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关于垃圾分类 住建部和上海市同日召开发布会
2020
10-20

关于垃圾分类 住建部和上海市同日召开发布会

  据中国之声报道:近期,我们关注了上海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工作。即便你不是身在上海,最近可能也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相关的消息、其中也于不少段子。比如,前不久,一张小龙虾到底怎么做垃圾分类的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吃剩下的小龙虾壳究竟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再比如,喝完的奶茶杯和吸管是属于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

  这些问题,的确难度不小。6月12日,随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上海进入全民学习垃圾分类时代。而从下周一,也就是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面对舆论的讨论、和一些质疑的声音,28日上午,上海市召开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回应了一系列些热点问题。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不仅明确了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还提出了“定时定点”的要求。定时定点要在大多数社区落地,涉及到“撤桶并点”,将社区楼道内或门洞前的垃圾桶撤走,集中放置在指定点位,居民只有在固定时间段内前往这些点位,才能投放垃圾。这对于像邵先生一样的上班族而言造成了不方便,有的居民不是很理解。

  针对“定时定点”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市民反映问题主要是“时间不合理、点位不合理”,因此必须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并充分与居民沟通。

  唐家富:“比如夏天晚上吃西瓜,定到7点半就不太合理。同时也要满足“996”和老年人等的个性化需求,技术手段也可以采用,保证并通过安装监控、设置“误时投放点”等方式方便上班族扔垃圾。”

  《条例》正式施行只剩3天,分类“硬件”都准备好了吗?目前上海全市已改造了1.3万个分类投放点,完成率75%,更新完善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分类收运体系也基本形成。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介绍:

  黄融:“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能力已达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5050吨/日。”

  黄融:“可回收物 回收量达到331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164吨/日,干垃圾焚烧及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2.435万吨/日。”

  为了确保《条例》施行,上海已建立“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基本建成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平台。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力度也空前加强,今年1月1日到6月25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展执法检查1.39万余次,依法查处违规案件1224起,教育劝阻13739人次,督促整改7822起。在执法过程中,城管部门是如何对不同违法行为设定处罚额度的?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彭燕玲对此回应称,《条例》针对不同的当事人及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罚款幅度。在制定裁量基准时,城管执法部门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情节、后果、次数等因素,设定了相应的罚款基准,以使执法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彭燕玲:“《条例》规定个人混投的,处罚50元以上200元以下。在设定基准时,我们明确,若个人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投的,属首次的,罚款适用50元至100元的基准,属第二次及以上的,罚款适用100元至200元的基准。而如果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其它生活垃圾混投,由于后果更严重,罚款基准相应上调,以体现过罚相当原则。”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今年开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近日相关通知中确定: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 1 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 2022 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 1 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 1 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5 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那么,这项工作的进展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28日,住建部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单位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46 个重点城市已配备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近 5000 辆,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车近 1000 辆。 2019年 46 个重点城市将计划投入 213 亿元继续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8 年对 46 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 38.3% ,较 2017 年增长 11.4% 。

  从全国范围来看,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表示,各城市间推进有快有慢,整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

  徐海云:“目前全国整体上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 7% 左右。同时,这 46 个城市的进展也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目前,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还没有明显解决。”

  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一系列环节上,按照分类来看,徐海云指出,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目前还是短板:

  徐海云:“比如我们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觉得,对有害垃圾的收集是短板。有害垃圾如果分出来,对后端的垃圾处理实施应该说可以减轻环境影响。”

  徐海云:因为笼统地讲是可回收物,但是具体来看,比如玻璃品。可能由于市场的原因,它的收集、运输、回收、利用,可能就需要较高的补贴才能把回收利用完成。在暂时还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可能收集起来也只能去垃圾处理厂。

  厨余垃圾同样面临后续处理出路的问题。徐海云表示,不是分出来的都有被处理利用的需求:

  徐海云:“日本也曾尝试过将厨余垃圾作为肥料回到土地实现自然循环,但是,也由于土地资源比较紧缺或者没有土地来接纳,所以,日本把厨余垃圾定义为可燃垃圾。那么,因为我们分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回收利用回到土地,应该以需求来决定、确定回收的量。”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下一步,他介绍,还将加强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

  张乐群:“切实从娃娃抓起,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

  最近,在看着上海市民努力学习、实践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时候,其他城市的不少人也都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要每天自问“这是什么垃圾”?

  今年开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近日,相关通知中确定: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 1 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 2022 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 1 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 1 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025 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