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 Wilson是一名大学教授,原先住在德克萨斯州一栋280平米的花园别墅。与妻子离婚后,他把房子卖了,家里的旧物也象征性地以1美元的价格全都卖了出去。
“原来在小的空间里居住,生活质量也可以很高”,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点之后,Jeff决定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尝试更小的居所——搬到垃圾箱里去住。
“我想在校园的一角放个垃圾桶,把它变成一个微小的可持续的家,并到里面去住。”得到学校的许可后,他把一个3.4平米的垃圾收拾干净,仔细消了毒,拖到学校的一块草坪上,带着自己的行李就住进去了。
地上只铺了几张纸板,放了一个睡袋,一个包,简单几件行李。“第一天爬出垃圾箱的时候,我哭了。”Jeff回忆说,昼夜温差实在太大了,晚上冻得直哆嗦,而且垃圾箱有味道,四周不美观,存储空间又很小,实在很苦逼。
于是,为了将垃圾箱打造得更宜居,Jeff先在里边铺了一块假地板,把地板下面放上许多个小格子,作为储物的地方,地板上边则作为活动的场所。他把箱体内壁全部刷白,摆上了小家具和盆栽,装上了空调。
平时,要喝水就把学校湖里的水过滤一下拿来喝,上厕所去学校的洗手间,洗浴去体育馆。下雨的时候,拿一个防雨布盖上屋子就好;夏日晴天还能打开窗户看一看星空。没想到,在垃圾箱里的小日子还挺惬意。
搬进垃圾箱后,不仅节省了住房租金,Jeff每天花在家务上和上班路上的时间少了很多。他像模像样地在门前开发了一个微型花园,没事就晒晒太阳,喝喝茶,赏赏花儿~“看来,幸福和居住空间的大小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即使在蜗居里也能住得幸福,而且如果我想搬家,垃圾箱可以跟着我一起走。”Jeff觉得,垃圾箱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
后来,他就成了火爆网络的“垃圾箱教授”,还有人因为这有意思的垃圾箱房子爱上了他,幸福来得猝不及防~
更牛逼的是,Jeff还靠着这一套垃圾箱房子,吸引到64.5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KASITA公司,当上了CEO。他说,成立公司的初衷,是为了“让很多买不起房子的人,拥有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的可移动的家。”
Jeff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从设计图纸、制作概念模型,到完成第一间样板间,终于推出了受垃圾桶启发而诞生的高科技微型住宅。
“把它设计得有现代感一些,带点高科技,同时又能带些生活气息,比如加个阳光房,用手机就能操控家具什么的,让‘ 垃圾箱 ’也能美起来,这样的话,相信更多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带有环保概念的房子……”
从外表看,房子简洁大方,整体设计上现代感十足,一看就是适合年轻人居住的。
总面积虽然只有20平米,但里面厨房、卧室、洗手间、书房、浴室、玻璃阳光房应有尽有,而且并不觉得拥挤~
更赞的是智能化。屋子里边儿不光有可微调内部温度的鸟巢温控器,能遮光的SageGlass特殊玻璃,还有可通过app控制色温的灯泡,实现智能家居的Amazon Echo智能音箱……
这些智能设计让房子内部可以始终保持适合人体的温度,实现语音控制和智能化,自动调节室内光线和色温。
Jeff下一步的打算是实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在屋子里过上愉快地生活。”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量产更多的KASITA,让每个人都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房子。
这类住宅适合1~2人居住,基本功能分区为三块:卧室、厨房、卫生间。占用面积和空间小,高科技的运用使得住宅的功能性更加强大,经济性很高。近些年国内也有人提倡“微型住宅”的概念。然而,按照国内目前的情况,这种住宅在中国推行显然不太现实。
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一家老少住在一起。单身青年和年轻夫妻阶段性短,一般都是租房子住,多数人最终还是会买房,与父母孩子住在一起。按住房的一般标准计算,一个五口之间至少需要87平米的房子,才会有舒适感。(注:卧室12平米,卫生间6平米,厨房9平米,客厅24平米,餐厅12平米)
受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家庭的房子难以达到这一标准。但是,如果转变一下思维,打破空间分区的思想,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住那么大的房子。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状态……无论怎么看,“蜗居”都是一个标准体系复杂含混的相对概念。
美国中西部地区人均住房面积103平方米的标准来看,一个刚刚入行的华尔街白领靠近布鲁克林大桥的四十多平方米二室公寓,绝对是“蜗居”标准。
但与东京新宿车站西口那些住在“胶囊旅社”的房客比起来,能在曼哈顿拥有四十多平方米的独立空间一个人住,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了……
如果大家愿意抛开情绪化的思维,单纯从住宅建造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不难发现,围绕“蜗居”的种种是非,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借用英国《每日邮报》一篇有关微型住宅的特写标题:我们真的需要住那么大房子?
《每日邮报》前不久刊发一篇特写,介绍了一套位于英国萨塞克斯小镇的住房。该住房被称为英国“最窄的房子”,两层高的住宅仅有6英尺宽(1.8米),从房前到房后的长度也仅有21英尺。这样一套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却住着一家四口人。
这套可能是英国最窄的房子历史悠久,在有人搬入居住之前,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驴车棚。目前住在这里的是博伊尔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乔和查理。十二年前,从事出版生意的博伊尔夫妇花了8000英镑买下这套住宅,然后花了1.5万英镑把它重新装修。
有些人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家四口挤在一套只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其生活状况应该是惨不忍睹,但这一家四口的日常感受“虽然不能和住马尔代夫的度假酒店相比”,却至少算得上其乐融融。
不要看他们的房子虽小,但各项生活功能却一应俱全,门厅、厨房、浴室位于一楼,二楼则是卧室以及客厅。一把木质楼梯连接了生活和居住两个区域,一楼还有一个通过厨房就可以直达的花园。
博伊尔夫妇这套小房子的最大好处是,在英国阴冷的冬天,博伊尔家根本就不用开取暖装置,因为它是如此的狭窄,只要“蹭”左右邻居们的暖气,就足够让房间温度维持在摄氏二十四度以上。
随着都市中心地区土地价格的持续飙升,在市中心拥有一套宽敞住房已经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称,一些居住在纽约的青年人为缩减房租开支,以七百美元的月租住进3.6×2.2米的小房间里:“他们用淋浴喷头洗餐具,精打细算,时刻观察体重以适应狭窄的房间……”
对那些以薪水为主要收入的白领人群来说,住在市中心虽然可以享受便利的城市生活,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会如何让小房子显得不那么小。
一本名为《小空间大住法:十到九十平方米房屋个性设计展示》的设计手册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半年后,爬上亚马逊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二十五名,目前依然维持着极高的人气,并与另两本同样大受欢迎的设计书——《小空间五百妙招》及《小空间的时尚居住》,以48.35美元的捆绑价打包促销。
四十三岁的建筑设计师杰·谢夫已在Tumbleweed里住了十一年,每当被问到:“住在这么小的地方,你舒服么?难道不会得幽闭空间恐惧症么?”杰·谢夫的回答是:“只有房子设计得不好的时候,才会让人住得不舒服。”
杰·谢夫悠闲自在的“蜗居”让大家看了眼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他的做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不过,美好愿望与现实总是存在太大的差距,而“想做”永远比“动手做”要来得更困难,更不用说是造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房子。
就这样,应朋友们的要求,1999年,杰·谢夫的“建造你自己的小房子”网上公司正式开始运营,网上公司以迷你小屋Tumbleweed命名。
阅读Tumbleweed上那些热情洋溢的留言,你会感叹杰·谢夫真是个善于抓住商业机会的家伙,不过这样说很容易将Tumbleweed对美国人居住观念改变的贡献一笔抹杀。杰·谢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问,美国人为什么就不能住小一点的房子?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房子吗?
说来有趣,尽管“蜗居”在曼哈顿并不算是件什么丢脸的事,但美国人真的不喜欢小房子,从民众到政府,莫不如此。在今天的美国,你即使想“蜗居”也未必能够如愿。在东部各州,一些地方的法律规定房屋最小面积不得少于约111.5平方米,换句话说,杰·谢夫放弃住合法大房子的机会,选择了有时只有按上轮子才是合法的小房子。
杰·谢夫认为,美国人固然有权利拥有带游泳池和五百平方米花园的房子,但如果有人喜欢住在四十平方米的一居室内,他不应该被人视为怪物。在地球资源如此宝贵的今天,如果依旧放任房屋面积大大超过了实际所需,对因占用了过多资源而给环境造成的破坏视而不见,今后我们就只能懊悔地为自己的浪费买单。
“瑞士军刀”改造计划。中国香港华裔建筑设计师张智强(Gary Chang)因《我的三十二平方米公寓》一书而出名.《我的三十二平方米公寓》以作者那套三十二平方米政府公屋在五个年代的变迁为线索,描述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香港中低阶层的家居生活面貌。
而这本书之所以会成为话题,是因为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张智强详细记录了自己于2007年对这套三十二平方米公寓的最新一次“革命性改造”,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为一个单身成年人提供约等于三房两厅一百三十平方米的日常居家功能——烹饪、睡觉、阅读、休息、洗澡、影音娱乐、举办酒会……
张智强将整个改造过程以照片记录下来,改造后的这套三十二平方米公寓堪称功能强劲的瑞士军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彻底的一次“蜗居”实验。
评论认为,“瑞士军刀”改造计划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因为改变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理念。
大多数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抱怨房子太小空间不够,但事实上目前主流的住宅模式——如三房两厅一厨两卫等,在空间规划上以功能为参考指标,比如不同的空间被设计成书房、厨房、卧室、卫生间等。
但在“瑞士军刀”计划中,参考指标被改成了时间——设计师的依据是,人们在做饭时不会洗澡,在派对酒会时不会用电脑工作,在睡觉时不会打开银幕欣赏电影……因此单独为这些居家功能配置空间,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设计师能否设计出一套“移动”的家居装置,帮助人们在同一个空间内的不同时间里,实现不同的居家功能——比如在洗澡时可以是浴缸,但洗完澡后浴缸可以移走,拉开另一组家具,这里就变成书房。
“居住面积不是衡量居住舒适度的唯一条件,我们总觉得不够住,是因为空间浪费。”张智强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376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