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國內考察調研過程中,不止一次問起這個問題。垃圾處理,這件生活中的“小事”,總書記為何如此牽挂?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垃圾處理的背后,是黨和政府執政方略的“為民情懷”,是富有遠見的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
走進新時代,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更是對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新高度的廣泛認同。從倡導光盤行動,到推動低碳生活,再到推廣垃圾分類,一個個時尚的生活理念,獲得了老百姓的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健康、環保、文明的舉措不斷推出,“十個手指彈鋼琴”有序推進,讓看得見的變化折射出美麗中國建設的和諧樂章!
“在北京天橋東邊有一條有名的臭溝,溝裡全是紅紅綠綠的稠泥漿,夾雜著垃圾、破布、死老鼠,氣味讓人從老遠聞見就要作嘔。”這是作家老舍在小說《龍須溝》中的一段描述,給人留下最直觀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環境惡劣。作品引起轟動並感動了幾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於线年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各地的“龍須溝”“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園、游客流連忘返的景區和消費者穿梭往來的美食街。垃圾治理、回收再利用,給街容市貌帶來了顯著的改變。這不僅是看得見的整潔衛生,更是百姓生活觀念潛移默化的轉變。
這樣的生活體會不少人都經歷過:剛扔到樓下的廢紙箱、舊衣服、瓶瓶罐罐,一會兒便會“自動消失”。原因很簡單,它們都尚有價值,對它們進行分類、回收的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廢品回收者。不少人對垃圾回收現象的認知,也是這樣萌發的。
老趙是個“老北京”,他的印象裡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母親總是會將牙膏皮、廢紙張、碎玻璃等分門別類整理好,積攢到一定數量就讓他拿去廢品站換錢。在老趙的記憶裡,母親常念叨:“將廢品分出來,都是錢,被人收去了還能利用上。”
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在“買買買”同時也伴隨著“丟丟丟”,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量快速增長。我國是垃圾產生大國,據《廣州日報》報道,全國每人每天平均要產生1公斤垃圾,三分之二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的困局。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經統計,全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量為20194.4萬噸。前10位城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為5685.8萬噸,佔全部信息發布城市產生總量的28.2%。
如何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控制垃圾增長的速度,成為社會發展亟待思考的話題。
2018年11月,習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市民驛站裡,來自居委會、企業的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推廣垃圾分類的做法。習總書記十分感興趣,仔細詢問有關情況。一位年輕人介紹說公益活動已經成為新時尚。習總書記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
2019年7月,上海市如火如荼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實施伊始,“垃圾分類”就躋身“超話”、喜提熱搜,在網上網下掀起浪潮般熱議。話題從讓人煞費一番苦心的干濕垃圾之辨,到移風易俗的習慣之變﹔從“怎麼分”,到“誰來管”﹔從運輸成本,到處理閉環﹔為什麼推廣垃圾分類了,還要進行垃圾焚燒……熱烈討論的背后代表著民眾在思考,願意付之以行動。
一份食用完的外賣丟進垃圾桶分幾步?“食用后的外賣丟進垃圾桶並不難,隻需要三步就可以”,上海長寧區居民廖偲岑說,“第一步,把餐盒裡沒吃完的湯湯水水倒進下水道﹔第二步,將食物殘渣單獨扔進濕垃圾﹔第三步,把外賣的餐盒、一次性餐具、包裝袋扔進干垃圾。”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4500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了5倍﹔濕垃圾分出量已達9200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了130%。垃圾分類的效果初步顯現,居民們逐漸接受了這件“麻煩事”。
“這幾年,咱們小區也在做垃圾分類,大家的習慣正在養成”,北京市勁鬆街道勁鬆五區居民王阿姨說,“我家裡常備兩個垃圾箱,將干垃圾和廚余垃圾分開放。像果皮菜葉、殘茶剩飯等都屬於廚余垃圾,一般都扔到小區內指定投放點,每天下午5點會專門有人來收。”
王阿姨介紹,居民家中廢報紙、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都會送往“綠馨小屋”,這樣既實現了垃圾分類,又可以攢積分兌換獎品。“我住在高層上下樓不方便,靠參與垃圾分類積累下來的積分,兌換了一輛手推車,現在想搬點什麼東西都不費勁了。”
1公斤廢舊報紙積累10分,1公斤廚余垃圾積累2分,200個積分折算15元,能夠兌換洗手液等生活日常用品,或選擇家政保潔等社區服務……在北京市勁鬆街道勁鬆五區,居民們在“綠馨小屋”前排隊,分類丟棄垃圾成為了一道風景線。
這道風景線的背后,源於居民們的生活素養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不斷提升,更加認可節約適度、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低碳出行”“自帶餐具”“垃圾分類”等,成為了居民推崇的時尚。
“現在推行垃圾分類的氛圍很濃厚,同學們都爭著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誰要是不知道垃圾怎麼分類,那就真是‘OUT’了”,華東政法大學學生溫若旋說,“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還能讓環境靚麗起來,減少污染,何樂而不為呢?”
一提到垃圾分類,人們往往會想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少有人知道的是,在1957年1月4日和2月28日,《人民日報》就在第一版刊登了《利用廢料和代用品》和《應該充分回收廢棄物資》兩篇社論。引導民眾垃圾分類、推廣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理念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伴隨社會發展循序漸進。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表示,我國現在大致將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同垃圾處理的方法不同。“隻有在前端提高垃圾分類的純度,才能在后端提升后續處理、再利用和焚燒的效率,進一步降低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在垃圾分類的背后,一個新的藍海產業正在浮現,有些市場參與者進入環衛設備制造、垃圾分揀、垃圾回收歸類、餐余垃圾處置等領域,參與循環經濟,“掘金”垃圾堆。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城北街道東關南裡小區的徐女士,拿著手機預約回收干垃圾上門服務。“鄰居們現在用APP、小程序、電話等方式預約上門回收垃圾的服務,干垃圾每公斤能賣到0.8元,也可以兌換積分,在社區超市、菜店都可以使用。我家小朋友現在也知道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屋裡的易拉罐瓶、舊書報、舊衣服都被孩子拿去換環保金買零食了。”
記者梳理發現,垃圾分類還催生了新的業務,餓了麼、支付寶等平台陸續推出代扔垃圾、垃圾回收等新服務﹔在電商平台上,帶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熱銷,有些網店賣到斷貨。一場關於垃圾分類的行動,正悄然在社會上拉開大幕。
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全民共識正在形成,社會實踐付之行動,后續環節的產業支撐也尤為重要。
在北京市朝陽區,坐落著一座環境優美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常有拍攝婚紗攝影的年輕人來這裡“打卡”。但它真正肩負的使命是朝陽區垃圾資源化的最后一站,集固廢處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科教功能於一體的示范園區。
園區管理中心主任皮猛介紹,焚燒中心採用機械爐排爐焚燒技術和先進的煙氣淨化處理工藝,日處理能力1800噸,年發電上網量2.26億度﹔焚燒煙氣排放指標,特別是二惡英的排放量優於國標和地標指數﹔餐廚廠的預處理工藝、水處理工藝及除臭系統,均處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固、液、油”三相分離。
垃圾除雜過程中,廚余垃圾是個難點。廣州一家生物質綜合處理廠主要負責處理餐飲垃圾、廚余垃圾,每天運進來的是成噸的垃圾,送出去的是由垃圾變成的“寶貝”。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高壓壓榨分選技術,可以實現廚余垃圾的干濕分離。產生的沼氣可轉化為電能,沼渣脫水后加工為生物肥料原料。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將在全國建成一批網點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回收方式多元、重點品種回收率較高的回收體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平均回收率達到75%以上。這有利於推動垃圾分類的效率,提升循環經濟的社會價值。
技術創新、公眾意識培育等一系列變化,推動了垃圾分類從理念走向實踐、從探索邁向了推廣,讓垃圾“有家可回”成為再利用的資源。垃圾分類倒逼人們在產生垃圾時有所顧慮,第一步是要分類處理,更重要的是后一步,推動城市垃圾減緩增加或不再增加。
家長與孩子在杭州智能化垃圾分類宣教基地,了解如何做好垃圾分類投放。來源:東方IC
垃圾分類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如何助力這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行動,在神州大地上推得動、行得遠?
循序漸進、試點推廣。早先,通過在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由點到面、逐步啟動,初步積累了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再將目光回到上海。這裡並非首個為垃圾分類專門立法的城市,但這部地方性、經大數據調查分析的條例,所激發出的上海市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參與熱情,超越了大家最初的預期。
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老百姓的觀念在討論中悄悄轉變,在行動中凝聚共識。垃圾分類的制度體系也在緊鑼密鼓謀劃,與老百姓的需求緊密結合。
2019年6月,在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中,就有一項《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這部1995年出台的法律,近幾年來歷經頻繁修訂,突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此次修訂法律,擬將現行法律中“生活垃圾污染”一節擴充為專章,並明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黨和國家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打出的“組合拳”持續發力。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於2017年出台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計劃在2020年底前,在直轄市、省會、計劃單列市及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中先行實施強制分類,並達成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的目標。
龍頭牽引、四輪驅動,綠色家園建設的馬車吱呀起步、隆隆向前。地方垃圾分類制度制定、出台、驗收按下快進鍵。廈門、西寧、廣州、重慶、太原、邯鄲、長沙、黃山……數十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見諸報端﹔更多城市立法規劃正在火熱推進。
沒有可全然照搬的路徑,需要“一城一策”探索創新。近年來,北京在前端垃圾投放上探索出的人工引導、智能投放、積分獎勵、上門回收等模式,有望以法律形式“固定”並推廣。《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上升為法律條文,並把違反條例行為作為不良信息,記入個人、單位的信用檔案。
2019年6月,習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恆抓下去。
這是一場深化改革的會議,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按照系統推進、廣泛參與、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為舉措,推動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發展。
當前,垃圾分類的綠色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未來一年內,全國46個推行垃圾分類的重點城市,將針對垃圾分類的“考卷”下一番功夫進行作答。
垃圾分類僅是一個具象縮影,投射出的是國家對循環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謀篇布局,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映現。同時,這也是一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是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徐星瀚、翁奇羽、韓淑賢對本文亦有貢獻。)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人民網重磅推出“70年70問”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尋找歷史性成就蘊含的“中國基因”,破解歷史性變革背后的“中國密碼”。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992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