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日前介绍,包括武汉在内的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据资料,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8年全面启动,至今年4月底,已有17200余家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275个社区和417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人口达76.3万户近230万人,单位和居民分类覆盖率分别达33%和21.3%。
明年,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要求达到85%。面对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垃圾分类”,我们准备好了吗?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7路,前往武汉7个中心城区,探访了不同社区的7户家庭,目睹了这些家庭在垃圾分类上所做的改变和努力,现场感受到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爱护和期盼。
长江日报讯(记者陈俞实习生夏小雨通讯员冯银环)隔夜茶水倒入厨房水槽漏网过滤,几分钟后,再将沥干水分的茶叶倒入湿垃圾桶。从塑料袋中取出面条放入碗内,无法再利用的塑料袋扔入一旁的干垃圾桶。24日7点,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街道天兴花园社区居民徐红站在自家厨房,在一次简单的垃圾分类中,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食物残渣、瓜皮果屑丢入湿垃圾桶,食品包装袋、塑料袋等丢入干垃圾桶,这个习惯徐红和家人已经坚持了半年。
吃完早饭,徐红将已经喝完的塑料牛奶瓶,用自来水洗净、擦干,随后放入客厅可回收垃圾桶。
每次等家中的可回收物积累到一定数量,徐红就会和丈夫一起将空瓶投放到社区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通过扫码换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居民的积极性非常高。”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胡萍通讯员张晶)7月24日上午,家住武汉市汉阳澜菲溪岸小区的65岁居民王大云把家里的两袋垃圾打包系好,又立刻给空出来的垃圾桶穿上了颜色不同的“衣服”。
“厨余垃圾装绿袋,其他垃圾装灰袋”,王大云说,这些垃圾袋都是免费的,每个月,社区督导员都会给每户居民发放两卷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每卷30个,刚好用一个月。
一边收拾,王大云一边看着贴在厨房玻璃门上的垃圾分类宣传页,确保没有弄错后,把两袋垃圾带下楼,放进分类垃圾桶里。
在小区里,绿色智能的垃圾分类箱体式一体机格外显眼。“分类扔垃圾,还能有奖励”,王大云向长江日报记者演示,打开手机里的APP,扫码—开门—投放—完成,一个塑料瓶的贡献值是7分钱,1千克废纸是1.2元,超过10元就能提现,系统会根据投放的垃圾数量和重量自动换算成相应的“贡献值”存入到个人账户,还会根据贡献值进行排名。“我现在的排名才三百多名,小区排名第一的‘垃圾分类达人’已经获得了422.3元了。”王大云说。
长江日报讯(记者胡蝶通讯员何莹)从2000年开始,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居民熊汉安,就在自己家里分类垃圾。看到武汉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他表示“这绝对是件大好事”。
7月24日临近中午,长江日报记者走进熊汉安的家,熊汉安刚买了菜,在厨房里择菜做饭,手边放了两个垃圾袋。他麻利地敲了两个鸡蛋,把蛋壳放进左边的垃圾袋,然后从网兜里拿出一条鱼,装鱼的塑料袋已经被血水染脏了,他扔进右边的垃圾袋,说:“蛋壳是厨余垃圾,不能和塑料袋扔一起,所以分开放。”他又择了苋菜,洗了番茄,把去掉的菜叶子、切掉的番茄根部同蛋壳放一起,这些都是厨余垃圾。
在客厅一角,堆放着用完的酱油瓶、醋瓶、油瓶、酒瓶、矿泉水瓶、罐头瓶等各种空瓶,洗得干干净净,按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瓶归类放着。熊汉安说:“这些是可回收废品,积攒一段时间后扔进小区的可回收垃圾箱,或者卖掉。”
上世纪90年代末,熊汉安到日本旅游,看到国外垃圾分类的做法,深感垃圾分类好处多多,回来后就开始从自身做起。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把嗑的瓜子壳和纸巾扔一起,他会提醒他们分开放,等客人走了,他会把没有分开放的厨余垃圾和废纸、烟蒂等其他垃圾一点点挑出来分离,每天出门时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扔进不同的垃圾桶。
长江日报讯(记者乔驰通讯员朱素芳李军)两个分别套着绿色、灰色垃圾袋的垃圾桶被摆放在厨房一角。其中绿色袋里装着刚摘掉的青菜和果皮,灰色袋中则是丢弃的空瓶和纸巾。
这是24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江汉区常青街复兴村社区的航天花园小区居民黄子莲家中看到的一幕。
该小区住有1046户居民,去年7月启动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广。记者看到,现在院落内设置了47对干、湿垃圾桶,4对有害、可回收垃圾桶,一间环保屋和一台厨余专用垃圾袋自助领取机。
今年69岁的黄子莲说,多年前她和老伴就开始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把容易变质、变臭的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装,家里不容易招虫子。”
开始垃圾分类后,黄子莲感觉居住环境变化很大,“过去只在家中分类,小区里垃圾箱周围依然臭味大、蚊虫多,有了干、湿垃圾桶后,从垃圾桶旁走过基本闻不到臭味。”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蔚见习记者王静文通讯员陈洁杨程宜)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交到社区、水瓶等可回收垃圾单独分拣、西瓜皮等生活垃圾打包后扔到楼下的生活垃圾桶内……24日上午,记者跟随硚口区工农路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了居民黄天响的家中,探访他进行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家住硚口区易家街汉江湾壹号的黄爹爹今年72岁。一个多月以前,黄爹爹和老伴了解到,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先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社区的宣传下,黄爹爹和老伴也加入到了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别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但我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黄爹爹自豪地说,小区里有一些居民对垃圾分类很不理解,觉得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对此,黄爹爹坦言,凡事都要逐渐适应,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冀杰实习生邓金梦)7月24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昌区水果湖街道黄鹂路社区刘奶奶家中。今年78岁的刘奶奶在忙着准备午饭,厨房角落里,放着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刘奶奶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拿出一块姜来,开始削皮。刘奶奶蹲在厨余垃圾桶旁边,削下的姜皮都进了桶里。
“厨余垃圾用小桶装,刚好每天都能装满,也方便每天倒”,刘奶奶的老伴贺爷爷在阳台上将一沓叠好的硬纸壳按照大小顺序摆放得整整齐齐,“可回收垃圾放在阳台上便于整理,我们一周会专门扔一次。”
屋子里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垃圾桶,用来盛放随时可能产生的其他垃圾。有空的时候,老两口会把每个房间的其他垃圾集中起来,三到五天扔一次。“别看我们年纪大,我们的垃圾分类积分有一万多分了,”刘奶奶自豪地告诉记者,老两口已经陆续兑换了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比如洗衣粉和肥皂等。
长江日报讯(记者陶可祎通讯员刘洪凯)7月24日清晨6时,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中建福地星城小区,83岁的孙建奎像往常一样早起,从冰箱中拿出胡萝卜和青菜,拆掉包装,将塑料袋丢进脚边自制的“其他垃圾桶”,打理完胡萝卜和青菜后,将萝卜皮和摘掉的菜叶扔进“厨余垃圾桶”,动作非常熟练。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孙爹爹厨房里有两个垃圾桶:“厨余垃圾桶”用油漆桶制成,套上塑料袋方便盛装瓜蒂、菜叶、蛋壳等湿垃圾,“其他垃圾桶”是红色的塑料桶,用来丢包装袋、纸碗纸杯等干垃圾。
刚开始,孙建奎也因“垃圾如何分”头疼不已。他常常刚把饭菜摆上桌,就开始纠结该如何处理垃圾,“吃饭5分钟,分类半小时”。好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解惑。现在,孙建奎不仅能熟练地分类投放,还成为指导儿女们垃圾分类的“专家”。不久前,他去女儿家吃饭,看到女儿用塑料桌布裹住剩菜碎骨就往“厨余垃圾桶”里扔,他当即阻拦:“用过的桌布属于‘其他垃圾’,可不能一起丢。”
在孙建奎看来,小区垃圾分类氛围越来越浓,“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我打心底里高兴”。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273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