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党员、农民群众及贫困户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人才交流互动。建立互培、互聘、互动的人才共育制度,企业为村劳动力培训搭建平台,镇、村党组织邀请企业人才当顾问,帮助提升集体资产运营效益。石鼓区角山镇回引35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区人社局、市餐饮协会就地培养50余名本土厨师,打造“厨师之乡”,力求培训1人、改变1家、带富1村。香樟苑抽调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开展创业辅导,蹲苗培育本土种养殖人才200余人。衡阳县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89人,任务完成率100%。全力打造科技专家服务团,选强配齐科技专家团成员82人,累计帮助企业申报市级技术研发中心6个,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平台,鼓励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创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安邦、耀泓),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1个;创建部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星创天地3个,市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

  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珠晖区茶山坳镇将近年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以及致富能人纳入入党积极分子人选或预备人选,并每年组织他们参与全村各类志愿活动,提升他们对村里工作的认知和认同,切实为村里发展选好人才,储备基层人才。衡南县以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为平台,推进人才强农。今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200人,农机作业操作手100人,新农商带头人100人;还开展玫瑰葡萄栽培、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柑桔栽培、油茶栽培、水产养殖、重金属污染及治理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计2213人,通过培育技能农村人才队伍,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衡山县培育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围绕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种养加能手6260人。开展了水稻优质稻生产、集中育秧、油菜、小水果、蔬菜标准化栽培,农机操作、畜禽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农民1260人。组织从事特色小水果、畜牧水产、农药经销员150人在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开展观摩学习和实训。承办、协办省农广校“农广助农”产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共2期,培训学员160人。开展良种猪和水稻生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2次,培训学员100人,聘请了湖南农大、阿里巴巴高级讲师、省市畜牧养殖专家、省市农民素质教育专家授课。培训农机合作社和粮食生产大户农机驾驶员70人。

  南岳区大力推进人才振兴工程,成立南岳农业科技服务团队,聘请茶叶、果树、水稻领域的专家做顾问,与湖南农大、衡阳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创建科研项目基地,组建科研团队,服务生产流程,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服务团队”的组织运行模式。

  衡阳市在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以“富脑袋”和提升精气神为目标,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各级组织的引领力和执行力,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文明创建为重点,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留住乡愁为关键,以文化供给为支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依托,让群众自发尊重文化、热爱文化,主动共建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加快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衡阳市加快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

  一是补齐短板,让阵地更优。着力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标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期盼,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等设施设备,全面补齐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整合村级公共文化资源,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基层文化综合服务功能,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开放频率和时间,及时做好设施设备维护,着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衡阳县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省规定的免费开放项目和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要求,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组织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70余场,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整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农家书屋、村村响等文化场所,打通“两中心一平台”,构建“县为主体、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衡阳县文化馆、图书馆完成了二级馆标准升级改造。新建1个公益性图书馆“潭印阁”,占地1900平米,成为全县文化地标建筑及网红打卡点。今年,县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530万元,采购一批音响和文体器材配送到今年新建成的村级文体广场,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达到一级站标准,13个达到二级站标准,491个村和社区全部完成村级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老百姓远牌桌近书桌,远赌场进球场,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衡山县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对外公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并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村(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每个村(社区)均配备应急场地设施、装备物资和相关工作制度,2021年应急管理工作获得国家先进表彰。衡南县通过建设村级阅览室、文化活动站,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坚强阵地。茶市镇怡海村建成高标准村级活动中心1个、面积达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4个(含足球场1处),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套计40余件;成立衡南县图书馆怡海分馆和衡南县文化馆怡海分馆,藏书2000余册,引导在村内形成浓厚的健身热潮和读书热潮。正在积极推进古民居修缮工作,建立怡海农耕文化园,留住最美乡愁。南岳区扎实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建成以区图书馆为总馆,寿岳乡分馆、南岳镇分馆、红星24小时图书馆和18个农家书屋流通点为分管的综合图书服务体系。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100%,建成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5个,总建设面积为3910平方米,设置率100%。组织开展公共文旅服务工作培训班,指导乡村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开展日常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结合全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月活动制作非遗宣传展板14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雁峰区14个村级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到100%,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

  二是文艺下乡,让活动更实。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用文艺的形式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和新时代农村农民风貌,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如衡南县茶市镇怡海村通过绘制700平方米农村文化墙、设立18块“忠孝”文化路牌、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家家都争文明户,共建美好新家园”的良好风尚。每年开展“十佳光荣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组建篮球队、广场舞队等群众性队伍,营造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搭建群众大舞台,开展“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各种文艺演出,农民生活方式不断向绿色、科学、健康、文明方向转变。石鼓区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美德,传承农村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角山镇联建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体队伍联建、文化活动联欢等形式,联合举办农民丰收节、春社民俗文化节、美食年货节等活动近40场次,共同打造乡风文明大舞台。举办“道德讲堂”,开展“美家美妇”“最美农家”等创评活动,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三是创新机制,让队伍更强。着眼破解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缺乏短板,注重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破解人才、资源瓶颈。衡阳县注重发挥挂点示范优势,借力“百千万艺术童伴”各驻点帮扶学校资源优势,通过对口帮扶、志愿服务、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将人才、资金导入乡村。注重建强乡村学校支点,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快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引导优质项目、工作经费和文化活动、文艺人才向乡村学校倾斜,让学校既成为“送文化”重要目的地,又成为“种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 “主心骨”,把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把新乡贤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先锋”,深入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乡村能人等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回故乡建家乡”,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传承乡村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用乡贤联乡情,用乡情聚能量,努力打造懂文化、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文化队伍。

  四是贴近民需,让活动更实。普及推广高雅文艺活动,开展以繁荣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交流展示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切实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衡阳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成立10余支文艺团体。深入开展乡村音乐节、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常态化开展长跑、骑行、徒步等体育赛事,让村民既“过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2021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达9000余场。开创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单”志愿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文化活动,继续大力推进“送戏下乡”工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力度,力争送戏下乡场数逐年递增,不断扩大文艺演出覆盖面。组织“三下乡”“欢乐潇湘·幸福蒸阳”、全民阅读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惠民活动。石鼓区建设本土文化,开展村史编撰和“莲(廉)文化”等文化墙建设,图文并茂展示村史乡情和名人乡贤优秀事迹。积极推进线上阅读、经典诵读、灯谜竞猜、书画摄影展,通过公益电影放映,“送戏曲进万村、送书法进万家”等活动,极大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培育挖掘“厨师帮”等基层文化人才,扶持农村青年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发民间民俗工艺品,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因地制宜开展“春社民俗文化周”、“油菜花节”等本土化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百姓舞台”作用,开展公民道德、文明礼仪、法律、健康等义务教育培训,养成乡村文明习惯。

  衡阳市结合创文创卫及“衡阳群众”品牌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激励群众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因地制宜修订乡规民约,营造舆论环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一是率先探索道德银行管理模式,建设“厚德同心积分银行”。以打造“厚德同心积分银行”为抓手,量化文明道德行为,设立善行义举榜、道德星级榜、道德红黑榜,实行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通过“乡贤引领、群众参与、积分奖励、文明信贷”的形式,引导和鼓励群众攒积分、储美德、扬正气、树新风。如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率先设立了“厚德同心积分银行”,结合村情民意,以户为单位,按照“奉公、忠孝、诚信、友善、勤奋、文明、节俭”7大类160余项积分标准,采取“正+负”积分制与实物兑换相结合形式,引导村民实行积分制管理,奖优罚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建立了张榜公布,每一季度开展一次评议会,评议结果在村微信群、组屋场公示栏进行公布。参与村积分管理的村民将获得三个方面的好处:评优评先、外出学习、入党、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看积分;村民可以用行为换积分,凭借积分兑换等值相应的生活用品,1积分就是1元钱;与衡州农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达成了合作,据年度积分情况,两家银行对村民进行信用等级认定,全体村民均可获得5~50万的免担保贷款,而且积分越高,贷款额度就越高,利息就越低。目前,全村“厚德同心”储户已达698户,“道德积分”达2万余分。据年度积分情况,目前梅花村获得信用文明贷款6000万元。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提升村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力推行乡村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名人乡贤榜等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如衡山县开云镇双全新村在家风建设方面,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乡贤”评选活动,在村道、公开栏,设立文化墙,以各个姓氏的好家训、好家风为主要内容,引导村民成为美德的示范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在乡风文明方面,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价、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还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平台,邀请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宣讲,用身边真实的先进模范事迹感染人,提高全体村民的文明素养。蒸湘区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有新成效,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行政村一约四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儿媳评选,最美家庭表彰,星级文明户、清洁户评比,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是着力深化成果,推动文明村镇创建提质扩面。衡阳县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试点县,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开展文明创建等内容纳入到各项创评之中。截至目前,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30%以上、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35%以上。衡山县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白果镇、长江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全县共有市级“文明乡镇”5个、文明村9个,县级文明村75个、文明社区17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66%、文明社区占比68%。

  四是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整治乡村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以良好的干部作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推进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推进低碳文明祭祀。倡导破旧俗、树新风、倡勤俭、厚养薄葬,各村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信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性好转。将疫情防控、禁毒、安全生产等底线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农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常态化开展监督、劝导,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移风易俗作为重点列入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制定制度、负责监管,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实现大事简办、尽量不办。在衡南县茶市镇怡海村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新乡贤会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每年资助3名以上贫困学生继续学业;禁毒禁赌会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取缔村内4家小牌馆。

  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衡阳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通过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更好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一是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衡阳县是首批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县深入挖掘“红色”“绿色”资源,打造了王船山故里、夏明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特色项目开发,培育塑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明星村”,如西渡镇梅花村(梅花乐园)、清花湾等,既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又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策划举办“油菜花节”生态文化旅游节,着力促推产业发展,努力惠及民生事业,全面提升衡阳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1年全县接待人数突破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在西渡镇梅花村,衡阳县以成熟的基础设施或配套服务入股,同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以乡村文旅为主的梅花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以高档瓜果为主的梅花特色水果种植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分别持股40%,形成“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组合,收益按比例分配。常宁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文化古韵,将明清时期的古桥、古樟、古井、古榨、古宅、古道完好保存下来,打造成为本地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文物旅游资源。赓续文脉基因,修缮和改造西岭书院、爱莲堂、濂溪文化馆、孝文化广场等厚重文化景点,成为传承和弘扬宗族孝廉文化的主阵地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塔山瑶族乡狮园村依托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优势,大力发休闲旅游业,让“登天堂山、赏杜鹃花、品塔山茶”成为狮园新名片,围绕“瑶景、瑶味、瑶风”,连续10年举办天堂山杜鹃花节,建成游客接待中心2个,扶持脱贫户创办旅游商店、土菜馆30家,年接待游客达11万人次,年创造旅游收入600万元以上。制作“人间天堂·共赏杜鹃”文化旅游品牌,2019年协助湘南三市六县八瑶族乡“盘王节”暨“坐歌堂”活动,传播了瑶乡好声音,展示了狮园好形象。每年村里组织民族风情篝火晚会10次以上,瑶汉群众抖糍粑、品瑶菜、敬瑶酒、唱瑶歌、跳瑶舞,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诉说瑶胞幸福生活,歌唱青年美好爱情,展示瑶族特色风俗。

  二是培育农业文化增长点。以文化创意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文化提炼,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注入文化元素,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衡阳县进一步做好台源乌莲、洪市芝麻糖、渣江米粉、岘山甲鱼、长乐薯粉等农业品牌的文化包装营销,大力培育一批地方特产、美食、特色农产品品牌,让文化农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量。西渡镇梅花村深度挖据传统饮食、农耕和民俗文化,发展“民宿型”家庭农庄、农家乐以及原生态家庭手工作坊,唤起舌尖上的乡愁。目前,已建成星级以上休闲农庄3个、特色农家乐6个。注册“梅花村”“梅花缘”“梅花俏”3个村级公用品牌,用于销售具有品质保证的香米、扁粑、糍粑等农家特产。

  三是推动非遗产品活起来。衡阳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推进非遗工坊、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建成“钟表文化博物馆”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农耕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梅花博物馆”正在规划设计中。梳篦、陶瓷、竹木雕等4家文化展示馆建成开馆。引进社会资本50亿,打造全国一流集生产制作、研学旅游为一体的钟表文化小镇。努力传承非遗文化,鼓励和引导乡村建成“非遗工坊”37个,激活非遗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共赢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就业5万余人。积极组织石市竹木雕、台源稻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重要节会和展览展演,让“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成为时尚,有效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

  衡阳市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依托田园自然禀赋,统筹推进“四治四抓”(治厕、治水、治垃圾、治空心房,抓村庄规划、村容村貌、村规民约、乡风文明),全面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规划引领、植树造林、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围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进行专项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农村改厕”列入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项目,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2021年,衡阳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村户厕问题的排查整改,一手抓改厕工作的高效推进。农业农村系统共完成入户调查26.55万户,发现问题1512户,已完成整改1462户,正在整改50户;新(改)建户厕73566户,占全年总任务98810户的74.5%;新建公厕96座,占全年总任务100座的96%。坚持“好字当头,质量优先”原则,抓好“首厕过关制”示范点的打造,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举办全市“首厕过关制”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改厕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成功承办全省(南片区)“首厕过关制”轮训工作。严格落实“首厕过关制”,实现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2021年7月23日,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衡阳召开,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衡阳市落实“首厕过关制”经验获全国推广。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对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采用氧化塘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大型三格化粪池技术等,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户采取建三格化粪池、沼气池、改造简易化粪池等办法解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2021年争取到省级资金90万元用于衡东县蓬源镇兴民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对2处黑臭水体和周边部分农户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力争年底前通过验收。全市共任命市县乡村四级河长3368名,河长制覆盖全市所有河流。2021年打造乡镇示范河173条,县级示范河19条,建设整体进度达80%以上,共投入经费2200多万元,出动45000多人次、挖机30多台、船舶150多艘,垃圾运输车800多台,清理河道6000多公里,垃圾25570多吨,河道面貌焕然一新。用“三一体三到位”(城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建管一体化,群众沟通到位、合力调度到位、政策支撑到位)推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再提速”,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河长制”覆盖全市所有河流,累计清理河道6000多公里,河道面貌焕然一新。衡南县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探索出“三一体三到位”(城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建管一体化,群众沟通到位,合力调度到位,政策支撑到位)经验做法,成为全省标杆,获全市推广。

  第一,群众作主,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改厕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一是推行“党建+屋场恳谈会”,让改厕成为群众自愿的事。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和引领作用,以村组为单位,党员干部到群众家门口召开“厕所革命”屋场恳谈会,与群众一起把改厕的政策讲透彻,把改厕的模式说清楚,把改厕的大小账算明白,既充分尊重农户改不改的意愿,又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厕。为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的村前后组织召开近10次屋场恳谈会,聚焦“传统习惯不想改、刨墙破土不愿改、担心效果不敢改”等问题,逐步打消了群众种种顾虑。二是宣传发动群众参与,让改厕成为群众自己的事。通过抖音视频播放、发放宣传册、巡回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衡东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录制通俗易懂的改厕宣传皮影戏视频,在全县巡回播出970余场,观看群众达5万余人次,让群众积极自觉自愿参与改水改厕,推动“厕所革命”跑出“加速度”。三是坚持人居环境同治理,让改厕成为群众受益的事。把农村改厕与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同部署、同推进,通过人居环境治理和提升,让群众成为改厕亲身体验者、直接受益者。通过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夏季战役”等系列战役,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村庄增了“颜值”,添了“气质”。

  第二,实事办实,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是一域示范,全域推广。创新推行“首厕过关制”,即建好第一个厕所并通过辖区群众验收满意后,再全域推广,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确保改一个、成一个、带一片。运用“试点试验法”,建立“县有示范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工作模式,按照“整村推进、分类示范、先建后验、以奖代补”的原则推进“首厕过关制”。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全市地理环境、聚居密集度等差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生态敏感地区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模式,在居住密度较大地区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纳入污水管网”模式,在分散居住地区采用“小菜地就近消纳”模式。如石鼓区利民村利用地形地貌的自然落差,建设出运行零动力、后续管理零费用的整套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粪污水用作花卉景观和农田灌溉,有效解决了粪污排放和利用问题。三是规范程序,注重实效。按照项目准备、工程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运维和监督检查等五个程序,建立农村改厕标准化操作规范,并将标准规范应用贯穿于改厕全过程,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

  第三,严格标准,从“土坯墙”改出“城里范”。始终坚持把农村改厕质量和农民满意度作为首要标准,严把各道关口。一是严把材料关。坚持质量优先原则,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开展“私人定制”,做到保质量、控成本、优材料。以县为单位统一招标采购厕具,把厕具质量参数及购买价格及时向群众公开公示,推广建造质量过硬、使用方便、经济性好的厕所,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厕具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质量过关、群众满意。二是严把施工关。加强对乡镇、村管理人员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由经过系统培训并具备施工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担各乡镇改厕工作。三年来,全市各级共开展改厕业务培训3000余人次。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按照资料验收、材料验收、工程验收、功能验收四个方面,坚持“改造一批、核实一批、验收一批”的方式有序推进验收工作。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厕所旧模样。三是严把运维关。建立健全突出群众主体性的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动群众自主参与、自我监督、自我维护,实现共建共用共享。石鼓区分季度对乡村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打分,对“优秀”和“良好”的乡村给予1到2万元的奖励;有的乡镇还创新制定了村(社区)和农户卫生考核评比办法,每月开展“大评小奖”,并上墙公示,不断激发农户参与厕所保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多元投入,变“单纯补”为“多头哺”。始终坚持不大包大揽,鼓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让农民群众从中受益。一是财政资金用足用活。建立“以市县为主、中央和省级奖补、多元投入”的农村改厕资金筹措机制。中央和省2019年、2020年分别按每户500元、63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市级财政按每年每户100元标准进行奖补,各县市区根据财力情况按每户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三年共筹措改厕资金近5.8亿元。二是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发挥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农户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室内外改厕建设。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推行“县区统筹、乡镇实施、农户参与”改厕模式,“户内自改、屋外投工投劳”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到了中央肯定。衡南县泉溪镇喇叭堰村投入义务工460余个,改(新)造标准厕屋200余间。三是反哺产业有力有效。乡村振兴需要优质的环境作基础,“厕所革命”正是先手棋。衡阳市以农村“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乡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坚持将农村改厕与乡土文化休闲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治理,2021年来,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收益200余万元,并以村集体经济出资22万余元的形式反哺农村“厕所革命”,全村卫生厕所整改率达100%。

  有序推进全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全市计划编制583个村庄规划。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认真制定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分类编制方案通知》要求,对全市2268个行政村进行摸底,统计已经编制完成需要重新完善的村庄规划及待编制的村庄,为制定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提供基础数据,将全市村庄重新按照提升完善类、详规统筹类、合并编制类、单独编制类、镇村一体类进行分类管理。推广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提升村庄生态环境。通过“拆修建管”四种形态,对“四类房”实施依法依规整治。衡阳县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要求,建设了一批观赏性与宜居性兼备的新时代农村集中居住区。2021年已完成乡镇通三级、旅游路、资源产业路建设累计完成347.9公里,为目标任务的105.1%;农村公路安防累计完成831.6公里,为目标任务的92.4%。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7.73%,79.24%以上村庄达到绿色村庄标准。出台了《衡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自2020年1月1日以来新增农村宅基地(符合一户一宅)2234宗,宅基地面积355793平方米;拆旧建新5435宗,宅基地面积841653平方米。通过“拆修建管”四种形态,对“四类房”实施依法依规整治,拆除“空心房”、零散房共计543万多平方米。出台了《衡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衡阳县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要求,建设了一批观赏性与宜居性兼备的新时代农村集中居住区。2021年已完成乡镇通三级、旅游路、资源产业路建设累计347.9公里,为目标任务的105.1%;农村公路安防累计完成831.6公里,为目标任务的92.4%。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7.73%,79.24%以上村庄达到绿色村庄标准。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亮化方面,严格实施“一户一宅”“统规联建”,共建成村民住宅小区11个,新建文化休闲广场3个,因地制宜配建小果园、小游园、小菜园等,以及体育器材和文化宣传栏,引导村民集中居住。

  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以楠木、桂花、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倡导自然种植。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大力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宣传地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衡东县洣水镇仙楠村对主要道路进行和公共活动区域亮化、绿化。投资20万元,在村入口处新建1处景观文化石碑。投入8万元对3公里长的村主干道进行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500盏,极大方便群众出行。200户村民房前屋后绿化2万元,共栽种楠木果树2000株。对全村各个片区进行绿化,充分利用村民墙面进行彩绘,把党的方针政策、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大家,达到“一区一景”,动静结合,寓教于乐。衡山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全县153个村(社区),其中117个村(社区)达到绿色村庄的标准,完成率73.8%,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1%。衡山县开云镇双全新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心房拆除后的空坪歇地,栽上了果树、油茶,对村组主干道及部分河堤进行了绿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稳步迈进,该村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两型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石鼓区常态化抓好公益林动态管理和森林火灾隐患排查,继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完成造林550亩、通道绿化增量提质100公里,目前共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级绿色村庄11个。完成荒山造林5000余亩、通道绿化增量提质100公里,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级绿色村庄11个,退耕还林还湿1500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2个百分点,村庄绿化面积达到1.8万余亩,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蒸湘区开展庭院见缝插绿行动,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打造土桥村高书房、新民村老街等新的美丽屋场。

  垃圾的处理是一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大多数是集中填埋,占用较多土地,并且蚊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而且有些化纤塑料制品要上百年才能降解,严重污染土壤环境。衡阳市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全市拆除“空心房”、零散房等计543万多平方米,清理废弃杂物7376余吨、清理河塘沟渠650余千米、清理农业废弃物6万余吨、整治乱贴乱画2230处、整治私搭乱建413处,收集清运垃圾31万多吨。加强与团委和妇联等市直部门的联动,把村庄清洁行动走深走实。市妇联开展了“乡村振兴巾帼在行动”“清洁家园,巾帼先行”“大手拉小手,打造美丽家园”等各类活动。团市委在全市开展“青趣分类”青少年助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等。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制定了《巩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效果执行方案》,确保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不反弹。城乡垃圾一体化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已完成省里下达8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任务,配备移动式转运垃圾钩臂箱8300多个,发放户用分类垃圾桶73万多个,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步伐,衡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衡南县、耒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开始运行。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清洁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屋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等评比,真正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卫生到位不留空白、维护到位不留缝隙,实现群众生活现代化、村庄建设公园化。衡山县全年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1.53万吨,清理村内沟渠数量9249余公里,清理村沟村塘淤泥数量2447吨,清理村内水塘数量8097余口,农村污水处理率为84.22%;全县新增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数量70个,建立乡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96家,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到了85%,新增垃圾提升村35个,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69。衡南县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实现垃圾基本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垃圾不分类,全部集中到路边的垃圾池,造成垃圾量居高不下,清运难度很大。因此,垃圾分类减量势在必行。耒阳市大义镇2020年在东方红村、古塘村实行试点示范,2021年在全镇全面推广。在具体操作中,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可烧的)、厨余垃和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由村民自行收集送到垃圾回收站兑换礼品,其它垃圾(可烧的)与厨余垃圾由农户烧制或沤制农家灰肥,不再不集中到垃圾池(桶)中,原有公路边的垃圾池(桶)一律逐步拆除,做到垃圾不出湾少出湾,剩下少量处理不了的垃圾由村委会统一收集进行销毁填埋。为了让村民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制作“一图看懂垃圾分类”图,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学校对学生进行简单垃圾分类授课,免费向每个农户发放连体分类桶(一个装干垃圾,一个装厨余垃圾),逐组召开村民会议宣传分类方法,组织村民签字承诺等等。

  衡阳市以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动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易记住、可操作、能推广、可考核”的标准,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标准化体系。强化村庄治理,夯实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治理有效促村庄全面振兴,取得丰硕的成果。2021年新创建全国、全省、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分别达5、5、32个。在全省首倡并在全市深入推广“屋场恳谈会”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在全市开展“梅花村乡村振兴”改革经验差异化复制推广工作。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衡阳新发展阶段,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原则,探索通过治理标准化提高城乡品质、容量、效益,逐步解决推进“宜居、宜游、宜业、宜学”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用标准化推进城乡治理走出新路子。按照衡阳市《关于开展城乡治理标准化的实施意见(试行)》(衡发〔2021〕14号)的要求,全面推进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加快“三改三清”(“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进程。制定集镇管理标准、乡村环境卫生标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标准、农房及农业生产用房管理标准,推进民生实事暖心工程、安心工程、舒心工程、顺心工程、开心工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城乡一体化。

  改善乡村治理,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标准化,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标准化体系。对原来农村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乡村治理标准化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由突击整治向制度化、常化态化转变,全面提升乡村品质和人居环境,实现全市乡村治理新常态、全覆盖、标准化。把力量向基层治理一线倾斜,配强治理队伍、汇聚治理力量、发挥联动合力,逐步构建起互联、互动、互补的城乡治理新格局。发挥全市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阵地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全市标准化建设。把“网格化管理”+“衡阳群众”作为城乡末端治理的主力军,充分运用“红黑”榜、志愿服务、村规民约等形式,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城乡治理。塔山瑶族乡坚持“党委政府主导、部门主抓、村组落实、全民参与”原则,将治理标准化延伸到乡村社会治理各个领域,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的社会治理体系。庙前镇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示范引领、全镇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一线两片三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标准化,用“新标准”刷新旅游小镇“新颜值”,着力打造具有庙前特色的试点乡镇。

  深化法治、德治、自治社会治理实践,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有效推动“三治融合”。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配强训强管强村支“两委”班子。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推行乡贤治村,出台激励政策引乡贤回故乡建家乡。以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壮大富民产业,完善村级服务功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法治意识。衡阳县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高农民法律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南岳区健全完善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机制,挑选“法律明白人”39人,参训率、合格率达到100%。按规定部署开展了“送法下乡”,成功开展宪法宣传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全区共有10个村(社区)荣获全国、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3个、在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点25个,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依托区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各司法所,落实了各村(社区)专门法律顾问人员。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35个调解组织,其中1个区级调解中心、3个乡镇(街道)调委会、25个村(社区)调委会、6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全年无因调解不及时或不当引发的纠纷激化。石鼓区健全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全覆盖建设“雪亮工程”监控系统,“一村一辅警”全部配齐,近两年全区农村盗抢发案率均为零。积极推进信访多元化解,规范提升综治中心“五中心合一”模式、“1+2+3”的领导轮班接访制度,有效改进了人民信访工作。雁峰区制定《村务公开实施方案》,确保村级事务的公开透明。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法治书屋、法治宣传栏等阵地,17个村实现了普法阵地全覆盖,提高了农民法治素养。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村支两委充分发挥带头学法、坚决守法的表率作用,采取请专家教授讲课、村民集体学习等方式,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开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及以案释法等工作,村民遵法守法意识得到提高。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村治安室,配备铺警1名,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几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违法刑事案件、无一名吸毒人员。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委会工作人员组成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随时随地为群众服务。加大“访调对接”工作力度,积极融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组建村调解委员会,由5名村两委成员担任委员,近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起,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强化村民自治。石鼓区广泛开展村规民约建设,充分发挥其传承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的潜移默化作用,并宣传推介优秀村规民约,灵官庙村村规民约被评为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率达100%。推进“四议两公开”“四会四议”工作法,不断提升基层民主自治能力。衡阳县着力落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个清单”(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减负工作事项清单),提升村(社区)自治能力,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开设4个服务窗口,打通服务惠民“最后一公里”,村民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法律等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实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建立民主议事决策、农村重大事项报告公示、党员村民评议村干部等制度,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村民代表直接参与、集体决策,结果及时公开。建立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村民小组为单元,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和监督小组,充分征求乡贤、村妇联、共青团、少数民族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实现“一人干”到“一帮人干”,“无人看”到“全面管”。狮园村成立村民自治小组17个,组务监督小组17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规范了村务管理,农村“小微权力”运行日渐规范,不仅村干部干事热情高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大幅提升。全面加强和改进村务公开工作,在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固定“阳光公开栏”,通过“村民微信群”和村村响广播等平台,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和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务。健全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执行上级决定、维护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等方面的规范约束作用,增添乡村治理正能量。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引导群众增强自治主动性。组织成立议事委员会、积分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群体,支持村民为乡村治理发声,增强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一户三员”作用,引导村民自主化解矛盾、自愿让利于村、义务投工投劳。

  在推进基层自治机制改革创新中探索出“三个清单”的自治新模式。常市宁2019年把基层组织“三个清单”改革作为社区治理实验创新项目的主题,依法厘清乡镇(街道)和村(居)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责边界(简称“三个清单”)。在实施创新实验项目过程中,采取调研与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先后召开了项目启动动员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联席会,多次深入村、社区开展调研、座谈和发放问卷调查,多方征求意见,并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最终形成了“三个清单”定稿,为全省制定出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和减负工作事项清单(试行)》(湘民发〔2020〕41号)文件提供样本资料。常宁市于2021年4月,在衡阳市各县(市)区层面,率先制定出台了《常宁市关于贯彻落实

  三是强化以德治村。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百姓舞台”作用,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文明礼仪、法律、健康等义务教育培训,引导村民逐步养成乡村文明习惯。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衡阳县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本县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石鼓区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最美农家等评比表彰活动,用身边榜样引领群众向上向善。采取“村‘两委’带头、乡贤反哺、公众参与”等手段,不断激发和增强村民公共意识。塔山瑶族乡组织瑶汉群众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村实践站1个,小组实践点17个,建成志愿服务队3支。以志愿者助力村庄治理创新,促进村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通过每月评选“文明户”“清洁户”活动,把文明理念植入群众心中。由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家风家训的提炼,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形成节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实施“屋场恳谈+”,把人民作为“本”和“源”,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难点,锚定民生幸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按照“宣传宣讲、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凝心聚力”原则,探索推广“屋场恳谈会”模式,通过干部群众面对面恳谈,进行心贴心地交流,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促进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坚持尊重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屋场恳谈会、微宣讲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屋场恳谈会”制度经验被中央及省委党史学习简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国家信访局《人民信访》、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简报长篇刊载,衡阳市委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推进,省委在庆祝建党10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推介,“屋场会”乡村治理模式被纳入2021年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导性指标。

  衡南县推行屋场恳谈会制度以来,召开屋场恳谈会3536场,收集意见建议3921条,解决各类问题4207个。创建屋场党小组1998个,累计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63个,1666个党支部“五化”建设全面达标,新改扩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44个,“一门式”服务全面覆盖,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衡阳县选取“屋场”这个最小基层治理单元,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1屋场恳谈会150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1200余条,解决各类问题1800余个,实现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问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耒阳市在全市以屋场恳谈会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感恩社会、敦亲睦邻、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好风气,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在红白喜事中推行新风,杜绝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习俗。南岳区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印发《关于把党小组建在屋场(网格)上的暂行办法(试行)》《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屋场(网格)党建工作的提示》,推动“党小组建在屋场(网格)上”,常态化召开屋场(网格)恳谈会,县级领导带头面对面听民意释民惑解民难,把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在家门口。

  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把基层党建工作重心聚焦到促进乡村振兴上来,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一线指挥部”和“战斗部”作用,带领村民齐心干事创业,积极参加乡村治理,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新一届支部班子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深化改革,以组织振兴带动全面振兴,用五年时间彻底甩掉“软弱涣散”和贫困落后的帽子,夺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基层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6年梅花村支部换届,38岁的省人大代表、全国种粮大户刘准当选为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空心房从党员家开始拆,公共事务由党员义务做,政策文件党员带头学,红白喜事党员不办酒。62名党员和全体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民小组长统一编为网格员,纳入积分制管理,每季度根据工作业绩进行评分并公示,年底以积分高低评定先进、确定后备干部人选,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一大批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受到影响,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南岳区聚焦品牌创建,着眼于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党建品牌,凝聚发展合力让基层党建实起来。一是根据群众需求创新模式。针对基层群众诉求,建立常态化矛盾化解、诉求办理机制,用活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全面推行“屋场(网格)党建”“互助五兴”“五个到户”,探索试点“小区135+”模式,打造了“五治”融合党员群众互联互助基层治理新模式。二是加强风险防控强基固本。坚持正本清源,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工作风险防控摸排,围绕党组织换届、党员教育管理、驻村帮扶、党建责任落实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季度召开风险分析会,自下而上建立防控台账,形成分析报告,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基层党建工作风险苗头隐患。三是遵循规律打造品牌。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发展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