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终于还是到北京了!上海实行满百天阿拉还需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吗?
2021
12-19

垃圾分类终于还是到北京了!上海实行满百天阿拉还需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吗?

  10月1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13日。北京生活垃圾采取了“四分法”,草案送审稿增加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投放类别,共分为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与此同时,上海市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已满百日。上海市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三季度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至80%。上海市民王楠表示,“开始确实不太习惯,但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做,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现在她觉得垃圾一天不分类都觉得不正常。很多想看上海垃圾分类笑话的人,可能要落空了。

  上海市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已满百日。2019年10月10日,上海市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三季度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至80%。2019年10月3日晚,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区,一位正在投放垃圾的居民大妈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与之前相比,小区对垃圾分类的管理的确更严格了,尤其是今年7月份以来,相关宣传和监督增多了,各种新型垃圾分类设施也添了不少。对于垃圾分类,她并不觉得麻烦,她说:“我们每天都会定时定点按时分类投放,应该说早就习惯了,一般不会出错。”上述居民大妈的线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最新成绩单显示的趋向一致。这份最新成绩单显示,居民普遍参与垃圾分类,部分居住区的居民习惯养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不仅如此,单位达标率也出现明显提升,总体达到了87%。分类实效提升远超预期,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这意味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截至9月下旬,上海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605吨/日(指标量:高于3299吨/日);湿垃圾分类处理量约9009吨/日(指标量:高于5520吨/日);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约15276吨/日以下(指标量:低于2100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吨/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称,将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制定误时投放点管理指导意见。确保年底实现达标街镇达70%以上、示范街镇达50%的任务目标。继续推进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末端处置能力。今年2月,住建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在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在推进过程中,要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相关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

  王楠是上海市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人员,刚到上海工作不到两年时间的她,对这里的生活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她说,自从垃圾分类强制实施以来,提前就做了一些准备,包括购买专业的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学习分类知识等。开始确实不太习惯,但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做,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现在她觉得垃圾一天不分类都觉得不正常。这已经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天下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攒满的日常垃圾包括厨房垃圾分好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按时投放到小区定点垃圾桶,然后再忙其他的事情。现在她已经习惯区别干湿垃圾,归类投放。中午在公司点外卖用餐后,会自觉分步骤,分清干湿再扔。在她的眼里,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是社会大众的集体行动,谁都不能不参与。每个人要从每天做起,认真做好生活垃圾,我们的城市环境才会更干净美丽。生活垃圾分类不只是在居民区,而是要覆盖所有公共场所。走在上海市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酒店、体育馆、商务楼等各个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海报几乎都随处可见,不仅简约、有特色,而且十分醒目。按照规划,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覆盖格局要基本成型,全市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截至三季度,居住区达标率已提升至80%。

  近期有不少业界专家奔走于上海各区之间,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张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长期从事垃圾分类研究工作,在调研后,他说,“很多想看上海垃圾分类笑话的人,可能要落空了。”他非常看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所取得的成效,纵有许多问题,但一直在用心改善。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不会停滞,更不可能倒退,否则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他认为上海市正在打一场持久战,只有让全民行动起来、干起来,久久为功,才有希望做好。“如果一个城市想在一两个月或几个月内,就要彻底搞好垃圾分类,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他说。为此,北京、杭州、广州等其他城市也在快马加鞭,往前赶,很多城市的立法工作业已在路上。张力说,上海经验确实有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之处,但不可照搬照抄,需结合本地实际来搞,不可急于求成。张力介绍,在浦东新区,基本都采用定时定点投放方式,有的居民小区是督导员现场督导,有的则配备了智能垃圾分类箱,分类效果整体比较好。在上海市青浦区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区,外来租户占比很大,垃圾强制分类以来,采取定时定点投放方式(早6:30—8:30,晚5:30—7:30),设有7个固定投放点位,1个24小时投放点位,仔细查看后,小区内非常干净。不过,在一些农贸市场,垃圾分类的效果整体上就没那么乐观,尽管摊位前配有垃圾分类桶,但乱投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不分类,不收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解释称,“不分类,不收运”实际上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的重要一环,是对达不到分类标准所产生后果的一种即时反馈机制,有利于纠错,分得不对会有相应后果。一位杨浦区的物业管理人士说,与居民社区相比,在商务楼里搞垃圾分类更有难度。一般商务楼里分布的企业比较多,人员多,难监管,所以就需派专人与企业开展沟通,定期进行分类方面的讲解,加大监督力度,改进垃圾分类设施等。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单位垃圾分类主要问题表现在容器标识仍不规范;餐饮场所、菜场等公共特征明显的单位垃圾分类容器规范度和实效性明显落后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垃圾分类情况在单位分类中居于中等水平。兰亚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垃圾分类问题研究工作。他认为,目前上海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起到了很大作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今年2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说,生活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这是一件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和引领时尚的事,必须更积极地行动起来。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要打赢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事实上,在立法层面,上海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自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率先进入强制时代。这给全国各大城市做了很好的表率。“上海市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整个社会冶理工程,特别是在基层,街道、社区、物业公司都动了起来,相互比拼,劲头比较足。在社区治理层面,除了扫黑除恶,就是垃圾分类,政府实施力度不可谓不大。”兰亚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上海“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已上升至法律法规层面。这在全国尚属首次。除此之外,绿色积分也是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亮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市投放点已基本改造完成,全市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完成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截至9月下旬,全市共配置及涂装1327辆湿垃圾车,3084辆干垃圾车、86辆有害垃圾车以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此外,上海市两网融合“点站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2100个、中转站169个、大型集散场9个。分类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能力达2.435万吨/日。

  兰亚军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上海垃圾分类产业链还不完善。上海日产垃圾2.4万吨,其中厨余垃圾近9000吨,这么大的量,收集、转运和处理各环节都有很大压力,后端设施有待完善。他说,上海市垃圾分类中端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原有的补贴制度仍没有改变,一些环保企业对垃圾分类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目前,上海市主要靠行政的力量在推,市场的力量还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所以成本比较高,持续性推下去可能会有点难。”兰亚军分析认为,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标准不太合理,有交叉、重叠,不太符合“MECE”分析法则。所以才出现“湿餐巾纸是干垃圾,干瓜子壳是湿垃圾”的尴尬。他建议其他城市最好分成“厨余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所谓“MECE”分析法是指“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对于一个重大议题,能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借此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兰亚军看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罚机制不尽合理。他认为,罚多少、谁来罚、罚的钱做什么,这又是一个小系统,需政策配套。但目前并不成熟。要保持耐心,先期对居民宣传动员并对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还未有效触及源头减量,《条例》虽单独列出了“源头减量”内容,但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可操作性和有配套措施。他认为,上海在“整体推进”垃圾分类前提下,应重点突破,以一个区或县为单位,比如以松江、崇明区等郊区,全域开展垃圾分类改革试点。同时进行改革试点,将垃圾分类上升到改革维度,成立垃圾分类改革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试点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制度创新,特别是实行“费用包干”制度,企业才有做垃圾分类的动力。张力说,生活垃圾分类并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如果不上升到改革层面,产业链不建好,只是紧盯着居民,意义都不是很大。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让企业公平竞争。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