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垃圾分类刚施行的时候,也嫌麻烦。久而久之,倒也习惯了。封闭式垃圾厢房真不错,一点臭味没有,美观、干净又方便!”昨天,家住扬州市康乐社区的居民丁女士坦言,定时定点到垃圾厢房丢垃圾已逐渐成为小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今年9月1日,《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两个多月来,扬州垃圾分类有何最新进展?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近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扬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被纳入每年的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一号文件”。今年垃圾分类工作还被纳入扬州市委“九大攻坚战”重点任务清单,在政策、资金、人员、项目等方面给予保障。“一指用力”莫如“握指成拳”。扬州各县(市、区)、功能区党政齐抓共管,研究部署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扬州市城管局编制并组织实施了两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市、县两级均成立工作专班,强化日常牵头协调、督查指导、考核评价,推动各地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行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网络,形成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高位推进、系统治理、法制保障、生态优先”原则,扬州市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地方立法,通过法律明确垃圾分类地位,确定工作目标、方法和路径,规范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断放大社会效应。今年9月1日,《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扬州垃圾分类工作进入“硬约束”时代。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味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不少居民而言,势必有一段从不适应到逐步习惯的过程。基于此,扬州坚持全民参与,将垃圾分类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探索出“党建引领、部门负责、居民自治、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满意度达90%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
“宣教”并举,深入人心。全市建成首座集互动、展示、科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在垃圾分类广泛覆盖、精准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立体化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培育宣传志愿者6万多名,举行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1000余次,营造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掀起垃圾分类时尚新风。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扬州坚持前端、中端、后端一起抓,软件、硬件建设齐发力,全力构建完整闭环的全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不断提升全周期、全链条分类体系效能。
攻前端,由“三分类”向“四分类”转变、从全天候投放收集向定时定点投放收集转变,在康乐新村等235个小区开展“三定一督”(定点定时定人督导)试点工作,建成定时定点投放站500座,在27条道路开展定时上门收集试点,推动垃圾源头分类和源头减量。
畅中端,组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支收运队伍,对全市1840辆分类运输车辆统一进行分类涂装,引入海沃、金威等企业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市场化运营,基本实现了各类垃圾的单独收运、专车运输。
强后端,采取“大分流、小分类”模式,建成再生资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等垃圾处理设施60余个,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4座,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扬州焚烧处理能力从原来的1610吨/日扩大到4310吨/日,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能力从原来的100吨/日扩大到410吨/日。此外,其他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餐厨废弃物处理率达95%以上。
垃圾分类是百姓关注的“关键小事”,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大事”。围绕提升垃圾分类和治理溢出价值,扬州统筹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在“减”“增”“绿”上做足文章,深挖垃圾分类附加值,让城市更“轻”、环境更美。
做好源头“减”文章。积极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净塑城市”倡议,加强塑料垃圾全周期管理,减少生产、生活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和废弃量,提升塑料替代产品使用量和塑料回收利用率。
放大回收“增”加值。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和政策引导作用,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实现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提升城乡“绿”颜值。完成赵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异味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邻避效应”。通过市县联动、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在各乡镇逐步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收运体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扬州将持续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全民全域全程垃圾分类体系,全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亮点,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质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439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