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碧江: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2022
12-29

碧江: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近年来,碧江区以“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为重点,加快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人性化、绿色化发展,创新分类收运、处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补齐短板弱项,逐步完善与现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相匹配的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目标,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碧江区积极统筹谋划,建立健全机制体制,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职机构,负责统筹推进本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全区实际,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碧江区按照《2022年铜仁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开展中心城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已打造完成30所示范机关单位、5所垃圾分类示范学校、2处示范商业广场、3个示范街道、5所示范小区,示范区域内已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与分类工作基础台账,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有效覆盖。

  一是完善前端垃圾收集配套设施。中心城区共投放垃圾分类收集容器4500余组,其中二分类垃圾收集容器3900余组、三分类垃圾收集容器200余组、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400余组。二是强化终端分类运输。配置垃圾分类运输车130辆,其中其他垃圾收运车辆72辆、可回收物收运车辆40辆、有害垃圾收运车辆10辆、厨余垃圾收运车辆8辆、全程密闭运输,杜绝了滴撒漏现象。三是提高末端处理能力。建成铜仁市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能力达到了6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中心城区建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2个,处理能力达到100吨/日,碧江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为30%;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3个,实现全区有害垃圾应收尽收、安全储存;建成铜仁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项目,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100吨/日,全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体系正逐步形成,垃圾分类逐步从点上“盆景”向面上“风景”转变。

  一方面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教材,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深入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建立高等院校(铜仁学院)联合中小学校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党员干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机关单位、进校园等主题活动。2022年,全区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30场次,覆盖社区群众2200余人次。

  全面推进“两网融合”网点建设,将碧江区现有闲置资源改造为垃圾分类回收点,如现有闲置公房、废旧厂房以及具备增设资源回收站、环卫驿站条件的环卫设施等,对其进行“两网融合”网点建设和改造,统一网点外观设计、空间布局、颜色搭配,结合网点建设工作实际,兼顾美观实用,优化网点功能,美化室内外环境,改善周边城市容貌,打造具有碧江特色、群众满意的“两网融合”,目前全区26个“两网融合点”运作良好。

  按照精细化、规范化、品质化要求推进小区生活垃圾“撤桶并点”。结合各小区空间布局条件和实际居住户数,将桶点进行规划合并后,新建标准化密闭垃圾分类投放点,该垃圾投放点集多功能于一体,房内配备四分类垃圾桶,并具有杀菌、除虫、除臭、自动灭火功能,不仅实现“面子上”路不见桶、桶要入点、点要美观的工作目标,也实现“肚子里”垃圾集中投放、统一管理、精准分类清运,消除垃圾外溢、蝇虫乱飞、气味难闻等脏乱差现象,进一步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容貌,真正让广大居民享有更好的人居环境。

  碧江区结合实际创新运营机制,打破垃圾分类工作传统束缚,深入摸排全区现有资源,统筹协调并整合全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创新性地运用垃圾分类合伙人机制,让原先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从业人员进驻并运营垃圾分类回收点,让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一体化。回收点的合伙人运行机制打破了以往需要政府财政兜底运行的观念,不仅规范了传统废品回收行业,极大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也促进了全区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碧江区将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切实做好垃圾分类任务分解、督促检查、评估考核等各项工作。将聚焦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等重点环节,集中攻坚化解堵点难点问题,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科学布局网点,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加快推进建设垃圾分类处置终端项目,健全收运、处置体系。将对标国家住建部测评体系和先进城市工作水平,查缺补漏、提标补短,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代化水平。(碧江区人民政府网 杨俊义)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