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长宁这所学校把垃圾分类纳入“校园立法”比上海早了整整16个月
2019
12-13

长宁这所学校把垃圾分类纳入“校园立法”比上海早了整整16个月

  原标题: 长宁这所学校把垃圾分类纳入“校园立法”,比上海早了整整16个月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市高中生法治辩论邀请赛上,位于长宁区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获得冠军。决赛的辩题与上海今年最令人关注的一项工作有关:垃圾分类。而大多数华政附中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长宁区,恰好是上海首批试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城区。

  颇有意思的是,早在2018年3月1日,华政附中就通过了一项校园暂行管理规定,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了学校日常运营,并对全体师生的分类情况作出了要求。这比《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早了整整16个月。

  迈入华政附中典雅幽静的校园,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大门旁的“尚法楼”。这栋改建于2017年的老建筑如今是学校的“尚法实验室”,内设立法厅、庭审厅、调解室、听证室等多个功能教室,皆标准化模拟了真实的立法、司法、行政场景,也是学校日常开展尚法类课程实践的地方。诞生于去年3月的这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就悬挂在一楼大厅内,与学校另外4部同样由学生参与制定的“校园法”庄严地展示在近3米高的围墙上。

  2018年3月,上海已经有不少区域率先试点起垃圾分类,但正式立法的构想还未为老百姓所知。华政附中的同学们又是如何想到,要用法规来约束大家在学校里扔垃圾的行为?

  眼下正在华政附中高三年级就读的佘欣莹,在高一时曾参与学校垃圾分类的调研。她告诉记者,学校从初中到高中的7个年级都有关于法制教育的课程,自己高一时曾选修“模拟立法”这门课,随后就接触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前期调研。“我们在全校发放了问卷,虽然大家从新闻和海外旅游中都知道了垃圾分类,但实际了解程度并不深。”

  在老师的带领下,佘欣莹和小伙伴学习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校内大数据”显示的结果让同学们意识到,推进垃圾分类,不仅要增强了解,还要有个“驱动力”。分类的动力从何而来?想到学校此前已经相继发布了“无校服日”、学生作业自主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等三部“校内法”,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也需要走上法制化道路。

  此时,华政附中的学生事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大本营”位于尚法楼的学生组织日常负责联系学生与学校教学、行政等多个部门。获知调研小组将垃圾分类在校园内“法制化”的建议,事务中心便着手联络举办校园听证会,师生代表和街道、长宁区相关部门代表围坐在在尚法楼二楼的听证厅,对“要不要分类”“怎么分类”这些如今上海人已经烂熟于心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终,校园听证会的结果是,垃圾分类在校内“立法”有必要,于是学生事务中心下属的“立法委员会”就起草了校园垃圾分类办法,并提交学生代表大会,获得了超过2/3的同意票数。“通过法律草案、征得大多数同意,这些全程都模拟人大立法,就连法条也由华东政法大学的专家专门修改。”华政附中科研室副主任陈陆平告诉记者。不过,此时的“垃圾分类办法”仍旧是学生文件,需要学校校务会审议通过,经校长签字后,才正式生效,成为附中师生们日常生活需要遵守的“守则”之一。

  一切尘埃落定后,佘欣莹看着学校每间教室里贴着“干垃圾”“可回收”标签的垃圾桶,心里有种新鲜的成就感。“没想到,学生的意见建议最后真的可以成为学校的管理法规。”而在华政附中校长傅松看来,学生有了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履行义务也会更积极。

  华东政法大学本部位于长宁区,2009年,位于番禺路270号的原番禺中学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并成立“附中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华政合作开发了《今日说法》《模拟庭审》等课程,逐渐形成了“尚法”特色项目。

  如今,学校尚法类课程已有40余项,包括学术类、活动类、社团类以及服务类四项,《校园知识产权》《中外法制简史》《见习律师》《模拟立法》《辩论社》等课程已逐步形成品牌。其中,基于《模拟听证》课程的“明德尚法” 校园听证活动已经成为长宁区一大普法品牌,学生们此前探讨垃圾分类、食品进校园等热点话题均引来各街镇、委办局代表的“围观”,“尚法”的内涵也融入了学校的整体运作系统。

  记者在“尚法楼”内注意到,学校最新公示的一项校园暂行管理办法,是今年5月1日刚刚实施的“外带食品进校园若干规定”。“袋装、盒装的牛奶、面包可以带进校园,但气味较浓的汤汁、关东煮不可以,学生要根据校园立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华政附中副校长龚海幸告诉记者,外带食品进校园的立法过程还经历过波折。第一次听证会前,有学生提出异议,“为什么带面包可以,关东煮就不行?”同学间、师生间也有争论。为此,学校启用模拟调解程序,《模拟事务调解》《模拟学校管理》《法治辩论》《模拟听证》《模拟立法》《班规制定》等课程皆以这一管理“矛盾点”为案例介入。通过模拟事务调解,师生纠纷最终达成谅解,并梳理出多个矛盾焦点作为听证会讨论内容。

  “从面上来看,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还有所欠缺,在中学阶段开展普法教育其实是最好的时间点。”傅松表示,每年12月华政附中的“尚法节”,都是一次对学生学习效果、学校管理效能的“再审视”,虽然一门门法治课程、一次次民主课堂、一个个校园事件看似都相互独立,但长期培养学生形成法制素养,对遇到的事情进行联结、整合、渗透、影响,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对学生也对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