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三社联动”,是我国多年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机制。然而,随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原有的“三社联动”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加快推进从“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转型,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
具体到社区垃圾分类议题,“五社联动”的理念展现了巨大的能量。近年来的社会组织垃圾分类实践已经揭示出,垃圾分类已远远超越传统认知中的环境工程技术手段,实际上垃圾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取决于千千万万居民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改变。
实现社区垃圾分类,需要两种重要的专业技术,一是社会服务和社区公共治理的技术(包括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二是垃圾处理的工程专业技术。社会服务、社区公共治理的技术助力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推动居民的组织化和行为意识的改变,体现解决方案中人文社会与生态上的独特价值;而垃圾处理和社区营造中的工程技术能力(例如分散式厨余堆肥和社区花园规划设计)则能够为跨部门对话交流提供共同的框架基础。基层社工和传统社会组织难以同时具备这两种技术,因此对于垃圾分类这样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本,就显得格外重要。
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联合沃启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就是一次“五社联动”实践探索,展现了社会创新的价值。项目支持北京、成都、青岛、厦门、郑州、昆山等六座城市的社会组织伙伴,从不同角度开展在地垃圾分类和社区减碳的动员和倡导,推动垃圾分类在社区层面的执行落地。经过历时三年的努力,一线社会组织伙伴们基于不同的地方政策环境和社区条件,协同社区多元主体,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垃圾分类解决方案和模式,展现了“五社联动”的巨大能量。
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青岛于2020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推动垃圾分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受限于决策意志,以及缺乏社区端的动员基础,在将政策落地社区的层面,力度和效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青岛你我”)发挥自下而上的优势,协同社区各方通过创新手法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厨余垃圾在小区的资源化利用,进而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与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并通过与政府的持续互动拓展了政策支持的空间,推动了垃圾分类地方政策的变化。
通过在顺德居小区的探索,青岛你我证实了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理的可行性,并从小范围尝试拓展到与垃圾分类体系结合。截至2021年9月,顺德居小区通过社区堆肥处理了共约60吨厨余垃圾和落叶,并利用堆肥产品进行了社区花园的共建,不仅促进了厨余垃圾社区内循环的建立,也让居民直观看到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信心和持续力,同时也创造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和渠道。取得这样的成果与社区居民的参与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主动分类、入户宣传,到厨余堆肥、共建和维护社区花园,居民们的身影随处可见。物业公司对厨余堆肥的实质性参与,也为堆肥的可持续性操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目前在政府支持下,顺德居小区的厨余堆肥实践已被复制至青岛市内的10多个小区和学校。
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涉及多部门联动、垃圾处理前后端的资源投入、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在各城市出台强制垃圾分类政策之前,良好的社区治理是保证垃圾分类落地并具有持续性的前提。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简称“河研会”)于2019年开始在成都汇泽社区探索以人为本的社区环境治理路径,通过发掘和赋能社区居民,激发其关注和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并延伸至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在两年的探索中,河研会协助汇泽社区通过好氧堆肥处理了共超过7吨的果蔬垃圾和落叶,并培育了一支能自主管理、策划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环保志愿队,如自发开展的“社区清洁日”“共建香草花园”等各类社区环境治理工作。在社区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面,河研会协同多方共建汇泽社区环境教育,并设计和建设了集堆肥和雨水收集于一体的社区花园,打通了社区两委、企业、居民、学校不同角色的共建路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农转居社区,河研会以社区农贸商超果蔬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为切入口,推动了汇泽社区环保志愿队的成立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信任与融合,让社区两委看见环境治理和社区治理的价值,并为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在社区的落地打下基础。
昆山市政府自上而下的系统政策保障,结合自下而上的多元合作系统推进,使康泾湾社区的垃圾分类呈现出可持续推进的状态。从“政府 +社会组织”的早期启动阶段,到社会组织用社区治理手法置换自上而下的短期效应的中期阶段,再到物业公司替代行政体系持续、稳定开展垃圾分类的现阶段,社会组织——昆山市鹿城环保志愿者服务社(简称“鹿城环保社”)都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推动了可持续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康泾湾社区垃圾分类的参与率接近95%,准确率接近99%,并被评为昆山市2020年垃圾分类优秀小区。
鹿城环保社在垃圾分类推动中的定位即协作者、支持者及陪伴者,充分联动社区重要利益相关方,协同明晰各方主体责任,并运用社区治理手法直面人的参与问题,去弥补相关方如政府和物业的短板。鹿城环保社协同社区各方抓住了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人的意识的改变、硬件上设施的建设如撤桶并点、软件上长效机制的建立如社区议事会机制、考核制度等,并通过多元共治在不同阶段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应对和解决了这些重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委会也借助垃圾分类将行政化的事务项目化,并通过鹿城环保社为社区工作去行政化探索提供了思路。
除以上公益伙伴的探索,“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中还有其他值得分享的案例,其中既有经验,也有困难和挑战。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五社联动”的紧密配合,形成社会合力。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组织在解决城市垃圾分类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具体来说,这份作用包括“一份动员社区公众的独特手法,一份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到细致合理的特有方式,一份将政府的自上而下推动转化为自下而上行动的特有机制,以及一份将社会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三者有序的结合起来并进行有序机制转换的巧妙路径”。
同时,项目的推动也离不开社会慈善资源的支持。万科公益基金会前瞻性地选择将社区废弃物管理作为旗舰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公益创新探索;沃启公益基金会提供了专业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链接资源,陪伴公益伙伴成长,并通过经验梳理和知识生产,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与在地组织携手探索生活废弃议题相关实践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行业发展,也由此生发出更具本土特色的社区慈善资源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支持。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的探索契合了社区废弃物议题推动中的“五社联动”。作为项目成果,对项目实践脉络和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也呈现了社区垃圾分类推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沃启公益基金会期望协同公益伙伴共同探索,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458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