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被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但小事做好了就是利民的大事。如今在如皋,垃圾分类回收设施不但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成为了居民小区的“标配”。周密完备的设施分布不仅凸显出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程度,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文明高度,“垃圾分类”正逐渐内化为人们心中的文明共识,外化成践行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
2021年,我市全年新增省测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8个,南通市测垃圾分类达标小区60个,城南街道通过垃圾分类全域试点镇省级评估验收。
“大骨头不能分到厨余垃圾内,它不是厨余垃圾。”每天一早,如城街道新城悦隽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吴玉兰都会准时出现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制止类似情况发生。
近年来,我市在城区主要小区推行了“三定一督”工作法,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定员督导,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宣传督导,实现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投放准度双提升。“原来垃圾箱臭气熏天、蚊虫飞舞,现在定时开放,异味没有了,环境也整洁了。”说起垃圾分类对小区环境的改变,业主们纷纷点赞。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工程,一直以来,市城管局坚持一手抓软件,统筹制度设计;一手抓硬件,加强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的处理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城区113个居民小区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三定一督”小区达到38个,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稳步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工作阶段性效果显著。
接下来,我市计划针对不同人群,结合5G、AI、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误时投放、全时段投放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一个“方便投放、愿意投放、精准投放”的分类环境。
走进城南街道育华村的厨余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只见生物大棚内立着一排排养殖架,每层养殖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水虻。
“我们会将厨余垃圾打成浆,这样黑水虻吃得更快、更多,当厨余垃圾都被吃完后,剩下要处理的就是黑水虻幼虫及黑色颗粒状粪便。幼虫可以用作饲料,粪便则被用于制作有机肥。”厨余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宗晶晶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日处理餐厨垃圾能力可达50吨,能够有效解决餐饮业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减轻环境污染及回流餐厨的危害。
事实上,“黑水虻”餐厨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只是我市不断探索提高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还高效完成了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技改扩项目,大幅提升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高质量完成飞灰填埋场封场项目,打造了飞灰填埋生态修复工程省市标杆;主城区2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常态化运行,全年分拣处置可回收物近500吨、有害垃圾6.3吨……
“垃圾分类做得好,分门别类要牢记,红黑蓝绿要分清,生活品质节节高……”每个周末,市城管局的“垃圾分类 绿色起航”垃圾分类志愿宣传队都会走上街道、走进小区,以分类小游戏、分类情景剧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投放时间、路线与生活路线不一致。”“定点就算了还要定时!”我市在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老百姓刚开始感觉到不方便是情有可原的,这个时候宣传引领就显得十分重要。”市环卫处副主任陈宝华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宣传引导,将人们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兴奋劲”转化为持久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创新建设了垃圾分类科普展馆,寓教于乐、寄学于景,唤醒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2021年度,市垃圾分类科普展馆获评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开展推进“积分兑换”“督导员专题培训”等具有如皋特色的宣传培训活动,在全市掀起垃圾分类热潮,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进得了家门、入得了心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611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