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步入立法强制垃圾分类的时代,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人大立法方式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过不少城市推广垃圾分类,但多是自愿倡导,做不到也不会罚,最终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并且,因为配套的市政设施并不完善,常常发生“扔时分几桶、运时一车装”的尴尬,影响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所以,此次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行动,举国关注。为落实垃圾分类,上海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光是配套文件就有18个,分别有不同职能部门发布,包括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等等。培训推广工作也没少做。据统计,政府共举办宣传活动1.4万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万份,完成入户宣传680余万户。各官网官微也发了不少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文章,譬如那篇爆红的文章“假如垃圾们也有一个微信群……”。
即便如此,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是处罚措施能否落实到位,这次上海垃圾分类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明确垃圾产生者的主体责任,如果产生垃圾的人或单位乱扔垃圾是要挨罚的,个人罚款50-200元,单位罚款5000-50000元。单位罚款相对好执行,个人特别是来沪游客、访客,怎么抓?怎么罚?这是有点技术难度的。
其次是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能否贯彻落实。上海这次把日常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这个分类虽然没有日本的分类那么细,但公众还是有很多迷惑:小龙虾是哪一类?没吃过的核桃是哪一类?喝过的咖啡杯是哪一类?为什么有时候干的是湿垃圾?为什么有时候湿的又是干垃圾?毋庸置疑,对公众来说,垃圾如何归类是个技术性问题,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熟悉的快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海政策的实施。
综上所述,上海是有决心也有一定条件施行垃圾分类的,但落到实处仍有不少挑战。上海能否打赢这场仗呢?7月1日,笔者在朋友圈做了个投票,约100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68%的投票者认为上海这次尝试能成功,22%的投票者则表示信心不足,还有10%的投票者左右摇摆。
我的看法是,上海很可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典范城市。主要理由有三。首先,上海这次垃圾分类的行动,自上而下决心很大,中央连续指示,上海各级职能部门、各区政府也都被调动起来了,配套政策也比较完整。譬如,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录》,明确了不主动提供的四种一次性餐具:筷子、调羹、叉子、刀;市文旅局制定了《旅游住宿业不主动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目录》,明确了不主动提供的六种一次性日用品: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这些配套政策可以让垃圾分类政策有条理地落地。
第二,此次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力度很大,早就跨出了环保圈子,成为全城热议公众话题,这本身就是个教育、科普、动员、热身的过程。第三,与前些年相比,公众特别是年青人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更开放包容了,各类技术上也有了突破,高清摄像、图像识别、手机APP回收、绿色积分等新玩法都可以用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场景中,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及监管效率。
最终结果将是如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但不论结果怎样,北京、天津等45个城市都会一直紧盯上海垃圾分类的进展。这是因为,就在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住建部官员说,包括上海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正在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2020年底,上海及其他45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见,上海这次垃圾分类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倘若我们将视野放在更宽广时空维度,跳出垃圾分类来看上海这场运动,我觉得还有两层意义。对公众来说,人们要慢慢建立起“Green is not a party(环保不是开派对)”的理念,要绿水青山,每个人都要付诸一些行动、付出一些代价。对企业来说,企业家则要逐渐建立起“Do more with less(以少做多)”的理念,任何产业都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约束,只有提升资源效率,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314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