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上海举行一年来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2020
07-05

上海举行一年来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7月2日,上海举行介绍一年来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余洪伟、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严永康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

  各位记者早上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年以来上海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今天我们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出席发布会的有,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余洪伟、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严永康,下面请邓建平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条例》施行一年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一是市民积极履行分类义务。垃圾分类微信查询平台提供服务2946万余次。据今年上半年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显示,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

  二是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今年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86万余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

  三是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道路废物箱设置数量优化调整至4.1万余个;累计配置湿垃圾车1537辆、干垃圾车3077辆、有害垃圾车9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239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5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达到24350吨/日。

  四是配套制度规范日趋完善。上海市发布《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及44件《条例》配套文件,包括宾馆、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餐具用品目录,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办法、湿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标准等。

  五是社会宣传动员取得实效。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社会宣传动员体系基本形成。“十”:成立16支区级志愿者服务分队、53支街道(乡镇)志愿者服务队;“百”:聘任市、区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940名,135个街镇申报创建成为示范街镇;“千”:垃圾分类及《条例》宣传覆盖5800个居住区(村),6千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垃圾分类实效测评;“万”:举办《条例》集中培训1.6万余场次,完成居住区入户宣传980余万次。

  一是协同推进有力。建立健全市、区、街镇、居(村)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制定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补贴等支持政策;市农业农村委制定湿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标准;市商务委积极推动绿色消费,纳入绿色餐厅和文明餐厅创建标准;市房管局细化物业管理区域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市邮政局在快递企业寄递网点设置推广快递废弃包装物回收装置;市机管局加大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巡查力度;市城投集团按时完成应急餐厨垃圾项目建设,保障垃圾分类转运和资源化利用平稳有序。各区切实承担属地政府责任,10个区创建成为示范区。浦东新区、徐汇、黄浦、嘉定等区探索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管理应用体系。杨浦、宝山、青浦、松江、金山等区积极探索“人防+技防”管理模式,引入垃圾分类源头智能化管理,试点解决取证难、执法难问题。

  二是党建引领作用突出。市、区、街镇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级机关党工委发出垃圾分类倡议书,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居(村)以党组织为核心,形成居(村)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模式。长宁、崇明、闵行、奉贤、普陀、虹口等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为扎实推进社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基层创新百花齐放。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组建垃圾分类小喇叭宣传队,引导市民养成分类习惯。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闵行区浦锦街道引入专利除臭设备解决箱房异味问题,设置可移动式分类箱房,实行移动定时定点投放。徐汇区枫林街道开展垃圾箱房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投放和无接触投放。

  四是执法检查实现常态化。市、区相关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组织执法行动。《条例》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门检查旅游住宿企业10786家,责令整改146家,行政处罚1家;市场监管部门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12.7万家,责令整改276家,行政处罚39家;城管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教育劝阻59856起,责令整改38739起,行政处罚9585件,其中单位7472件、个人2113件。

  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投放的便利性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投放主体责任,让垃圾分类持续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是巩固提升分类实效。坚持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是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有效推进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回收。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三是加快处置能力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结合土壤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工作,研究制定湿垃圾利用产品推广政策;全面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五是加强执法检查保障。持续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围绕源头减量制度、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义务、公共场所分类投放规定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今年疫情对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问疫情对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有没有影响以及现在防疫常态化,我们垃圾的分类也要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具体来说怎样推进这项工作?

  客观来讲,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来讲也是如此。比如,在居家隔离点、集中隔离观察点等特定区域,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防疫第一,安全第一”的要求,采取专人、专车上门收集,直运焚烧厂的方式收运处置,对分类收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比如,为了防止疫情接触性传播,原来定时定点投放志愿者值守方式也做了调整,从督导改为巡查,防范疫情传播风险。

  令人感动的是,疫情期间,即便是在志愿者撤离的情况下,据相关抽样调查显示,上海市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做到自觉分类、破袋投放。同时,很多居民朋友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感受到,开展垃圾分类后,污染点减少,社区环境改善,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有效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

  疫情有效缓解后,4月底开始,我们对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垃圾分类实效继续开展测评。根据上半年测评结果显示,全市垃圾分类实效保持在优秀水平,各区测评得分均在92分以上。这表明垃圾分类在上海已经成为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上海市民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和较高的文明素养。

  下一步上海市在确保防疫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一方面继续做好涉疫生活垃圾的安全收运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将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加入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通过“科技+管理”的方式,巩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实现分类实效的常态化。同时,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社会动员,持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精准施策,做到哪里产生垃圾哪里就要分类,持续引领上海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我们注意到垃圾分类的实效在过去一年显著提升,出现了三个增加一个减少,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置能力能否跟的上居民在前端的分出量?

  上海市源头分类的成效从去年到现在逐步趋于稳定,湿垃圾量在增加,干垃圾量在减少,可回收物的量也在增加,有害垃圾也增加了很多。

  根据上海市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也在加快建设垃圾处理的末端设施,目前看,干垃圾的焚烧设施已经有相应能力的富余,满足干垃圾焚烧处理的需求,甚至可以应对一些应急处理的要求。

  对湿垃圾来讲,从目前看,跟我们源头的垃圾分出量还有一定的缺口,今年上海市将按照规划加快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建成以后,将与上海市垃圾分类量相适应,保障生活垃圾得到有序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我想问一下市民一直比较关心可回收垃圾是否做到了真正利用,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市商务委会同市绿化市容局以及行业协会积极推进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可回收物的点站场布局。深入推进可回收物体系“两网融合”点站场建设。目前上海市已建成可回收物“两网融合”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201个,分拣场10座,可回收物点站场三级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居民小区。

  二是发布“回收网点设置与管理规范”的团体标准。我委指导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制定了国内首个《上海“两网融合”回收网点设置与管理规范》的团体标准,明确了再生资源回收人员生活垃圾分拣人员“一岗双职”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回收服务“七统一”的管理规范。

  三是积极培育回收示范企业。上海市“两网融合”回收主体企业共64家。一年来,回收企业积极探索回收创新模式,例如:杨浦区依托回收企业建立了“点站场”三级回收网络,投放了智能回收物终端1126个,中转站建成7个,近期又建成了分拣场1座。目前杨浦区可回收物已细分成40多种品类,通过智能化回收、标准化运输、专业化分拣,精准对接末端的处置企业。另外奉贤区也创新升级了移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可回收物物联网可追溯系统。松江、嘉定等区运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可回收物的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

  四是打通回收与处置利用的渠道。上海市回收企业目前与长三角地区134家再生资源处置重点企业进行了对接,比如电子废弃物领域,上海市9家处置企业通过互联网+回收,逐步完善了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利用。废玻璃领域,上海市的处置企业结合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运用国际领先的光学分拣技术,对废玻璃进行再生处理。废塑料领域,上海市处置企业将白色泡沫塑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工成再生利用的新产品,如镜框、画框之类的装饰品,目前已销往国内外。废钢领域,上海市处置企业将分拣后的废钢运往长三角地区的五金器件制造厂、铸造厂、高炉钢厂等地进行再利用。上海市的钢铁企业和一些物流服务平台也建立了逆向物流的服务体系,用于废钢的回收利用。报废车领域,上海市7家拆车企业建立严格的拆车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拆除后的废旧电池、废油液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进行处置,拆车过程中的环保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现在路面的废物箱少了,餐饮外卖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大家觉得现在沿街商铺餐饮外卖的分类减量还有进一步的空间,想问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从前年开始,上海市减少了道路废物箱的设置,我曾经去南京西路调研,负责垃圾收集的同志告诉我,绝大多数废物箱都不是因为行人投放垃圾而满溢的。有些废物箱有满溢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沿街商铺把废物箱作为垃圾箱,不按规定投放垃圾而造成的。上海市调整废物箱设置以后,我们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要求哪里产生垃圾哪里就应该分类,对于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推行定时定点上门收集。

  沿街商铺设置定时定点的模式以后,第一,可以减轻道路的污染,降低道路保洁的频率;第二,可以推动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每天设置早晚或者固定的时间来收。第三,将其纳入对于街镇的考核,加大街镇层面管理、执法、作业以及这些沿街商铺社会自治的力度。我们希望大家共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沿街环境,也通过沿街商铺定时定点上门收集来促进整个垃圾分类环节的改善。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3687条段的道路,18.3万家商铺已经推行了定时定点的上门收集,其中大部分区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日均上门收集的干垃圾量超过了1000吨,湿垃圾量大概1200吨,上门收集的覆盖率达到94%,预计9月底全市所有街镇沿街的这些3800余条道路,19.5万余家的沿街商铺都将实现上门分类收集的全覆盖,使道路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市商务委会同市绿化市容局积极指导餐饮协会,推动餐饮外卖行业垃圾从源头减量。

  一方面,推动外卖电商企业饿了么、美团点评在外卖平台的接口开通“无需餐具”的选项,并把该选项作为必选项,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餐具。据美团点评反馈该功能开通以来,上海全市主动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大幅上升,无需餐具订单同期增长超过4倍。支持饿了么开展“蓝色星球计划”,践行绿色消费。饿了么平台在消费者订餐时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也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该计划实施以来,饿了么平台上海市消费者无需一次性餐具的需求量在全国处于领先,高出全国平均值60%。

  另一方面,倡导生鲜电商企业采用绿色包装。倡导盒马、叮咚买菜、本来生活等15家重点生鲜电商企业改进包装,合理使用包装材料,反对过度包装,减少垃圾产出。

  现在快递非常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把快递包装物纳入生活垃圾,从投放到运输到最后处置包括中间的收集全流程,想问这方面实施下来成效如何?下一步会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条例》实施一年以来,我局按照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相关工作,行业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科学有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行业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包粽子”、“套袋子”和“装箱子”等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源头治理、循环利用,包装减量效果明显。目前上海市主要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9%,相对于之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纸质运单,每年可节约12亿张A4用纸。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64%以上,比条例实施前增长20%,每年可节约20亿个包装袋、包装箱。45mm以下“瘦身胶带” 的封装比例达到88%左右,全市每年可减少胶带用量6亿米左右。 可循环中转袋的使用率达到85%以上,每年可减少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约1.2亿条。全行业已经推广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12万个,循环使用480万次。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1660辆。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行业绿色发展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行业生态环保政策和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我局从贯彻《条例》要求,完善规范性技术指引的角度出发,牵头制订了上海市《快递包装基本要求》,现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积极推进多方共治,会同商务部门推进快递电商包装协同治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推进快递包装产品绿色认证,指导寄递企业开展绿色采购,创建绿色分拨中心、绿色网点。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强。我局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开展全行业生态环保执法检查。《条例》实施以来,第一时间对上海市64个寄递企业分拨中心、网点开展专项检查,对1万多件邮件快件封套印制、胶带使用、二次包装、内部填充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

  同时,根据今年新施行的《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快递绿色包装规定的一家企业开展立案调查并予以行政处罚。据我们了解,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根据《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相关环保条款对邮政快递企业实施行政处罚的首起案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条例》在行业的贯彻落实,持续推进行业绿色治理工作。

  市城管执法局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过去一年的执法情况,哪些问题比较突出?执法过程中是怎么化解的?

  去年市城管执法局先后制定相关多个文件,聚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近一年来,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32.8万余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共检查投放环节居住小区、大型商场、小店小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旅游景点、交通枢纽等各类单位29.9万余家次,检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环节单位2969家次;共检查大型中转和末端处置企业306家次。检查个人97097人次。共教育劝阻相对人59856起,责令当事人整改38739起,其中责令单位整改29425起,责令个人整改9314起。

  下阶段,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将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执法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在分类投放环节,将对1.3万余个住宅小区实施全覆盖检查,同时紧盯问题高发的老旧小区、重点攻克小区居民在定时、延时、误时投放点周边随意乱扔垃圾、高等院校容器标识不清、集贸市场混合驳运、医疗卫生机构混合投放、交通枢纽容器规范设置等突出问题;在分类收运环节,重点整治230家生活垃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遗撒滴漏等问题;强化对末端处置环节10家大型中转、9家末端处置企业以及可回收物体系中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的指导督促,避免出现混合压缩、混合处置现象。

  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拓展智能场景应用,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执法对象数据库,分级分类归集分析数据。强化数据监管,对纳入在线监测系统的生活垃圾设施设备进行数据抽检,运用“非现场执法”等方式,及时固化证据,及时执法介入,提高对混装混运、公共场所垃圾混投乱扔等乱象的发现率和处置率,提升智能监管水平。

  坚持“教育劝阻为主,处罚惩戒并举”的原则,针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拒不落实分类措施的单位和阻挠调查、拒签文书、拒不整改、屡教屡犯的个人,依法从严实施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其信息纳入公共信用平台,实施信用惩戒。对违法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收运及处置企业,依法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强化行业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健全飞行检查、智能监管、联合惩戒等机制;探索运用“执法建议书”等形式,督促落实“管行业、管分类”总要求。充分发挥5950个城管社区工作室作用,联合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监督员持续深入强化入户宣传,针对性提升部分来沪旅客、住宅小区租户、年轻白领、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分类意识。定期曝光执法典型案例,回应市民关切,警惕分类“回潮”,巩固分类成效,助力“新时尚”迈向“新习惯”。

  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垃圾分类学 生志愿者队伍,市教委、团市委等六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总队,各高校成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分支机构,各中小学成立校园生态文明小志愿者工作站。

  二是分级教育,长效提升学生分类意识。市教委会同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按照“大中小一体化”理念,将生活垃圾产生源头、过程减量、环境影响、末端处置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针对中小学生,将垃圾分类作为“环境教育”重要内容,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设置相关主题探究活动;联合市绿化市容局开发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指导各区学校开展垃圾分 类知识普及教育;编排垃圾分类情景剧《垃圾王国历险记》和主题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提高学生垃圾分类兴趣和参与度。

  在《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市教委对全体大中小学生组织全覆盖的垃圾分类线上知识讲座,发出“汇聚青春少年正能量、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倡议。

  三是建立学校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上海市高等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试行)》《上海市高等学校生活垃圾分类评分标准(试行)》《上海市高 等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定标准(试行)》《中小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管理办法》。根据不同学校特点,将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化、 常态化。

  四是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各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内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通过“上海教育”“阳光校园”“第一教育”等加强推广;在主流媒体开设“青未来”“绿色校园”频道,专题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教育;各学校运用“两微 一端”等新媒体,确保全体学生知晓垃圾分类知识和本校的垃圾分类政策。

  一年多来,广大师生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养成,同时通过学生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大中小学形成了一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志愿者团队和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试点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大学等10所高校每日源头处理食堂餐厨垃圾能力近20吨,每年可减少餐厨垃圾排放约5000吨。

  关于湿垃圾我们知道除臭、破袋和洗手纳入了考评,现在落实的具体情况怎么样?

  配置除臭、破袋、洗手“三件套”既是垃圾分类精细化的有效措施,是基层实践的金点子,也是广大基层工作者和上海市民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新版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综合考评办法》将“三件套”纳入考评范围,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源头投放环境、优化居民分类投放体验。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三件套”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可,市民垃圾分类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从今年上半年度全市“达标示范”检查结果来看,洗手、除臭、破袋装置的配置率分别达到了94.8%、82.3%、78.3%,总体来看,成效明显。当然,还有一部分社区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对此,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指导。

  一是加强配置指导,按照“一小区一策”的原则,鼓励各小区因地制宜地配置“三件套”,同时不会对具体规格、样式作强制要求;对于居民普遍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小区,也不要求每个点都要配置,对于好用、易用、安全、便捷的分类投放装置给予鼓励和推广。

  二是加强投放点管理,要求湿垃圾桶必须密闭存放并喷洒除臭剂,垃圾箱房或生活垃圾储存点需确保容器关盖储存,防止异味扰民。

  垃圾分类还是要靠行为习惯的养成,湿垃圾破袋有利于分类实效评估和执法检查,也有利于末端分类实效的提升,我们将在未来继续推进这项措施 。

  谢谢,今天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各位记者还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可以与市绿化市容局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