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垃圾处理根本就是自作自受,在七八十年代因为资源匮乏大概一枚铁钉也会得到回收,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好评。但是现在政府对于垃圾的处理态度就是填埋,对于垃圾分类也只是停在政策文件的纸面上。
目前,垃圾围城、垃圾处理正成为困扰很多城市发展的头痛问题。为此,有关专家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方面形成了一套强化主体责任、推动严格分类、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每年只有410公斤;同时,也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从1980年开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每年12月份,日本的每一家住户都会收到一张来年的特殊“年历”:每月的日期都用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来标注,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种垃圾。比如,厨房垃圾,每周三和周五才能扔。
“年历”上还配有各种垃圾的漫画,告诉人们不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哪些,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哪些。如果不严格照规程分类操作、按规定时间扔到指定地点的话,将面临巨额罚款。
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严格而细致,包括资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危险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和粗大垃圾等等。和日本类似,瑞典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也很完善。日常餐桌垃圾包括食品包装,塑料和纸包装的可以回收,有血有油的包装大都直接扔到垃圾袋里,用于焚烧。信封不能放在纸类回收,因为有胶水,必须放在可燃的垃圾类别里。
分类工作成绩可否,相关的教育和社会管理配套制度都非常重要。日本进行了10年的全民教育,年年讲,月月讲,还通过学校环境教育,用小学生来教育大人,这才有今天的局面。一个社区新入住的居民,一般在第一天就会收到有关垃圾分类的说明和扔垃圾时间表,上面还有中、日、韩、英四种文字说明和彩色漫画图示。
评语:搞垃圾分类,一些细节配套也很重要,比如垃圾桶的标示信息,国外的许多设计相对科学,让人一目了然,有按材质分的,塑料、纸、玻璃;也有按功能分的,瓶、袋、听(金属)等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开展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工作,垃圾增长率不断降低,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垃圾总量负增长的局面。
2001年,瑞士政府颁布《填埋禁入法》,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禁止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必须经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处理、资源充分利用后,最终的惰性物质才能进行填埋处置。
2005年以来,虽然瑞士每年垃圾产量总体上增长,但送入焚烧厂的垃圾量在减少,可回收利用垃圾量不断增加。其城市固体垃圾总的回收率已达40%以上,塑料饮料瓶、铝质易拉罐、纸、玻璃的回收率在70%以上。从1989年到2004年,日本一直持续出现垃圾负增长,15年少产生了700多万吨垃圾,节省的直接费用达76亿美元。
在推进垃圾减量化的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做法。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市规定,一户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上限为每周6袋。市政垃圾收集车不负责运送超出上限的额外垃圾,居民须自行将这些垃圾运送至当地的中转站。未按有关规定处理垃圾的居民将被处约合90美元的罚款。
评语:一些发达国家还探索将垃圾减量化工作从消费环节前移到生产环节,从生产的源头下手,尽量避免由于下游回收利用不便影响了减量效果。首先,从原材料考虑,要使用容易回收、处置和消纳的材料,因此,国外的很多印刷品都不那么鲜艳,因为使用的是环保油墨,便于回收利用。其次,从产品设计上考虑,要便于回收时拆解。
加拿大多伦多市2008年施行的一项制度规定,每户家庭必须从小、中、大、超大4种不同规格的垃圾箱中选择一种放生活垃圾。依据选用垃圾箱规格的不同,居民需缴纳的垃圾处理费也各不相同,大约合为小型10美元、中型39美元、大型133美元、超大型190美元。
高昂的垃圾处理收费不仅抬高了垃圾制造者的心理门槛,也为垃圾处理工作提供了财力支持。芬兰从1996年开征垃圾税,对于送往垃圾掩埋场的垃圾每吨征收30欧元的垃圾税。2007年此项税收收入突破5700万欧元,这笔收入全部补贴到了垃圾处理现场操作、废物清理、维护处理设施以及废物运送等方面。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90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