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8月13日,11:40,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汇和)厂区内,刚刚就餐完毕的押运员顾世伟和司机黄海兵来到车前,准备出发。这个上午,两位老搭档收了鼓楼区两家医院的医疗废物共46桶,中午回到厂里处理完后续工作,吃过饭,眼下又要出发。
这是自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南京汇和每天的工作日常。核酸检测点产生的医疗废物、新冠肺炎确诊者产生的垃圾、各隔离点产生的垃圾……南京汇和每天收运医疗废物约200吨,截至8月17日已收运5000余吨。这些医疗废物都去哪儿了?又要怎么处理?记者走进厂区一探究竟。
5点30分起床,6点30分跟厂区所有人一起做每日例行核酸检测,7点30分上车出发……车队副主管谢海洋和工友们每天一大早就忙碌开了。
24辆车同时出发,目的地各不相同,当中包括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机场片区这样的重点区域,还有核酸检测点、医院等涉疫医疗点,以及各个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
近几日,谢海洋的目的地是禄口机场。这名“老将”在机场最初作业的3天,独自完成了50吨废物的收运工作。南京汇和总经理王志卫打开一个小视频给记者看。视频中,谢海洋脱下防护服的一刻,汗水哗哗往下流,浑身上下如泡过水一般。
“严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比什么都重要。”去年支援武汉的经历,让谢海洋感触格外深。去年,南京汇和派出有10年工作经验的谢海洋和另外3名工友带着两台车驰援武汉。转运人员到达目的地清运垃圾,第一步就是自我消杀,装车完成后进行第二次自我消杀,再换上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下车后即刻由工厂消杀员在消杀通道再次进行全身消杀。也就是说,进厂前,人员要进行至少3次消杀。
按照工作流程,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置三项工作,采用无缝对接模式运作,全过程要严格做到医疗废物不与人和环境接触。
进入厂区中控室,站在玻璃墙前,隐约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在这里,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一览无余。两根数米高的管道伫立两旁,所有进入厂区的医疗废物都会经过这两根管道再进入关键流程:一燃、二燃、无害化处理等。
玻璃墙前方,10个屏幕分别显示着各个流程的实时监控画面。中控室工作人员随时监测现场情况,并做好补水、控温等设备调整工作。
从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点、隔离点等收运而来的废弃物都称为医疗废物。但总经理王志卫和他的专业团队对其做出更细的区分:从医疗卫生机构出来的叫一般医疗废物,从隔离点、核酸检测点等涉疫区域出来的为新冠医疗废物。“新冠医疗废物必须日产日清。”王志卫介绍,一般医疗废物若当天处置不完,在设置的冷库中暂存,时间绝不超过72小时。
“你看那个屏幕,那里设有新冠医疗废物处理的‘绿色通道’,就是为了保障日产日清。”中控室里,副总经理、厂长郭彦勐指着监控屏幕向记者介绍。
监控画面中,一辆货车缓缓开入卸料大厅,卸下一排排黄色的垃圾桶,它们“乘坐”专用电梯到达上料大厅,随后,提升机提起垃圾桶,一袋袋垃圾翻滚着进入管道,进行焚烧处理。
焚烧后的垃圾一部分成为炉渣,按照相关规定送往生活垃圾场卫生填埋,另一部分成为气体,进行二燃及烟气净化处理,所有排放数据与国家、省、市、区四级环保部门联网,实时监控。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南京一天收运的医疗废物量可达200吨,而南京汇和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在90吨左右。前期经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协调,另有3家危废处置企业加入处置队伍,在南京汇和的统一协调下分担处置工作。
在厂区,一条警戒线内,一排蓝色的活动板房被称为“高风险人员”居住区,在这里休息的是一线工人,即从事转运、进入处置区的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则在另外的区域休息。为最大限度保障安全,这两类工作人员的休息、就餐等都做到了绝对分流。由于住宿空间有限,部分行政人员就在办公室搭两张椅子休息。
这是第几天没回家了?谢海洋笑着表示,他掰着指头算不清了。“厂区内所有人,包括行政人员一律闭环管理,这段时间厂就是‘家’,工作是24小时。”王志卫说。
中国江苏网讯 8月13日,11:40,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汇和)厂区内,刚刚就餐完毕的押运员顾世伟和司机黄海兵来到车前,准备出发。这个上午,两位老搭档收了鼓楼区两家医院的医疗废物共46桶,中午回到厂里处理完后续工作,吃过饭,眼下又要出发。
这是自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南京汇和每天的工作日常。核酸检测点产生的医疗废物、新冠肺炎确诊者产生的垃圾、各隔离点产生的垃圾……南京汇和每天收运医疗废物约200吨,截至8月17日已收运5000余吨。这些医疗废物都去哪儿了?又要怎么处理?记者走进厂区一探究竟。
5点30分起床,6点30分跟厂区所有人一起做每日例行核酸检测,7点30分上车出发……车队副主管谢海洋和工友们每天一大早就忙碌开了。
24辆车同时出发,目的地各不相同,当中包括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机场片区这样的重点区域,还有核酸检测点、医院等涉疫医疗点,以及各个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
近几日,谢海洋的目的地是禄口机场。这名“老将”在机场最初作业的3天,独自完成了50吨废物的收运工作。南京汇和总经理王志卫打开一个小视频给记者看。视频中,谢海洋脱下防护服的一刻,汗水哗哗往下流,浑身上下如泡过水一般。
“严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比什么都重要。”去年支援武汉的经历,让谢海洋感触格外深。去年,南京汇和派出有10年工作经验的谢海洋和另外3名工友带着两台车驰援武汉。转运人员到达目的地清运垃圾,第一步就是自我消杀,装车完成后进行第二次自我消杀,再换上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下车后即刻由工厂消杀员在消杀通道再次进行全身消杀。也就是说,进厂前,人员要进行至少3次消杀。
按照工作流程,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置三项工作,采用无缝对接模式运作,全过程要严格做到医疗废物不与人和环境接触。
进入厂区中控室,站在玻璃墙前,隐约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在这里,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一览无余。两根数米高的管道伫立两旁,所有进入厂区的医疗废物都会经过这两根管道再进入关键流程:一燃、二燃、无害化处理等。
玻璃墙前方,10个屏幕分别显示着各个流程的实时监控画面。中控室工作人员随时监测现场情况,并做好补水、控温等设备调整工作。
从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点、隔离点等收运而来的废弃物都称为医疗废物。但总经理王志卫和他的专业团队对其做出更细的区分:从医疗卫生机构出来的叫一般医疗废物,从隔离点、核酸检测点等涉疫区域出来的为新冠医疗废物。“新冠医疗废物必须日产日清。”王志卫介绍,一般医疗废物若当天处置不完,在设置的冷库中暂存,时间绝不超过72小时。
“你看那个屏幕,那里设有新冠医疗废物处理的‘绿色通道’,就是为了保障日产日清。”中控室里,副总经理、厂长郭彦勐指着监控屏幕向记者介绍。
监控画面中,一辆货车缓缓开入卸料大厅,卸下一排排黄色的垃圾桶,它们“乘坐”专用电梯到达上料大厅,随后,提升机提起垃圾桶,一袋袋垃圾翻滚着进入管道,进行焚烧处理。
焚烧后的垃圾一部分成为炉渣,按照相关规定送往生活垃圾场卫生填埋,另一部分成为气体,进行二燃及烟气净化处理,所有排放数据与国家、省、市、区四级环保部门联网,实时监控。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南京一天收运的医疗废物量可达200吨,而南京汇和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在90吨左右。前期经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协调,另有3家危废处置企业加入处置队伍,在南京汇和的统一协调下分担处置工作。
在厂区,一条警戒线内,一排蓝色的活动板房被称为“高风险人员”居住区,在这里休息的是一线工人,即从事转运、进入处置区的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则在另外的区域休息。为最大限度保障安全,这两类工作人员的休息、就餐等都做到了绝对分流。由于住宿空间有限,部分行政人员就在办公室搭两张椅子休息。
这是第几天没回家了?谢海洋笑着表示,他掰着指头算不清了。“厂区内所有人,包括行政人员一律闭环管理,这段时间厂就是‘家’,工作是24小时。”王志卫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9273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