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是“市政服务”,中央和省是不会汇总垃圾统一处理的,都是市级管理,国家是制定整体蓝图和大方针,市级才是给出具体落地实施方案(层层落实的时候,基本还需要补充和优化),必然因地制宜;
不管是工业垃圾还是生活垃圾,都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传统等等密切相关,垃圾种类、组分比例都会有不同,侧重点、优化策略也会有区别;
垃圾分类是后端驱动前端的事情,这个我回答过很多次了,不详述了。每个城市后端处理能力发展水平、长期规划进程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制定的策略和标准也会有差异;
国际经验并不能直接引进,垃圾处理是个系统工程,牵扯的因素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咱们最常说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国内的试点城市的方案就是如此,大的一些原则相同,做法区别还是挺大的,这才是试点的意义所在啊,什么方法好,不做怎么知道呢?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市政府的财力、管理能力和力度,就拿上海来说,启动全民垃圾分类,补贴力度、动员能力、系统调度能力、后端静脉产业园和处理工厂(我写过一篇垃圾焚烧发电的参观记)的建设速度......诸如此类,不是谁都有的实力。
中国地域宽广,历史传承、人文特质、风土人情差异很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因地制宜,合适才重要!
走过路过的亲,别急着走啊,帮忙点个赞同啊,或者感谢也行啊,或者评论一下。 点个关注也可以
上海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高,随便拉个老头可能都是高级工程师,这类人群能够更快的理解国家政策。
如果换个地方,比如西部,这里还有很多文盲,你能指望这些文盲来分类垃圾?所以,不同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标准是很合理的。
国家的分类方式分为四种: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各个地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换个叫法,或者进一步细分。比如厨余垃圾有的地方叫易腐垃圾,上海叫湿垃圾。不同城市还可能垃圾桶配色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四分类,后面的处置方式也大同小异。
不过各地后端处置配套情况还是有差异,后端处置配套情况决定了前面要怎么分。有的城市暂时不分有害垃圾,或者暂时不分厨余垃圾,这样大多是因为后端处置的工厂还没建设好,分了也白分。
厨余包含什么在所有城市都是一样的;可回收物包括哪些除了玻璃有的地方收有的地方不收之外,品类也没什么区别了。也有的把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化,比如深圳分成了玻金塑纸四种可回收物,为的是让居民更容易知道哪些可回收,但也还是在可回收物这个大类下面细化而已。
现在真正有不同的是各地有害垃圾包含的品类不一样,比如干电池,绝大部分城市不算有害垃圾,因为按照国家标准干电池不是危险废物了,而且也没有资源化利用的工厂。但是深圳的有害垃圾包括干电池,因为深圳有一家公司可以回收利用干电池,同时干电池有害这种概念有点深入人心,所以感觉就放到有害里面回收。但是有些地方把化妆品也放到有害里面,如果真的按照《危险废物名录》,找不到化妆品放到有害垃圾的依据。
垃圾分类这事对于民众的生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涉及人口也很多,各地区可能也存在差异性,而且我国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全国铺开以前还需要进行调整。现阶段就是一个试点阶段,各地方提出方案,各自试点,然后再总结经验,修正不足,最后再出一个全国性的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中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口在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饮食习惯,反映到垃圾中就是各地产生的垃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类垃圾的组成成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各地垃圾处理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这样就要求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这样的话对应的垃圾分类标准也应当因地制宜,在分类的深度,分类的要求上会不同。
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垃圾不可能运到很远去处理,肯定得是就近处理。每个地方的自然情况不一样,垃圾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自然对应不同的分类。
以干垃圾举例,如果是以垃圾焚烧为主呢,可能就要考虑干垃圾的热值,如果是以垃圾填埋为主呢,可能就要考虑干干垃圾的压实率。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588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