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國美第一城,物業工作人員在收拾居民分類投放的有害垃圾。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6月4日,東城區新怡家園引入二代智能垃圾桶站,居民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對分好類別的垃圾傾倒、稱重和積分。
顏色各異的垃圾桶幾乎在每個小區都有,垃圾分類的效果如何?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眾多街道和小區推廣垃圾分類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但也有小區存在垃圾混投混運的情況。同時記者也探訪到垃圾處理的末端,發現運輸垃圾的車輛是分類運輸,直接送到對應的地點進行處理。專家建議,推行垃圾分類可“獎懲結合”,針對垃圾不分類投放的行為制定處罰措施。
2016年,朝陽區國美第一城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單位——和諧社區發展中心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危險廢棄物的分類回收。
昨日記者來到國美第一城2號院,在小廣場旁看到三個白色塑料桶,上面分別寫著“電池收納箱”、“節能燈收納箱”、“過期藥品收納箱”,桶上方還有一個方型儲存格寫著“燈管回收槽”。物業工作人員小程介紹,這樣的回收桶小區內共有6組,都放置於較顯眼的位置。從居民處收集來的危險廢棄物,物業公司會定期清理,“藥品送到食藥監部門,電池和燈泡都分別有專門的處理公司收走”。
在2號院西側,有一片空地,長約200米,寬約4米,是2017年建成的生態堆肥場。小程告訴記者,堆肥場設立之前,樹葉都和其他垃圾一起被運走了,建成后小區的落葉全部收集到這裡分解。“樹葉可直接填埋,樹枝需要機器粉碎。每年大約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分解,每次工作持續十幾天,產出的有機肥我們做綠化時就可以用。”
記者了解到,除了上述兩類垃圾外,國美第一城的其他生活垃圾並沒明確細分收集,廚余垃圾、泡沫紙箱等都堆在一起。小程介紹,物業雇第三方公司清運,“每天早晨來一輛車,挨個把垃圾桶清空,垃圾倒在清運車裡也是混在一起的。說實話就算是居民們能分類,分類運輸成本也太高了,不如將這個資金投入到垃圾處理廠進行細化處理。”
在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遠洋沁山水小區南區,有一個社區垃圾分類投放積分站,站內有3個綠色的“廚余垃圾”桶,黑色的“其他垃圾”桶、藍色的“可回收物”桶和紅色的“有害垃圾”桶各一個。垃圾桶旁搭建了一個簡易小屋,窗戶上貼了一張廚余垃圾積分兌換物品表,小屋還擺著一個台秤。居民孟女士來到這裡,將分好類的廚余垃圾放在台秤上,由垃圾分類指導員稱重。“兩公斤廚余垃圾,記3分。”指導員把孟女士的積分卡在機器上一刷,積分就自動錄入了孟女士的賬戶。
指導員介紹,居民投放1公斤以上分類好的廚余垃圾記3分,1公斤以下的記2分,每天上限3分,每月滿分80分。每個月社區會根據居民累積的分值數,贈送不同的物品,包括牙刷、衛生紙、洗衣液、香皂等日用品。指導員說,現在小區裡平均每天有60-70人帶著分好類的垃圾過來投放。
孟女士回憶,幾個月前小區開展了垃圾分類積分的入戶宣傳,從那時起她開始把垃圾分好類再投放,現在已經成了習慣,周圍很多鄰居也會自覺把垃圾分類。“雖然分類比較麻煩,但我覺得有必要,對環境有好處。”
石景山區城管委固廢辦主任佟傳平介紹,在開展垃圾分類入戶宣傳、積分兌換等一系列推廣措施前,石景山區居民認可垃圾分類的人數比例大約隻有50%,實際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約為10%,現在兩個比例分別提高到了90%和30%左右。
6月4日,東城區崇外街道新怡家園居民馬大爺帶著廚余垃圾來到智能垃圾桶前,他打開手機中的“分一分”APP,掃描垃圾桶二維碼后,垃圾桶屏幕上立即顯示出了垃圾桶類型、是否已裝滿、桶內溫度等信息。馬大爺按下廚余垃圾桶開關,將塑料袋中的垃圾倒入,隨后把塑料袋單獨扔到“其他垃圾”桶中。在他操作的同時,智能垃圾桶已經完成了垃圾稱重,並為馬大爺積分。
作為智能垃圾桶的第一個試點,新怡家園的居民可通過掃描二維碼,自主對分好類別的垃圾進行傾倒、稱重和積分。“智能垃圾桶很方便,一天24小時隨時可以來倒垃圾積分,以前隻能等指導員在班的時候才能積分,現在我自己就可以獨立操作。”馬大爺說,他已經通過垃圾分類積攢下1000多分,兌換過垃圾袋和抽紙。
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介紹,智能垃圾桶是崇外街道“互聯網+垃圾分類”措施之一。去年6月,崇外街道還建立了崇外街道生活垃圾全過程監管系統,對街道小區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等全程監管。
記者注意到,在新怡家園的垃圾桶上都裝有一個小黑塊,“這是垃圾桶的身份識別芯片”,李濤說,餐廚垃圾運輸車可以通過掃描芯片,將垃圾桶的數據實時上傳到監管系統中,實現對各類垃圾產生主體每天廚余(餐廚)垃圾產生量的實時監控。此外,廚余運輸車輛上也加裝了GPS定位系統,垃圾運輸車輛運輸軌跡也能夠進行實時監控。
2018年年初開始,東城區東花市街道招標第三方服務公司,承擔街道各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
昨日,在富貴園東花市南裡1區,記者看到多棟單元樓前的水泥路上,設立著垃圾桶站。桶站共3個垃圾桶,其中,2個垃圾桶為黑桶,用於投放不可回收的“其它垃圾”。另一個垃圾桶為綠桶,用於投放“廚余垃圾”。垃圾分類服務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黑桶內垃圾由各小區所屬物業公司管理、清運。綠桶內垃圾則由該公司管理、清運。
記者現場看到,一名女子提著一袋垃圾扔進黑桶中。這袋垃圾中既有白色紙巾,還有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以及黃瓜片等廚余垃圾。
小區物業公司一位負責保潔的工作人員稱,居民混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常見。“清理黑桶裡的垃圾時,如果我發現了整袋的廚余垃圾,會放到旁邊的綠桶裡。”他說,但如果廚余垃圾細碎而且量小,他通常會自行清理。
東花市北裡中區內,負責垃圾分類的高師傅說,由於綠桶內有居民投放非廚余垃圾,他們每天會拿著鐵鉤、木夾等工具,對廚余垃圾進行分揀。此后,再將分揀過后的廚余垃圾,運往轉運收集點,再進行下一步處理。
對於可回收垃圾的收集、運輸,垃圾分類服務公司負責人介紹,居民可通過他們運營的APP、微信公眾號,一鍵呼叫工作人員上門收取廢品。
昨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在芳星園三區內看到,一排垃圾桶,灰色的桶上寫著“其他垃圾”、綠色的桶上寫著“廚余垃圾”,另外一個紅色的桶上寫著“有害垃圾”。垃圾桶上明確寫著垃圾的種類,但每個桶內的垃圾都十分雜亂。果皮剩菜、塑料垃圾、破舊衣物、廢紙雜物都混裝在各個桶內。
採訪中,一名居民拿著一白色塑料袋混合垃圾,直接扔進了廚余垃圾桶內。該居民告訴記者,此前家中曾將垃圾分開扔,但看到其他居民都隨意丟棄垃圾,並不分類,自己也開始“隨波逐流”。
下午4點多,一輛寫著“北京環衛方庄物業”的垃圾車來清理垃圾。工作人員將垃圾桶內的垃圾逐個倒入車內,未進行分類。對於垃圾運輸是否分類的疑問,他隻回答“都是一起運”便不再說話。記者跟隨垃圾車至小區內的垃圾樓,看到垃圾樓內有兩個垃圾壓縮機,工人將車內的垃圾一股腦兒倒進垃圾壓縮機內。破亂的垃圾袋撒出各種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
垃圾樓的工作人員稱,目前垃圾樓主要是處理小區住戶的生活垃圾,通過垃圾壓縮機,壓縮后的混合垃圾會在傍晚由環衛車統一拉送至垃圾處理廠。該員工坦言,雖然有明確規定,拒收“廚余垃圾”,但居民的廚余垃圾都混在生活垃圾中一起丟棄。他說,垃圾樓無法再做分類處理。“垃圾分類都是居民和社區做,我們不做分類”,該員工說,垃圾樓這一環節不具備空間和人力對垃圾進行分類的條件。
2019年4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委托專業調查公司,對在北京市16區內連續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公眾進行生活垃圾管理情況調查分析。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目前北京市垃圾分類方法為“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這是符合國家要求,也是目前最簡單的分類方法。但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公眾對生活垃圾分類有一定認知,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行為習慣實際尚未形成,他們普遍支持更簡單的垃圾分類標准。有四分之三的受訪居民可以接受和認同“垃圾分為三類或更少類”。其中,有45.1%的受訪者認為生活垃圾可分為三類,29.7%的受訪者認為可分為兩類,另有17.5%的受訪者認為可分為四類。
記者隨機街採了幾位路人,隻有一位市民表示能夠自覺堅持做到家庭垃圾分類投放。市民馬先生說,他在家設置了兩個垃圾桶進行垃圾分類,“這還沒有達到三個垃圾桶一個回收袋的‘三桶一袋’標准,我覺得大部分人肯定覺得麻煩。”
為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通過“小手拉大手”引導市民參與垃圾分類,2018年5月,北京市城管委聯合市教委,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公開征集垃圾分類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共收到學生各類繪畫作品648幅。最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學生創作的八爪章魚寶寶卡通形象當選,並於去年10月22日上午正式發布。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計劃將垃圾分類知識和要求納入學前及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市城管委還將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等社區共建活動,把學生和家庭成員垃圾分類情況向學校和社區雙反饋。
記者探訪了解到,各區已將“垃圾分類進校園”作為推廣垃圾分類的一項重要措施。今年東城區計劃對37所中小學校進行宣講,並編寫垃圾分類行動指導手冊,下發轄區內所有中小學。石景山區城管委與區教委選取了20所中小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示范校園”創建工作。包括在教學區設置分類容器,建立垃圾分類收運體系﹔開設垃圾分類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在校進行源頭分類,掌握家庭垃圾分類方法,帶動家長提高垃圾分類參與率。未來石景山區還將繼續擴大垃圾分類示范校園的覆蓋范圍。
李震是垃圾分類專業機構的負責人,從2011年起服務於朝陽區勁鬆街道。今年1-4月,他已經做完了3場“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進校園的活動。李震介紹,校園垃圾成分比較單一,多為用完的紙筆、飲料瓶子等干垃圾,濕垃圾則主要產生在食堂。因此,校內垃圾桶的分布也要基於這個特點,在校內會依據不同功能區域設置不同的垃圾桶。李震所在的機構還與學校合作,針對學生開設垃圾分類相關課程,少則一學期一堂課,多則一個月一堂課。
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動主場於5月19—26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本屆科技周以“科技強國 科普惠民”為主題,展出重大科技創新成就和科普惠民成果,讓公眾了解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樂趣、感知科學精神。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440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