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登上央视《我爱发明》的热解炉 能否解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2022
09-16

登上央视《我爱发明》的热解炉 能否解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这是48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这是28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格尔木,这是1800多公里内蒙古赤峰……通过互联网,我在江西就能实时掌握我们的垃圾处理设备在几千公里外的运行情况。”54岁的谌向阳坐在办公室,指着一面白墙上的云平台投影画面,有些自豪地说。

  这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新技术发明者,是江西致远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他最近一次“出圈”,是因为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的专题片——《垃圾热解记》。这部接近25分钟的电视片播出后,谌向阳团队研发的农村生活垃圾热解装置,被不少网友呼为“神器”。而在一些环保人士眼中,这一设备不失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我生在农村,至今还记得以前的天很蓝、水好清,后来农村的垃圾多了,环境越来越差。我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操作简单、运行方便、成本低廉的垃圾处理装置,让家乡重新回到绿水青山。”但令谌向阳没有想到的是,从想法萌生到付诸实践,首先遭遇的却是“煎熬”。

  “您在央视纪录片中哭了?”面对记者追问,他有些不好意思,“其实真不想被拍到这一面,我当时希望这段能剪掉,但后来还是被播出来了”。“现在想想,搞发明、做设备、办企业,真的不容易?”说完,他提起自己的衣领说,“这件t恤还是央视拍摄前,我特意买的,很多年没买新衣服了。”说完,又指指脚下的凉鞋,“穿了五年,真舍不得换”。

  采访间隙,已从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究十余年的谌向阳略带调侃地说,2009年,积积攒攒、东拼西凑的上千万资金,如果当时去大城市买房,现在估计都不用办企业了。说完,哈哈一笑。“而现在,虽然技术研究成功了,设备得到了肯定,但真正实现盈利,还有不短的路要走,还有不少的坡要爬。”说完,又是一笑,“但我会坚持的”。

  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迁的见证者、参与者,谌向阳或许没想到,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会受到中央关注。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强调,“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还特别列出时间表——到2025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这一行动方案印发约五个月后,2022年5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其中进一步明确——“交通不便或运输距离较长的村庄,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处理”;“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其实,大型垃圾处理装置很难覆盖到农村,而简易的填埋与焚烧,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谌向阳认为,正是在此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乡村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

  谌向阳表示,农村生活垃圾比较分散,转运成本较高。一些地方曾尝试焚烧处理。比如,搭建土房焚烧,不仅苍蝇蚊虫多,烟雾也多。后来又尝试建土炉焚烧,但垃圾太湿,不用油根本点不着。即便用油解决了燃烧问题,也会导致成本很高,而且燃烧时“油烟滚滚”,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有没有一种设备,可以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就近、高效地处理?这正是十多年来,谌向阳的努力所在。在央视的报道中,这一处理装置的被评价为——一种适用于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热解炉。

  “高安市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项目”内,有着一套完整的垃圾热解设备。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影

  日前,记者在“高安市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项目”内看到这套总高19米的设备时,它正在进行“垃圾热解”。

  “垃圾热解炉由炉体、烟囱和尾气处理等装置组成。”谌向阳介绍,附近的生活垃圾运来后,从炉体上方的投料口倒进去,新进去的垃圾会吸收下层垃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形成一个烘干层。之后,垃圾继续下沉,温度达到850摄氏度左右时发生热解,垃圾中的有机化合物开始裂变。再之后,接触炉底吸入的氧气开始燃烧,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左右。经过燃烧热解后的物质,沉降在炉底形成灰渣层,产生的尾气则通过尾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就这样,热解炉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像这样一套装置,每天能处理15吨左右的垃圾。”

  热解炉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谌向阳表示,生活垃圾中不管是有机生物质垃圾还是化石原料垃圾,都含有大量可燃物。比如,农作物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塑料、橡胶、布、纸等。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垃圾里的有机物可以直接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热能。而经过燃烧和热解,垃圾里的病毒、细菌也可以被灭杀。

  谌向阳补充说,热解装置运作到850摄氏度的高温状态,能将二噁英在热解气化室分解。达到950摄氏度以上时,有机废气和带有臭味的氨气会被分解。此外,垃圾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热气会将上层湿垃圾烘干,粉尘和有毒有害物质也会被上层垃圾吸附,等上层垃圾进入热解层后,便会得到二次分解。所以,最终排出的烟气再经尾气深度处理装置处理之后是达到国家排放要求的。

  在离“高安市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项目”不远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安基地,担任管理中心副主任的程正新告诉记者,基地每年都会产生较多的农业废弃物,比如秸秆,这些废弃物散放于田间地头,不仅容易滋生病虫害,而且会破坏环境。此外,基地还有一些生活垃圾,以前都是花钱请人拉走。有了这套垃圾热解设备,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还解决了实验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而且产生的灰渣还可以作为茶树、苗木等植物的养料。

  谌向阳回忆,最初的热解设备其实并不成功。当时是“中间进料”,首先在晒场挑垃圾,把不能燃烧的挑出来,能烧的垃圾晒干后从设备的中间位置投进去。“一铁锹一铁锹往里送,后来发现垃圾还是太湿,烧不着,于是买了三千块钱的柴油,喷油烧。”对于那段“初试验”的时光,谌向阳调侃“想得很美好”,一是成本很高,二是24小时需要人管,不然炉子会灭。“最后干了几天,就没干了。”

  谌向阳解释说,因为当时的垃圾没烘干,所以才需要喷柴油去烧。“能不能把设备拉高,将垃圾风干?几经试验,发现提升高度后会让炉内风的抽力变大,这样就可以烘干垃圾。虽然这个装置勉强成功了,但在使用过程中,麻烦又来了,比如掏掉炉子下面的灰渣之后,‘’热能’保不住。”

  团队有人提出,如果不把炉灰掏干净,就可以阻挡热量逃逸,进而控制垃圾处理速度。最后,经过计算,每处理一吨垃圾,掏25公斤灰,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垃圾处理效果,也解决了掏灰导致的热能流失问题。

  千辛万苦到了这一步,仿佛离成功更近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热解炉材料特殊,只能从固定厂家运出,而且建设工期长达45天左右,导致很多地方不愿买。但那时,谌向阳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超过千万。如果无法“市场变现”,项目就难以为继。

  “2017年冬天,我想过把这个技术方法卖掉。因为当时只有三四天就过年了,弟兄们都没发工资。”时隔五年,谌向阳说起那段经历,不由自主挠起了花白的头发,“不卖,就付不了工资。卖了,就没机会了。正是那几天,突然白了头。”

  让谌向阳重燃希望之火的,是他的一个朋友。“我朋友问我是不是急用钱?我说是。他问要多少。我说大概100万,要把弟兄们的工资发掉,要把欠人的材料款还一部分。他说他没100万,只有60万,问我要不要。我线万能解决很多事情。”

  让谌向阳进一步看到希望的,则是一篇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理念和我的思考极为相符,于是我找到作者、当时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栾胜基。”

  关于那段往事,栾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我带着研究生团队,看到他们的设备后很振奋。在当时,这个设备特别符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急需,如果能进一步发展,是很有前景的。”

  他不仅帮谌向阳计算了处理装置的最优化尺寸,使垃圾处理量得以大大提升,而且还提出了模块化生产、装配式安装的思路,以方便运输和搭建,并缩短建设工期。

  “当最终实现装配化安装后,安装周期也缩短为4天半。”谌向阳透露,目前,已在全国建设生活垃圾热解装置298台,另有36台正在洽谈中。“目前已覆盖19个省区。”

  但谌向阳也表示,由于尚未建立相关标准,市场上所谓垃圾热解炉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成为“摆设”。记者注意到,关于垃圾热解装置可能存在的“市场乱象”,已引发不少业内人士关注。谌向阳建议相关部门设立“退出机制”,对不能达到热解和环保要求的设备,予以淘汰。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