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31日报道:垃圾分类的热情弥漫全城,作为兜底上海七成以上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任务的上海城投集团,在调研考察和实际工作中,牢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和使命,找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痛点和堵点:如何提升生活垃圾的处置效率?如何设计出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末端设施?
这个夏天,上海城投集团交出了答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整套启动,宣告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末端处置“增能”。老港二期,同时也是上海城投集团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关键布局。
2010年,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开工建设,2013年调试,2014年全面投运。老港一期日处置规模3000吨/天,年处理生活垃圾100万吨,同时利用余热发电,年发电量超3.2亿度,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在当时的全国前列。
一晃九年已逝,上海的生活垃圾组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和产量,伴随着城市规模、人口、经济水平、消费方式、自然条件等不同而差异很大。”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广才告诉东方网记者:“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和可堆腐物所占比例越高,垃圾热值也越高。”
老港一期投运时,进炉的垃圾热值设定为1700大卡。而现在,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热值也随之上升。在老港二期的设计阶段,经过对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含水率等数据进行充分排摸和分析,上海城投集团决定把进炉的垃圾热值最终调整为2270大卡。经过技术改良,原来一吨生活垃圾能发450度左右的电,现在可以提高到600度,热能回收率达到26%,超过20%的全球行业水平。
2019年6月28日,老港二期点火宣告启动,建设规模为每天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配置8条750吨处理能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目前,老港二期已经启动了四台焚烧炉、两台发电机组。有了前期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老港二期运行一切正常。
在建设过程中,老港二期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BIM技术运用,建立了首个智慧工厂。
漫步老港二期,一幢现代化建筑分为左右两翼,中间一条长廊链接,高塔从中拔地而起。若不是有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两翼的矮楼里蕴藏着超过1000摄氏度高温的垃圾焚烧炉,高塔包裹着的其实是烟囱。走进中央控制室,几名工作人员拿着对讲机,有条不紊地做着沟通调度。
这个规模庞大的焚烧厂,却显得有些“空旷”。“我们这儿的员工人数不多。”郝广才说,“与类似的火电厂相比,老港二期的配员数减少了20%。”一方面,设备智能化提高了老港二期的处置效率。另一方面,更多的自动化程序的投入也减少了人的误判断、误操作的概率。
在中控室的大屏幕上,十几块监控画面显示着焚烧炉排上的垃圾正在不间断地熊熊燃烧。“这些监控画面都是由我们的智能探头拍摄到的。”郝广才告诉记者。遍布在老港二期各个角落的探头如同人体的神经末梢一样监控着各个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执行器则像人的手一样在现场远程执行自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
大部分的探头和执行器都采用了总线型设备,探头和执行器的信息均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传输。这些智能化的总线型探头和执行器比以往的传统产品更加智能化,在监控其他设备及系统参数的同时,还能对探头及执行器自身的状况进行自诊断,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回传到中央控制系统,更加高效地保障了设备的可靠性。
老港一期投运时,上海的城市垃圾还处在混合阶段,渗滤液较多。据测算,送到老港的混合垃圾平均每个月的渗滤液比例高达28%。“如果渗滤液过多,垃圾无法完全发酵,降低入炉垃圾的热值,增加处理时间和成本,降低垃圾处理能力。”郝广才告诉记者。
为配套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解决渗滤液难题,上海城投集团建设了渗滤液处理厂,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出水达到污水纳管标准。“生活垃圾进入料坑后,需要发酵几天,用抓斗搅拌使热值均匀。我们会把在此期间产生的渗滤液抽出来,送到渗滤液处理厂。”郝广才解释。
在处理厂,渗滤液经过厌氧和好氧细菌进行生物处理,再利用膜处理程序进行过滤,达标后排进管道,纳入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途还设有多处透气井,通过设置活性炭除臭设施,避免了渗滤液臭气对于环境的影响。
从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将有助于减轻末端处理的压力,提高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垃圾能量回收效率。老港二期全面投运后,全厂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将达300万吨每年,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焚烧发电每年将可达近15亿千瓦时。
上海城投集团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入手,攻坚克难,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未来,上海城投集团还将持续提升“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推进“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53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