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新时尚”成“好习惯”上海医院、高校这样推行垃圾分类
2023
02-02

“新时尚”成“好习惯”上海医院、高校这样推行垃圾分类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高校和医院因人流庞大、成员复杂,源头分类的难度较大。如今,这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得如何了?9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每月一访”采访中获悉,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特别是源头分类,沪上各医院和高校都动了不少脑筋,推动“新时尚”逐步成为“好习惯”。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门诊大厅的验血窗口边,放着两台黄色“棉球丢弃箱”,每个投放口才几厘米见方,能“筛除”一波干垃圾。

  “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医疗废弃物桶内,总会被投入干垃圾,让我们很伤脑筋。”第一人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施慧介绍,改造了棉球丢弃箱放在验血处后,效果很好,每天光棉球就能收集清运四五次。病区内的“废弃口罩回收柜”,则是疫情后新增的。医院内的口罩有别于院外,需按医疗废弃物处理。口罩机不仅能回收口罩,还可消毒,让病患和家属的口罩“有处可去”。为做好日常垃圾分拣工作,医院还增加了垃圾分拣专职岗位,物业公司则成立垃圾分拣队伍,并进行专项培训。从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投放为第一层分拣,从工勤人员分拣并回收至垃圾房为第二次分拣,垃圾站工作人员末端分拣至压缩设备为第三次分拣,层层落实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分拣分类的管理职责。

  为切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化开展,医院还新建了一所生活垃圾房,在站内划分垃圾分拣与分类存放专属区域,避免了四分类垃圾的混装、错装。此外,每个垃圾桶上都写有编号,以便于追溯分类效果。

  在瑞金医院,早在2018年7月就开展了医患人员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相关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发现医患人员的认知率和投放正确率偏低。为此,医院加大宣传力度,并组织重要人群培训。在培训中,做到每个部门必须接受培训并配合推行分类,实现无盲点全覆盖培训。为使医院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常态规范实施,瑞金医院还制定了相关督查标准,并实施定期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予工勤,当天反馈予物业公司,并要求物业公司将整改的结果以图片形式进行反馈,成效显著。

  早起上课的路上,从寝室楼出来的同学们顺路将垃圾带到规定的投放点分类丢弃;教学楼里,干、湿垃圾、可回收物的桶都“各司其职”地被摆放在最顺手的位置;食堂里,老师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将餐后产生的垃圾各归其位……以上种种场景,都发生在当今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如今,垃圾分类已经融入了交大师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正在从“新时尚”向“好习惯”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及宣传资料配备 上海交大 图

  记者在交大徐汇校区看到,校园共有3个投放站点,分为早午晚三个时段开放。垃圾厢房堪称“高配置”,交大特别定制的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垃圾箱的投口也是精心定制的。各类投口数量根据产生量合理配置,湿垃圾的投口“一口双用”,特别留出了丢弃塑料袋的空间,湿垃圾破袋和干湿分离在一个投口里即可完成,解决了湿垃圾袋辗转多个投口所造成的地面潮湿脏乱等问题。感应式清洗装置靠近湿垃圾投口设置,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妥贴关照了每天的使用行为。今年新生报到日,结合“节约粮食”主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与后勤保障中心合作,在食堂推出“‘光盘’换好礼,文明‘益’起来”专题活动。“交大V卡”用户在指定时间打开“交我办”APP-虚拟卡或小程序“交大V卡”,于就餐结束后上传“光盘”照片,通过AI判断成功后,即可领取“交大V卡”用餐红包。食堂还开设了“小份面”“小份菜”窗口,各取所需,量“胃”而行。在对师生开展节粮爱粮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减少餐食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在上海师范大学,则通过引进社会资源,添置干垃圾压缩处理设备和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同时,学校与所在街道相衔接,邀请徐汇区绿化市容、城管执法等属地管理部门进校宣传分类政策,实地指导分类减量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垃圾分类体验馆: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结合专业特色制作的创意卡通垃圾分类桶。上海师范大学 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