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江西南昌读书时,一位来自甘肃庆阳的小伙子感叹“学校门口的绿化带比家乡的路还宽”。但一旦回到宿舍,他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宿舍离他所在楼层的公共垃圾桶很近,垃圾桶经常溢出,夏天臭气熏天,附近经常有老鼠、苍蝇、蟑螂出没。
对于垃圾桶,这位2015年就读于南昌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工科男动了脑筋。当时他没想到自己做的是一个高级项目。
2020年9月,南昌大学主校区开始逐层拆除楼道内原有垃圾桶,并在学生公寓下铺设四类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并将环境信用系统接入学校管理系统,要求学生将垃圾投放到楼下并进行实名分类投放。这些四类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由南昌大学“树叶回收”创业团队研发、设计、运营,可以一步解决“你是谁”、“你扔什么垃圾”、“赏罚分明”等诸多问题。团队创始人为尚义,成员均为南昌大学各学院学生。
录取的最后一年是201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尚义逐层查看情况后发现,由于可回收纸箱和塑料瓶占据了大部分体积,垃圾桶很快就溢出来了。但是有人只是前脚扔了一个纸箱,还有人后脚扔了一桶方便面,被汤污染的纸箱也失去了回收价值。垃圾混抛不仅容易交叉污染,也是运输垃圾的保洁人员头疼的问题。
2017年9月,尚义成立“树叶回收”小组,调查“垃圾回收”问题。结果显示,只有80个宿舍一天能回收约3袋可回收垃圾。该团队焊接了一个包含可回收材料的铁架,并在每层的公共垃圾桶旁边放置了一个铁架,两天内几乎装满了。
2017年底,团队向学生筹集资金4万元,向家长借款6万元,集资10多万元,研发制造了首批60个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只需关注“叶子再生”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进入小程序注册登录,发货前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将可回收垃圾放入回收箱,后台会根据发货重量给用户小程序打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他们的假设很简单:试点宿舍楼每层放置60个垃圾回收桶,可以邀请学校的自强社和志愿服务协会帮忙回收工作。但是新生产的回收箱有一些易挥发的味道,有学生投诉。这时学校也开始提倡“垃圾下楼”,于是垃圾回收箱不得不放在宿舍下面,这样只需要27个回收箱。
剩下的33个回收箱不得不堆放在仓库里。他们曾试图改造它们,并将其投入到周围的学校或社区,但成本太高,无法放弃。
当时“树叶再生”只是积分商城的一套激励措施,回收箱只回收可回收垃圾,不能一次性处理所有垃圾,所以很少有人使用。尚义和的团队成员只能通过上门回收、举办环保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
此时,团队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意见不一。尚义认为,第一代垃圾回收箱只能称之为“无人垃圾回收机”,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市场上的公司基本都在做“无人驾驶垃圾回收机”,很容易,没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尚义认为各种垃圾都应该回收利用。“我希望我能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只有对社会有价值,才能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才能走得更远”。但也有团队成员认为,如果做全品类回收,不仅没有同行可参考,还会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在.之后
2018年下半年,“树叶再生”开始做全智能四类垃圾桶。“四种垃圾桶也是分阶段制作的。考虑到操作难度,我们首先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放入智能投放,而厨余垃圾等垃圾仍使用普通垃圾桶。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不智能化,垃圾分类就没用了,人们还是会扔掉。因此,2018年底,我们将开始做四大类全智能,每一类都需要实名认证后才能开门发货。”。
由于运营困难,目前只做了两个第一代四分类垃圾桶,主要是初步尝试,资金使用第一批垃圾回收桶运营产生的收入。
“四个分类不容易。说实话,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这四类就是三成本一效益。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行为,可回收的收益不足以覆盖其他类别垃圾回收的成本。而且当时市场也没有重视。如果促销是为了支付促销费用,它将不可用
当年6月,住建部等部委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等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7月,“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在上海逐步落实垃圾分类。市场迎来了一次风口,不少高校、社区向“叶子再生”团队抛出了橄榄枝。
“‘上海模式’要求定时定点投放,适应性低,依靠志愿者人工监督检查费时费力,人力成本高,难以持续。”尚一认为,要真正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必须做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
为了专心做这个项目,尚一放弃了学校的保研。最初对他们持怀疑态度的家人也开始全力支持他们的项目,这次团队成员向家人筹集到了100万元。
2019年11月,“叶子再生”团队优化升级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结合南昌大学环境管理要求,“叶子再生”开发出实名制、全品类、无人化监管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回收箱内自带满溢报警、杀菌除臭等装置,不限制投放时间。
“你只管分类投,我负责分类运。”这是“叶子再生”团队的员工风采墙上写的一句话。“如果前端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三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后端的分类处置就无法高质量的进行”,但是谁来保证并维持分类正确,谁来调度清运车,这就需要弄清楚“我”这个角色的分工。
“叶子再生”团队的研发人员占勇告诉记者,“我”相当于控制所有智能垃圾分类箱的智慧大脑,是智能分类系统的中枢神经。
当垃圾桶满溢了,“我”提醒后台人员清运;当用户投递可回收垃圾时,“我”利用抽样分析判断用户分类是否正确,及时保留电子痕迹;当用户投递错误时,“我”用算法分析以往投递行为,判断用户是偶然犯错还是经常犯错,再来决定是否扣除用户的个人信用分,以及用户是否需要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垃圾投放后,后台自动生成投递记录,学生分类正确或错误,都会收到相应的语音推送和短信提示。
当垃圾回收箱满了,后台就会收到满溢报警,派相应专车进行清运。针对可回收垃圾,“叶子再生”团队还在南昌大学校内设立了中转站,可以实现快速分拣,直接送达造纸厂等各类回收厂。
为了打破部分学生对垃圾分类很麻烦的刻板印象,志愿者在学生宿舍张贴垃圾分类指南,“叶子再生”公众号、App,甚至垃圾桶(宣传栏)上也都有相关简介,团队成员还挨个宿舍入户宣传,向每位同学讲解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参与垃圾分类。他们还拍摄了垃圾分类教学视频在学校的各个平台上推送,大量诙谐有趣的视频在校园里广为传播,打消了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抵触情绪。团队还给每个宿舍免费赠送垃圾袋,并且通过1积分换购等形式,让同学们真切地兑换到礼品,形成正向反馈。
南昌大学对这个“叶子再生”项目全面开绿灯支持,学校将环境信用体系接入学校管理系统,把个人环境信用分纳入学生考评,依靠后台各类投递数据,“叶子再生”团队和南昌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形成了《学生宿舍垃圾分类奖惩规定》初步方案。
南昌大学要求学生统一下载“叶子再生”App,进行实名注册认证后,环境信用体系就和学生学籍信息进行了绑定,系统可以精准识别“谁投递”,垃圾分类正确与否,直接和学生的奖助学金等挂钩,个人环境信用分降低到一定数值,除了降低本年度奖助学金等次,学生还会被要求参加垃圾分类培训班并进行考试。而多次进行垃圾分类且分类正确的学生,奖惩规定中也有相应的奖励、加分。
如何保证系统能公正裁判?占勇告诉记者,一是通过提高抽样检测率,回收点的分类反馈越来越精确,可以回答“分类是否正确”;二是通过算法搭建行为评估体系,可以争取公正的奖惩行为;三是所有投递行为可溯源,用户可以申请“重新裁判”。
尚一表示,“企业没有执法权,学校的这套考核办法对学生垃圾分类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科学奖惩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在系统的引导、学分的压力下,校正自己的投递行为”。
2020年8月,南昌大学将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写入入学须知,随录取通知书一同送达新生手中。一些大一新生入校前就准备了进行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和垃圾袋。
中转站的回收箱清运员李嘉良观察到,随着智能垃圾回收设备的运营,每天到中转站的可回收垃圾越来越多了。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投入使用4个月就回收了近150吨可回收垃圾,相当于30头成年大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5003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