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挂着“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牌子,垃圾桶里的垃圾却是乱扔乱放,而回收时又是一股脑丢在一辆三轮车上混杂着拉走。家住朝阳区慧忠北里第一社区的李小姐向本版读者邮箱反映,北京每年投入那么多资金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又给各个小区和各家各户居民配发了分类垃圾桶,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所谓的达标小区就是一个牌子,垃圾分类早已经“名存实亡”。
朝阳区慧忠北里第一社区的大门口,悬挂着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制的一块金属标牌,上面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就在达标荣誉牌不远处的304号楼前,记者找到了李小姐提到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
白色的铁栏杆将5个生活垃圾桶圈在一起,白色围栏的上方,分别贴有“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张不同的招贴海报。最左边的垃圾桶为略低矮的绿色桶,显示这是“厨余垃圾”桶,而旁边的4个灰色垃圾桶为“其他垃圾”桶。垃圾站旁边的一个水泥池子里,堆放着小山一样的装修建筑垃圾,陶瓷马桶、废旧木料、砸碎的瓷砖散落一地。找了一圈,记者并没有在垃圾站看到专门用来回收饮料瓶、纸张等可回收物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虽然招贴海报上明确表示,剩菜剩饭、瓜果皮等属于“厨余垃圾”,而烟盒、厕纸、陶器等属于“其他垃圾”,但记者掀开“厨余垃圾”桶的桶盖却发现,桶中只有几条干在桶底的菜叶,显然今天并没有人往里扔过厨余垃圾。而一旁敞开盖子的灰色“其他垃圾”桶中,却有不少吃剩的盒饭、啃光的西瓜皮、橘子皮等厨余垃圾,此外还有纸盒、食品包装袋、木板等各种垃圾,在烈日的暴晒下,散发出阵阵腐坏的恶臭。
为什么不按照指示分类扔垃圾呢?记者在垃圾站旁蹲守了一会发现,很多居民在扔垃圾时,先会观察一下哪个垃圾桶的盖子是打开的,然后便直奔敞开盖子的垃圾桶,将垃圾袋丢入。“厨余垃圾那个桶,桶盖儿老是盖着的,懒得费那劲打开它。”“垃圾桶多脏啊,用手打开盖,手都弄脏了。”“就算我们分着扔了,收垃圾的来了,还是全堆在一辆三轮车上拉走,分了也白分。”居民给出了不同的答复。
记者注意到,这个社区的垃圾回收人员驾驶的是一种简单的农用三轮车,敞开的车厢两侧用几块破木片简单拦了一下,所有的垃圾成袋成袋地被丢进车厢内统一运出。的确如居民所说,这种“野蛮”的运输方式,即使居民前期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回收时也被混杂在一起,“分了也白分”。
记者调查发现,像慧忠北里第一社区这样“名不副实”的生活垃圾回收站,显然并不是个案。
在北三环外的安贞西里三区,生活垃圾回收站虽然放置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3个指示牌,其下方的垃圾桶却显然和指示牌对应不上。“可回收物”指示牌下方放置的是一个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垃圾桶最上方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袋明显属于厨余垃圾的过期红薯干。而厨余垃圾桶紧闭的桶盖上,则摆放着明显属于可回收物的空纸袋和矿泉水瓶。
在北三环内的安华西里新一区内,生活垃圾回收站上的指示牌早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招聘广告、房屋出租广告糊得严严实实。在这里,同样没有见到“可回收物”垃圾桶的影子。原本属于“可回收物”垃圾桶的位置,被一个“其他垃圾”桶占据。居民崔女士告诉记者,大家扔垃圾从来都是“看心情”,哪个桶顺手就往哪个桶里头扔,“扔垃圾的时候,也从来没见过有什么分类指导员来指导我们,倒是有不少收废品的每天都守着垃圾桶,看见有人扔饮料瓶就赶紧掏出来,攒多了好去卖钱”。
家住黄寺大街的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为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居委会为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两个小型的分类垃圾桶,一个是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个是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对应楼下3个大型的分类垃圾桶。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楼下的3个垃圾桶变成了两个,如今只剩下一个“其他垃圾”桶还坚守在岗位上,其他两个垃圾桶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大家只好把垃圾都扔进仅存的垃圾桶里。小区中的垃圾也并非分类回收,而是一股脑全部倒入绿色铁皮厢式手推车里运走。
记者日前来到张女士所居住的小区,看到有的居民楼下的分类垃圾桶早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则索性将绿皮垃圾车停在楼下,让大家直接将垃圾倒入垃圾车中。
“30多年前扔垃圾就是统一扔进垃圾车,然后一车拉走。现在这跟几十年前没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真不明白,垃圾分类推行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是这样!”张女士不解地说。
张女士告诉记者,小区里也没有什么垃圾分类指导员,更没有垃圾二次分拣员。倒是有个老太太,买了个平板三轮车,每天在小区里转悠,把垃圾桶里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空瓶子、废报纸、硬纸板等拣出来。攒得多了,就拉一车卖给废品回收站,“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卖了500多块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8500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