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黄颖灏指出,本港回收业面对塑胶回收量不足的问题,故需回收进口胶,以维持经营。
香港去年平均每日有2312吨废塑胶被送到堆填区,但有本地塑料回收商却高呼“饿胶”,工场每日的回收量只达到处理量两成,陷入经营困局。业界促请政府做好回收配套,并落实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制。
香港废塑料协会常务主席黄颖灏指出,本港回收业界一直面对本地塑胶回收量不足的问题,故大部分塑胶回收商均需回收进口胶,以维持经营。惟年初《巴塞尔公约》正式生效,废塑胶进出口受管制,本地塑胶回收业的经营难上加难。他以其公司为例,每日可处理20吨废塑胶,以往九成靠进口,本地回收量只占一成,但现时无法进口废塑胶,而本地回收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近年政府‘落水’推动‘中央收胶’确实有助提升回收量,但我们亦只能做紧20%(容量),还是饿胶。”
黄颖灏指出,目前在香港把废物送到堆填区,较把废物分类回收更方便和便宜,政府必须制定整全的废物管制框架,在源头减废、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方面有完整的法例及配套,才有望协助社会减废,以及回收业界的生计。
废塑胶是本港第三大固体废物,2020年有逾84万吨废塑胶被弃置于堆填区。环保署在2020年1月起先后于东区、观塘及沙田开展为期两年的废塑胶回收先导计划,收集区内各种非工商业废塑胶。至今年11月,覆盖三区约一半人口,总回收量约2500吨。署方表示,正筹备将先导计划扩展至九区以覆盖全港约一半人口,相关标书评审正在进行,将尽快公布结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400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