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北京大学教授吴飞建议要恢复土葬直言:火葬是把人当垃圾处理
2023
01-26

北京大学教授吴飞建议要恢复土葬直言:火葬是把人当垃圾处理

  ?为了金钱?为了繁衍?为了家人?甚至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殊不知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开始持续悲观。

  悲观是远见,但乐观是常态,鼓足勇气不断前行,拾起信心奋力冲锋,想要的就在眼前,梦想即将要实现,持续在自我激励的状态下,未来就永远是可期的状态之中。

  类似的话听得再多,许多人还是无法克制心理,甚至在生前就已经做好了“死”后的打算。

  比如将自己的骨灰撒江入海,回归到真正的大自然,比如将自己的也遗体入土为安,践行“落叶归根”的理念,在他们眼里“生”无法选择,但“死”一定要心如所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种安葬方式渐渐被淘汰,因火葬能更好地节约资源、以此保护环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些人的内心依然无法接受,但现实的问题摆在这里,你不得不考虑。

  如今北京大学的教授吴飞提出个人观点,建议当下还是恢复土葬,理由:火葬完全是把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情味儿,这到底有没有道理?

  在缺乏科学依据的年代,人们纯洁的“灵魂观”加上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诞生了“另一个世界”的说法,故而会有许多陪葬品的出现,封建时期的当权者更是在活着时就开始修建。

  尘归尘土归土,过去土葬比较流传,许多传统的观念流传到了今天,只不过神州大地过于宽广,部分地区也诞生了不同的丧葬方式,比如天葬、地葬、崖葬、塔葬等等。

  对于“火葬”的出现,其实很多人都知晓来源,稍微提及一个词诸位便心知肚明:舍利子。

  二者的观念似乎并无太大区别,都代表着人逝去后前往另一个世界,火葬升起的缕缕青烟恰恰成了最真的写照,但这对土葬的观念传统恰恰造成了冲击,许多人内心并不能被接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叶落归根入土为安,这就像是一场辩论赛,两方一直是争执不下,到了近代时期,土葬带来的许多现实问题,导致“火葬”成为了提倡的主流。

  综上所述,土葬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至于观念只不过是一己私利的借口罢了,火葬后来也成了社会推行的主要方式,但一切真的如上所言吗?有些问题似乎并不是如此。

  说归说咱还是得拿出依据,他的话可谓是直接到了极致:没了传统丧礼,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儿,不如重新推行土葬。

  笔者前面提到了,火葬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那种仪式感没有了,那种归属感没有了,这和一把火把人当垃圾焚烧了有什么区别?

  即便再怎么声称和美化,本质上的东西没有办法改变,若干年之后想要追溯人的遗迹呢?

  骨灰盒采用的材质都是金属,这种东西想要在土壤中降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存在;土葬采用的东西再怎么说都是木质,难道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现代化,不顾长远的发展?

  骨灰盒材质不同价格不同,但绝对不会便宜到哪儿去,有人说这只需要一次性的花费,你有没有想过安放的地方,它需要人维护,它需要人管理,那你不得向别人交钱吗?

  第一,它会污染到大气环境,因为在火化时需要超强的热量,产生这种热量的机器自然会释放烟尘,短期内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是什么空气质量?

  第二,它同样会污染土壤环境,骨灰盒为了防腐,表面会涂上一层防腐剂,这对土壤环境也是一种威胁,只不过安放骨灰盒的周围大部分都没有庄稼,许多人都没有办法去体会。

  一切似乎那样明显,吴飞教授的建议自然是情理之中,“土葬”或许才是更多人内心的向往。

  火葬有缺点有优点,土葬亦不例外,只不过内心观念的倾斜,导致自己内心有了许多辩驳的理由,或是满足亲人遗愿,或是为了节省成本,但总得做好权衡,你又支持哪种丧葬方式?

  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与其争论再多,倒不如把时间放在陪伴之上,这是最为长情的告白与最为真实的孝顺。趁自己还年轻,趁父母都健在,千万别留下“人去楼空”的终身遗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