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你是什么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创建绿色校园
2019
11-10

“你是什么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创建绿色校园

  摘编自杂志文章《赣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探索》,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19年36期。【本文为部分摘选,全文中国知网可查】

  垃圾分类是减轻垃圾污染负荷、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前提。高校目前的垃圾分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对赣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以期实现高校日常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校园日常垃圾由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消费使垃圾的成分更加复杂,每日产生的垃圾量巨大,高校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面对高校日常垃圾产出与处理严重失衡的现象,必须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垃圾分类是环境维护、科学处理、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 [1] ,《通知》指出,要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探索建立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同时能有效改善高校的校园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节约垃圾处理成本、提高效率,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高校垃圾主要是指在高校区域内,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2]。对于高校内废水、废气、废渣等管理和处置不在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中。通过对赣州市某高校的2个校区多个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公共场所实地考察,对在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目前高校日常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垃圾分类包含分类投放、有序贮存、无害化处理三大环节,大部分师生了解垃圾需要分类投放,但对分类细则、存储和无害化处理环节不明确。干湿垃圾混合丢弃,造成渗液污染。各类垃圾收集存放仍是混合式,影响各类人员垃圾分类积极性。

  垃圾桶的设置和垃圾桶上的标识粗放,大部分区域只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桶,并且有些垃圾桶未做明确标识,造成分类不明确。在食堂和宿舍人流密集区域垃圾桶数量不够,并且全为敞口式,容易垃圾满溢。校内虽设置了垃圾存储点,但为露天摆放且未分类储存,容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

  高校垃圾分类学校是责任主体、在校大学生是实施主体、后勤部门是管理主体。目前高校还没有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整体规划,缺乏可具体实施的方案。

  高校没有把垃圾分类引入到教育长效机制内,宣传较局限,大部分人员对垃圾分类的细则了解不清晰。单纯地倡导而没有配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主动性,也难以形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从调查情况得知目前垃圾分类行为很随意。

  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存在的多个问题,导致了垃圾分类难以实施到位,要从源头解决问题,就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利用第二课堂培养高校各类人员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大学生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垃圾分类融入到校风建设,建立绿色校园。

  校内设立“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一组的分类垃圾桶,食堂增设“餐厨垃圾”桶,垃圾桶分不同颜色并参考国家标准[3]标注醒目易懂的标识,按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不同区域设置不同清理频率,提高垃圾清运效率。校内要建立半封闭式的垃圾分类暂存中心,进行分类暂存。校外积极与有资质的垃圾分类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社会企业合作,采取标准化分类、规范化存储和运送、无害化处理措施。形成一套校内收集和存储,市场化处理的可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案。

  可以由高校学工处、后勤、工会等部门组织多种不定期的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如演讲比赛,环保摄影大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鼓励人人参与并设立相应奖项。设立垃圾分类的勤工奖学岗位,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相应报酬。鼓励学生成立“绿色社团”或“垃圾分类自律委员会”等团体,定期对学生寝室或班级垃圾分类进行评比,实行积分制,积分高者给予奖励,未积分者制定监督细则督促执行。将垃圾分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加分项,激励机制胜过生硬的管理条例。

  学校是实施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责任制度,明晰部门责任,分工负责推进工作;审计垃圾分类资金公开化,工作成果公开化,对执行不力的给予行政处分。

  高校需发挥人员素质较高、组织性强的优势,建立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大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校内各部门联动、企校合作的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全。高校垃圾分类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校园”具有实际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