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专家齐聚共议“双碳”政策下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方向
2022
11-20

专家齐聚共议“双碳”政策下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方向

  2018年11月6日上午,习总书记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四年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生活垃圾分类得到栗战书委员长、国家建设部、兄弟城市同行的高度赞赏和认可,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三增一减”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促进本市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于11月16日上午,在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内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报告厅,举办了以“‘双碳’政策下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方向”为主题的专家访谈活动。

  活动邀请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齐玉梅、市政院五院副总工程师邹锦林、闵行区七宝镇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瑾、静安嘉里(中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励哲以及B站游戏、知识区UP主籽岷等专家领导和社会代表出席。

  会上专家们分别从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基层推进、宣传导向等方面共同探讨上海如何在“双碳”政策下更好的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向资源化发展方向迈进。

  今天,大家齐聚一堂,是为了回顾往昔峥嵘,也是为了畅想未来盛景。“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有根本好转。我们固废领域,从源头分类、中转运输、末端处理到回收利用,各环节均伴随着碳的排放,先天与“低碳事业”密不可分。我觉得将来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四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于在实处、走在前列,争作排头兵,其工作成效显著:

  一、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今年以来,除受疫情影响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5552吨日,相比条例执行前的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 1.6倍、14.5倍、70.8%,下降了24.1%,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三增一减”成效显著。

  二、市民分类习惯普遍养成。全市各区、各街镇全面创建成为示范区、示范街镇,居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保持在95%。

  三、分类投放环境不断优化。2019年以来,全市服务于居住区的2.2万余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完成升级改造。

  四、分类处置能力持续补强。末端处置能力短板加快补齐,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达到3.4万吨/日,相较于条例执行前的2018年,增长1.5倍。

  五、可回收物体系有序发展。目前本市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到今年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预计可达到42%。

  可回收物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甚至具有将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总碳排放量降低为负值的潜力。但关键在于,要从碳排放核算的角度建立台账制度。

  生活垃圾从投放、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利用、处理、处置、多网协同等,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垃圾处理系统的碳排放水平。应确定最优的物流模式和各个处理环节的最小碳排放,建设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碳指标,科学确定本市生活垃圾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点,合理规划未来减碳路径。三年来上海市民们的实践效果表明,上海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分类质量、减碳效果和新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一、垃圾源分类质量高,湿垃圾中的杂物含量大幅降低,为后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物料条件。

  通过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置项目投料口的干扰物含量显著减少,从40%—50%下降到3%—10%,含水率从60%—75%增至75%—80%,有害物质的含量也出现了“断崖式”减少。

  干湿垃圾分类后,干垃圾中热值提升1倍,能源密度大幅提升。湿垃圾出渣率由40%降低至25%以下,远超国内厨余垃圾50%出渣率的平均水平。湿垃圾进行厌氧处理的碳减排效应也非常显著,据计算,湿垃圾中挤压固相有机质干式厌氧消化碳减排82.5kg/t,较传统焚烧8.1kg/t碳减排提高近10倍。

  “‘破袋’除了能大幅降低湿垃圾处理设备被塑料袋等杂质缠绕堵塞导致磨损故障外,也简化了末端繁杂的预处理工序。同时,湿垃圾中微塑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显著降低,为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

  她从居住区、学校和单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七宝镇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

  一、居民区采取以点带面,层层递入的模式开展居住区全覆盖式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兑换活动。同时,根据季节性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兑换物品品类,通过多样化的兑换物资进一步提升兑换活动的吸引力,最大限度提升居民参与率。目前七宝镇此项活动已覆盖147个小区,共计开展活动200余场。平均每场次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约336公斤。为了提高玻璃瓶回收利用率,自2020年6月以来,全镇共设立25个绿宝瓶,玻璃回收量达到30吨。

  二、学校开展如以“孩子带动家庭,小手拉大手”为主题的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活动。不仅制定了周一至周五不同的校园回收主题,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物品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分类知识,养成分类好习惯。此外,七宝实验小学更是设立了奖励机制,建立“绿色存折”—资源回收积点卡,每位同学携带可回收物进行积点兑换,通过积点来兑换心仪的奖励。自校园回收活动开展以来,共计11个学校参与,回收量达到58.6吨。

  三、单位选取人流量较大的场所作为固定活动点位,不定期开展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兑换活动,营造宣传氛围,提升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为加快推进可回收物细分类,促进公共场所可回收物专项回收,七宝镇优化投递模式,投放了“定点式”饮料瓶回收设备自回收设备投放以来,共有2167名居民参与投放,回收量达到0.6吨。

  嘉里不夜城企业中心落成于2016年,它由2幢近100米高的办公楼、1幢100米高的商住楼宇和近30家底商店铺组成。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管理,我们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2021年5月,荣获亚洲首家LEED零废弃物认证。日常运营产生的各类废弃物通过转化、减量、自处理的方式得以达成 “产出为零”。

  回收物分类精细化。对各项目物业管理提出回收物和危废分类的要求。在办公楼摆放可回收物收集箱,分为5类回收(塑料/金属/玻璃/纸张和危废),并在容器内做好醒目的标识,便于用户按图索骥,分类投放。

  回收物计量精细化。用户每个月会收到物业团队的统计报告,告知其本月贡献的可回收物的种类、重量(数量)。同时引入可自动计量的垃圾回收箱,让数据更实时,变化更同步,提升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热情。把垃圾分类“我要你做”,变成“你要做,我们愿意一起做”的相向而行。

  日常管理精细化。举办社区活动宣传环保、垃圾分类、零废弃物的知识。布置“大海的声音”展览呼唤人们警醒废弃物对海洋生物的威胁;组织用户参与到咖啡渣收集堆肥作业现场;组织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吸引小朋友参加;放置机器人,用户可通过手机召唤机器人上门回收塑料瓶、废电池等。通过种种举措,让用户感受到方便、有趣,让大家更乐意加入到这个绿色行动中来。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互动手段,做活泼生动的视频和直播。要贴近年轻人的爱好,兴趣点,不能让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变成强行说教,主题形式过于老套不讨人喜欢。去年6.5世界环境日,我在B站做了一期视频,把垃圾分类做成一款线上小游戏,有积分,有比赛,许多青少年玩家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润物细无声,在平日生活细节中展现资源循环利用。目前互联网直播流行,大家也习惯看直播买商品,在直播中,把一些用资源循环利用材料做的产品,多一些露出,也能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传递生态环保的理念。

  三、积极融合其他生态环保项目,合力宣传双碳目标。我在视频中经常告诉青少年观众,我们除了喊环保口号,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好垃圾分类,通过参与资源循环利用,为双碳目标、生态环保做贡献,这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

  座谈结束后,领导和专家们实地参观了解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后的资源化利用成果。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上具有独特的“硬核”优势。行业应积极向绿色低碳转型、资源化再利用、再生产品的市场应用等方向迈进,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为上海有效释放减碳潜能、激发低碳发展动力提供强有力的助攻。

  下一步上海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双碳”目标做出的系统安排,把垃圾分类作为助力实现“双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更高标准、更好水平,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向减量化、资源化方向迈进。着力从“促低碳,推动资源化利用创新”、“强体系,提升可回收物体系服务”、“补能力,强化湿垃圾处理短板”三个方面全面发力。

  承办单位: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