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宇泰景苑小区志愿者维护“堆肥花园”,实现小区湿垃圾减量、堆肥护花的良好效果。
“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习总书记24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特意强调了这五件事。由此可见,这些行之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正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践行。
以垃圾分类为例,这一率先在上海落地的“新时尚”,全城2000多万人参与实践,为全社会带来生动一课。再过一个多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就将满一周年,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究竟带来了什么?
垃圾分类在指尖,提升文明在心间。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减源头”到“再利用”,上海用绣花功做好垃圾分类的大文章,最终使城市品质有新的升华。从2019年“年报”就可见一斑: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吨、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相比2018年底,分别增加431.8%、504.1%、88.8%和减少17.5%。“三增一减”,直接体现了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
▲上海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万花筒长廊展示了垃圾再利用的美好前景
这种良好势头延续到了今年,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的垃圾分类依然在“前进”。据市绿化市容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334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7394吨/日,干垃圾处置量11693吨/日。
再接再厉,今年上海将继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实现95%以上的居村及单位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的街镇分类实效达到示范水平;确保可回收物回收量6000吨/日以上,有害垃圾清运量1吨/日以上,湿垃圾分出量9000吨/日左右,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68万吨/日以下。
垃圾分类为什么会这般重要?首先是迫在眉睫。“垃圾围城”的压力,国内很多城市都面临相似困局,而在上海,一直有“15天堆起一个金茂大厦”的说法。解决途径只有一个: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经过自筹共筹,良友高层小区的垃圾箱房得到更新,垃圾分类标识清晰,方便居民投递。
其次是没有退路。在2019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高票通过,表明上海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并从此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海早已开始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发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配套文件也先后发布;市、区、街镇各级政府、居委基层干部、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纷纷行动起来。此后,配套文件制定、垃圾厢房改造、社会动员、分类知识宣传普及……迅速席卷全城。
再者是引领时尚。放眼一些国际大都市,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比如拆个牛奶盒要分五步等。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把一流水平的垃圾分类作为新的时尚追求。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时间,话题、段子、社交梗,层出不穷,垃圾分类在上海人的较真和网友们兴致勃勃的围观中,引来广泛关注。
“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干香菇再干也是湿垃圾”“羊肉串变成羊肉吕”……这种看似吐槽的学习方式,意在传递最接地气的分类知识。“拎得清”是上海话对“得要领”的褒奖,现在成了市民出门倒垃圾前的自我拷问。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只有全民共同参与,发挥草根智慧,才有生态文明的可持续进步。“上海要当好全国推行垃圾分类的示范者。”这是市民对城市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自信,也是上海应有的担当。
根据规划,2019年起,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就像其它国家的分类模式未必完全符合上海的实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只要务真求实、集聚众智、勇于创新,新时尚定会蔚然成风。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考验的是市民素质。“带着大家做”好过“喊着大家做”,上海在第一时间上线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帮助人们了解、掌握分类的原则与技巧。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居民思想认同、形成自觉的过程。
▲上航新村在垃圾厢房旁设置“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积分兑换物品展示柜,居民只要分类正确即可得到相应积分。
基层治理能力也很关键。社区干部时常入户宣传,依次突破“五重门”——小区门、楼道门、电梯门、家门、心门。各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各显神通,有的成立智囊团,有的制定垃圾分类专项规约,有的在箱房和楼道设立“新时尚榜”。小区志愿者也不可小觑,在居民“破袋”时仔细探测,有如学术研究一般,审度有没有扔错了桶。
换一种视角,被市民用放大镜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类准则,还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甚至是应对质疑的能力。
撤筒和定时定点,是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一招。在被白领们网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门管理者提出,不要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并各成分派。温和派,选择在定时定点投放点之外再设个错时垃圾箱;托底派,由物业对特殊群体上门收垃圾;智慧派,依靠智能垃圾箱扫码随时开启。种种实招迭出,收效甚好。
再如,湿垃圾“破袋”弄脏手怎么办?不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根据市绿化市容局近日发布的“新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乡、工业区)综合考评办法”,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破袋、洗手装置”纳入考评范围。这意味着,除臭、破袋、洗手,将是所有生活垃圾投放收集点的“标配”。更到位更方便的投放条件,势必会激发更多人分类投放垃圾的热情。
那么,垃圾分类之后的末端处理能力能否跟上,是否前头精细分类,后面却又一“混”了之?上海一边稳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一边落实规章惩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政府与百姓类似的良性互动,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之,垃圾分类这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让每个主体、每个环节都“动”起来,垃圾分类才能真正铺开。
在法律法规和社会氛围的双重倒逼下,一大批街镇和社区各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2019年,全市135个街镇成功创建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示范率61.8%;10个区创建成为“示范区”。对照居住区垃圾分类“五有”达标标准,上海1.3万余个居住区(村)的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底的90%。这足以证明,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成效的社区,已经从少数几座“盆景”迅速发展为覆盖全市大部分社区的“风景”。
这种良好的势头延续到今年,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垃圾分类的“习惯”保存良好。据市绿化市容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334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7394吨/日,干垃圾处置量11693吨/日。对此,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受到疫情影响,上海近期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清运量、湿垃圾分出量、干垃圾处置量均出现较为明显下降。但从四大类垃圾的垃圾总量占比来看,“三增一减”的趋势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放缓,说明上海的垃圾分类并未因为疫情而退步,只是各类垃圾的绝对量暂时下降而已。
几张“成绩单”对比,进步肉眼可见,今年上海仍然自我加压。最新发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综合考评办法(2020版)》,新增了针对全市沿街商铺的生活垃圾分类测评,今年将全面推进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工作。在虹口、长宁、普陀三区首批实现商铺垃圾上门收集全覆盖的基础上,预计9月底,全市221个街镇(乡、工业区)、约4000条中小道路、20万家沿街商铺将全面实现上门分类收集全覆盖。
厨余垃圾、湿垃圾……哪个叫法才标准,这些垃圾要如何分类?每换一个城市,就要重新面对“这是什么垃圾”的疑问,是否需要统一标准?伴随着全国加速推进垃圾分类,一些新问题浮出水面。
今年,“垃圾分类”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关注的一个话题,他带来了《关于统一全国各省市垃圾分类标准和标识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性非常大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去年2.36亿人口处于“流动”状态,打工、商务、旅游等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目前各省市的垃圾分类标准存在一定差异,给跨省出行的人们带来一些困扰和不便,甚至还会面临被处罚。根据倪闽景的观察统计,目前全国200多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有近50个城市开始强制实施,但各地垃圾分类标准并不统一,不利于垃圾分类的进一步开展。
以国内两座超大城市为例,上海官方规定的垃圾分类依次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而北京则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及可回收物。此外,两大城市的垃圾分类标识也不统一。2019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但对各省市并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要求。
“垃圾分类标准和标志不一致,看上去是小事,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倪闽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直抒类似情况容易产生的困惑。比如,中小学教材中需要体现垃圾分类的知识,由于不同省市的分类标准和标志不同,相关教材就需要有不同省份的版本。
推广垃圾分类,要把握先机。一方面,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传扬这项“新时尚”的未来主力军,教会他们行之有效的正确分类方法,从而激发分类热情,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现在全国刚处于垃圾分类强制推进的初始阶段,现在出台统一的标准和标志,后续推进的省市完全可以利用前面试点城市的经验和宣传资料,大大节约成本。
倪闽景表示,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不仅需要地方立法作出具体规定,更需要国家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联动发力,才能形成法治合力,形成整体实效。“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垃圾分类强制实施的时间表可以不同,但分类标准和标志应该相对一致。”
他建议,由住建部牵头,对于已开展垃圾分类的省市进行调研,形成相对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和标志。全国人大在此基础上尽快颁布垃圾分类相关法律。“目前上海、北京、太原、长春、杭州、宁波、广州、银川、厦门、海口等城市已颁布相关的垃圾分类条例,为全国立法奠定了基础。”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速度可快可慢、力度可急可缓,但“垃圾分类标准全国统一”确有必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222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