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复旦大学校企合作研发湿垃圾源头资源化处理设备与系统
2019
12-15

复旦大学校企合作研发湿垃圾源头资源化处理设备与系统

  央广网上海12月13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通讯员李沁园)在昨天举行的“中瑞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研讨会”上,200余名中外专家和代表就城市绿色生态发展和土壤修复整治、城市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行了深度交流。

  会上,由复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发的湿垃圾源头资源化处理设备与系统成果正式发布,并由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正式启动城市湿垃圾处理工程。

  垃圾分类迫在眉睫,政策驱动垃圾分类从上海向全国推广,预计到2025年分类服务市场空间预计可达364亿元,分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和处理技术亟待跟进。传统垃圾分类服务业将长期分散,互联网类分类回收企业实现盈利仍需较长时间。从长期看,垃圾分类将从源头重塑固废产业格局。

  从今年3月起,复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相关专家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团队开始合作,就如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共同的切入点,围绕如何处理当下亟需难题“城市湿垃圾的处理及新型零值排垃圾源头处理设备的研发、制造、推广”等环节开展研究与交流,并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

  城市湿垃圾特别是餐厨垃圾具有产量高、有机质(尤其是油脂)含量高、含水率高、易生化、热值低和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易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由于垃圾分类制度不健全,我国餐厨垃圾处理发展较慢,垃圾回收率低,处理能力弱,处理能力缺口大。根据我国前瞻性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我国餐饮垃圾2017年产生量为9,972万吨,相当于27.3万吨/日;根据调研数据,我国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约120个,项目平均约为200吨/日处理能力,故我国现有餐厨垃圾处理产能不超过2.5万吨/日,处理率不足10%,产能缺口较大。

  三方联合团队借鉴瑞典在垃圾处理领域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成功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团队在物联网区块链领域的多年积累,成功研制了分布式有机垃圾源头资源化处理设备与系统。目前对外公开提供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效率较高,技术相对先进,具有显著碳减排能力。该设备采用高温复合菌生物降解技术,可在24小时内快速将有机垃圾降解,残留固体10%以下,直接减小了垃圾运输的交通和环境负担,有机产物回收并用于土壤修复,实现生态大循环。

  此外,该设备不产生任何废液废气,周边完全无异味,真正实现了零值排,甚至近在10厘米内都闻不到任何垃圾的异味,彻底改观了人们对垃圾箱的传统认知。

  为了破解前段时间广为流传的“破袋”痛点,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立荣团队研发可24小时快速降解的专用环保垃圾袋,使得湿垃圾不用破袋就可直接丢弃,彻底告别“破袋”的尴尬。此外,团队还与德国博世集团联合研制了指纹码追溯技术,给与每一个垃圾袋打印一个不可克隆不可复印的唯一身份信息,从而让垃圾分类的质量可控制、全流程过程可追溯。未来,这些分布在各个小区和食堂的大大小小处理设备组成的物联网络系统,结合郑立荣团队自行研发的Flex-Chain柔性区块链技术,将实现湿垃圾源头的网格式布点、就地化处理、分布式记账和可信数据交易,与此同时还能实现对分布式垃圾处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由于该技术使得垃圾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脏乱差形象,从而激活了新型垃圾箱周边的商业价值,郑立荣团队为此研发了一体化垃圾分类循环生态Box。该系统同时搭载了光明的新零售、广告业务以及垃圾桶周转箱租赁等,能及时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碳排放互换、视频传播等智慧社区服务,能实现餐厨垃圾不出小区就无味处理、可回收垃圾精准收集、人性化服务引领投放、社区安全24小时监护等。

  在此之前,湿垃圾处置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收益模式,相关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复旦的解决方案对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具有现实意义,效率较高、技术相对先进,具有较为显著的碳减排潜力,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湿垃圾源头减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立荣表示:“作为一种资源,在北欧国家,特别是瑞典,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9%以上,欧洲国家的平均回收率也超过60%。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未来前景广阔。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们的垃圾也会不够用。”

  在昨天举行的“中瑞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研讨会”上,200余名中外专家和代表就城市绿色生态发展和土壤修复整治、城市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行了深度交流。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