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视频|上海有这样一群人 每天从湿垃圾里“抢救”食物
2021
11-09

视频|上海有这样一群人 每天从湿垃圾里“抢救”食物

  食物银行源于英文“food bank”,与大众所熟悉的银行不同,代替“金钱”,这里储存的是“食物”。

  1967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它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将“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再分发给有需要的人。

  在创办人李冰看来,食物银行就像是一个桥梁,一端是可能被浪费的食物,另一端则连接着对食物有需求的人。

  “2014年我偶然了解到,食物浪费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排放源。经过调研,2015年5月,我们落地了食物银行这个项目。”就这样,食物银行既缓解了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能给有需要的人带来帮助。

  目前,上海绿洲食物银行已经与239家企业达成长期捐赠关系,有国企、外企、民企,以及连锁超市和一些证照齐全的食品类个体户。在另一端,食物银行也得到了社区居委会、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益组织等机构的支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利用了“自助食物冰箱”、“食物包”等不同模式,将食物高效且有计划地送到受助人的手中。

  入库登记、分类储存、定时发放,食物银行里,每一袋食物的去向都在线上有迹可循,做到了全链路透明。

  电商平台成熟的物流体系,提升了临期食品分发的效率,也覆盖了更多的困难群体。网店所售的临期食品单价均为1分钱,相当于是免费赠送,这些食品一经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今天是网店开业第二天,上午货品上架29秒就被抢购一空。但还是一个问题,填写表格的人很少,我们还是需要人工进行催促。”为了把有限的食物,送给最需要的人,工作人员需要在发货前通过表格逐一确认购买者的身份。只有低保户、重大疾病患者、孤儿、困境家庭以及特殊职业、岗位的人士才能成为食物银行的“消费者”。要让线上“食物银行”正常运行,未来还需要通过技术设置好购买门槛,更需要提高国民对于“食物银行”的认知,拒绝“占便宜”。

  过去7年,这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峨山路的食物银行已经“抢救”了1000多吨即将被浪费的临期食品,免费分发给有需要的群众,受益者超过100万人次。

  “食物包里的食物,根据单子核对一下。另外,志愿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检查保质期,在打包之前,一定要认真检查一遍。”仓库里,志愿者们正在打包食物包,包括了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和牛奶等营养品,共计300份,每月发放一次,旨在解决一部分上海低保家庭的“吃饭”问题。对于行动不便的受助者,志愿者们还会直接上门,将这些食物送到他们的家中。

  受助人梁阿姨,中年丧夫,儿子也因为心脏病无法外出工作,全家的经济来源只有每月一千多元的低保。2016年起,梁阿姨开始接受食物银行提供的帮助,这大大减轻了她的生活负担。

  前段时间,梁阿姨接受了腰椎手术,考虑到她在家做饭不便的实际情况,志愿者将食物包中的生活必需品统统换成了利于她恢复的“补钙”营养品,并直接将食物包“送货上门”。

  看到志愿者们大热天提着食物包上门,梁阿姨充满了感激。对她而言,这份食物包不止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记者探访了位于上海普陀区的奥乐齐超市,自2018年,它就与食物银行达成了长期合作。

  晚上九点半,一天的营业即将结束,超市的工作人员开始打包当天的“剩菜”,作为食物银行第二天的“物资”。

  “今天水果蔬菜都有、它的上架日期是到今天截止,明天就不能再上架售卖了。”为了保证菜品的新鲜,超市一般会将蔬菜的最佳赏味期控制在2天内,水果则控制在4天,如果卖不掉,菜品水果就会直接被当做湿垃圾扔掉。而食物银行的出现,让它们变废为宝。合作的三年时间里,超市通过食物银行已经避免了超400吨的食物浪费。

  不过,在食物银行运行初期,由于对“临期食品”缺乏正确认知,加上担心食品安全问题,鲜少有企业愿意参与。

  “食品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确保自己捐赠的食物是安全的,也要确保食物银行在捐赠出去的时候,食物是在保质期内,且安全没有问题的。”奥乐齐超市运营副总监梁永芳坦言,食物安全是捐赠企业在合作中最为看重的。

  针对捐赠企业普遍的担忧,食物银行通过透明、完善的捐赠系统给予了合作方极大的安全感。一方面,捐赠企业需要签署协议,提供食品安全许可证才能进行捐赠;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系统,捐赠方能够清晰了解到自己捐赠食物的去向,便于捐赠后的监管。

  梁永芳坦言,食物银行的数据跟踪和分享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而相合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合作也越来越顺利。每逢奥乐齐有新门店要开业,它们都会通过食物银行确认捐赠计划,减少产品浪费,也惠及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中秋小长假的前一天,浦东塘桥地区的环卫工人在附近的24小时自助食物冰箱里领到了零食、蔬菜,还有时令的鲜肉月饼。对他们而言,食物银行并不陌生,冰箱里每天都会有爱心企业捐赠的包装食品,可以为他们补充体力。

  如今,食物银行已经走出上海,在北京、广州等五个城市相继落地。未来,随着公众对“临期食品”接受度的提升,以及厉行节约理念的深入人心,食物银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