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垃圾箱面临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其规格设计是否符合市民的需求?市环卫部门作为管理方,在后续配套建设中是否缺少可行举措呢?连日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我平时非常注重环保。”家住郑州市棉纺东路鑫苑国际城市花园的曹女士说,她每次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要根据自己大致的判断,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分别装进塑料袋子里,分别投放街头的分类垃圾箱中。而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当自己刚刚按秩序把垃圾投入垃圾箱内,清洁工在清理过程中,把它们从垃圾箱内拎出来,“呼啦”一下倒进垃圾车内,混装在一起。
曹女士说,清洁工为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一个执行者,看到他们把自己分类投放的垃圾混在一起,心里感到十分纳闷和不解。询问清洁工,他们介绍称,街头垃圾比较单一,不像生活垃圾那样多,它们性质都差不多,倒在一起不会影响到清理效果。
曹女士说,这种情况见得多了,她自己渐渐培养的分类处理垃圾意识,也慢慢地淡化。
广大市民对街头分类垃圾箱是怎么看的呢?11月10日,记者分别到绿城广场、紫荆山公园等闹市场所,进行了调查采访。受访的45名市民中,有近八成人明确表示,街头分类垃圾箱颜色区别不大,而且上面没有明显标志,让人很难区别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记者调查发现,郑州街头除了华山路、绿城广场、淮河路等一小部分路段偶有黄绿相间、上面清楚写明什么垃圾属于可回收、什么垃圾属于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外,其他全是蓝白相间、灰色或不锈钢的垃圾箱,仅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
受访市民称,垃圾分类处理是件好事,而摆放街头的垃圾箱标志却过于简单、模糊。要想提高市民辨别垃圾的种类,可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分装箱,说得更详细些。
与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垃圾分类处理相比较,管城区的北下街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理要知道得更多。因为,郑州市在2001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北下街被选为全市的试点,当年被当做“实验田”。
据管城区北下街办事处城管办牛丽红科长介绍,2001年年初,北下街街道办事处被确定为郑州市垃圾分类首个试点,其辖区的管城法院家属院和体委家属院则成为承担此次活动的示范单位。当年3月,一批白色的垃圾分类容器分别出现在这两个家属院的门口,与之相随的还有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那时,分类垃圾箱挺贵的,大约1500元一个。是铁皮的,一遇水,就很容易生锈。”牛科长说,为了鼓励居民的积极性,办事处还特别向小区居民每户发了两个塑料筐,“一个筐放可回收垃圾,一个放不可回收垃圾”。
之后,由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回收单位的回收人员分类收集和运送这些垃圾和废品。运行几个月后,负责清运垃圾的那家公司宣布退出,而后来又缺少弥补性措施,这项新政就搁置下来了。
昨天下午4时许,在管城法院家属院内,记者看到了当年试点分类垃圾箱已经被两个灰色的塑料分类垃圾箱代替。“后续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过早夭折。”采访中,北下街办事处多位居民说。
采访中,多位清洁工介绍说,有市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他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把它们一起“打包”处理,“在清运分类垃圾的后续工作中,环卫部门既没有安排人员、车辆专门清运垃圾,更没有向广大清洁工讲解如何处置分类垃圾。时间久了,街头的分类垃圾箱就变成了摆设,中看不中用。”多位清洁工说,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只好把市民投放的分类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清理。
而据郑州市环卫管理处赵科长表示,郑州垃圾处理站开始建设时,设计标准主要是以填埋为主。“当年在街头设置的分类垃圾箱,主要是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赵科长说,市民投放的报纸、包装盒、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早就被拾破烂的人捡走了,剩下的所有垃圾最终还是要一起填埋。
河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孟祥远称,政府要想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必须长期从源头做起,就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充分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市民自身也应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孟教授称,一个实验点的终止,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再大胆多开辟出多个小区搞垃圾分类处理示范。“一个个小区的实验,能够摸索出很多有益的经验。”
采访中,省会一位多年关注环保的人士称,解决好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在我国各地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可以说没有经验可循。在此情况之下,政府职能部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决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认为嫁接到当地就能收效。“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这位人士说,生活垃圾占据很大比重,而在这些垃圾中可回收垃圾非常少,职能部门在设计垃圾箱的时候,是否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把可回收垃圾箱做得小些,“这样既节约了资源,且能引起大家对投放不可回收垃圾箱的辨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302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