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限塑令”的上海做法 对垃圾分类立法后 上海禁塑效果好转
2020
10-16

“限塑令”的上海做法 对垃圾分类立法后 上海禁塑效果好转

  已发布12年之久的全国“禁塑令”,执行情况普遍不佳,塑料袋依旧我行我“塑”。对此,今年5月,都市时报走访调查后,撰写的内参《昆明“限塑”12年效果不乐观》,引起昆明市主要领导重视,市委主要领导就该内参做出批示。8月初,都市时报记者跟随由市政协带队,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调研小组,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学习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学习了上海、杭州等地的“限塑”工作,以及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做法、经验。

  上海是国家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落实塑料污染治理,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范围;全面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动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运用等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

  上海认为,源头的“减肥瘦身”和“精分细拣”,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出路。源头控不住,后续的收集、运输、处置都会承受巨大压力,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其中,塑料垃圾处置是重中之重。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管理科科长曹倩介绍,上海当前的“禁塑”主要目标是在2020年,率先在餐饮、宾馆、酒店、邮政快递等重点领域禁止和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基本实现塑料废弃物零填埋。到2021年,上海全市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有效推广;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2022年,全面实现塑料废弃物零填埋。到2023年,全市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明确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等措施。

  记者观察到,上海的一些宾馆酒店房间已不主动提供牙刷、梳子等一次性塑料用品。但客人需要,可以到大厅领取;大型市场也不主动提供塑料袋,如果需要,根据不同品质的塑料袋,每个收取0.5—1元的费用。菜市场是使用塑料袋最多的地方,虽然还有塑料袋存在,但上海正推广净菜上市措施,也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我们推进禁塑工作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去年7月1日后,效果出现了。”曹倩介绍,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上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率先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静安区作为6个先行区之一,积极响应全市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为了更好地鼓励居民全面做好正确的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和垃圾定投的意识,静安区发布了静安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收运管理白皮书,主要包含《静安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实施细则》和《静安区“不分类不收运”操作规程》《静安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示意图》三部分。

  静安区按照“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原则,制定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生活垃圾拒绝收运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收运单位工作职责,制作印刷了告知单,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同步执行;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的建设,建立整区覆盖、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稳定可靠的中转运输体系;完善两网融合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以集散场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量为依据,落实对各街镇两网融合工作实效的监督考核,通过补贴和考核政策,双管齐下,实现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闭环管理,打造静安两网融合特色模式。

  曹倩介绍,针对塑料购物袋等,重点是对源头产生环节有相应要求,其中,酒店不主动提供牙刷等6小件,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量。对快递包装,实行绿色包装。菜市场推广净菜上市措施,减少垃圾产生。

  在塑料回收中,比如塑料瓶等很容易解决。难点是低价值的泡沫、塑料袋、玻璃碎片等,其中,泡沫占用空间大、运输成本高、附加值低,没有人去回收。针对低价值的物品,政府出台补贴扶持政策,按吨进行补贴,低价值可回收垃圾补贴221元/吨,将低价值回收物从原先的垃圾收运网络剔除,重新进入市场回收网络,腾空垃圾处置容量,减少末端处置费用。

  “源头分类从小区开始,我们对居民不收取垃圾费,但对小区物管收取每桶60元的卫生处置费用。”曹倩介绍,利用智能垃圾厢房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运用,构建智能投放新模式,即上线智能管理平台。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垃圾分类智能平台,在垃圾厢房一旦抽检发现有垃圾分类问题,管理平台会迅速推送短信,向垃圾分类责任人告知,督促其整改。负责人可通过手机上的“添睦e览通”软件,实时将各种抽检的问题及时推送到社区、物业等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同时注明问题的时间、地点、特征和具体照片,极大提高了问题处置的精准度和处置效率。

  “比如,湿垃圾里混有香烟盒、塑料袋等。将问题照片推送至街道及物业,使得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督促不合格单位即时整改,多次连续不合格企业将亮起红灯。”曹倩介绍,“对于亮红灯企业,我们就会在运输工程中,带一份拒绝清运告知书给对方,并对其进行停运。不合格点位在进行整改并合格后,我们再进行清运。”通过多条线的监管,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质量。

  同时,严格实行分类收集。区环卫部门严格实行分类收运,积极落实“定时定点”居住区干、湿垃圾分类收运。全区道路1800余个废物箱全面实行干垃圾、可回收物源头分类收集。已配置湿垃圾车65辆、有害垃圾专运车6辆。坚决落实好“不分类不收运”工作制度,倒逼源头强化分类投放管理,不断提升分类质量。

  此外,社会志愿服务措施也是一大特点。相关部门要求在各个街镇分别成立一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至少每500户一人);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至少1—2名志愿者;不分类不投放处理措施,要求收集、运输单位在生活垃圾交付点发现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告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并要求其改正,并张贴“生活垃圾分类不符合分类标准告知单”,要求管理责任人限期改正;在改正期限结束后仍然不符合分类标准的,收集、运输单位可以对混合垃圾拒绝收运;管理责任人整改合格后申请恢复收运服务。

  垃圾分类后的中间运输环节,关系到分类成效和市民积极性。在上海静安区,建立了可回收物体系。在实施中,实行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在运输环节,可回收垃圾的车辆、城市环卫垃圾车辆是分开运输的,不混合在一起运输。也就是说,小区(点)收集垃圾分类后,这些垃圾运输到中转站。中转站采用线下定时定点回收和线上预约回收两种模式,有时附近居民也会提着一些纸、矿泉水瓶来交投,中转站也是来者皆收。自主研发的系统还可以实时采集相关区域内的各项线下活动,包含回收人员、巡查人员、当日价格、居民订单、用户属性、回收品类相关重量、交投频次和实时库存等相关数据,实现大数据管理。

  生活垃圾处置的最后一站是区设置的“场”,在“场”里,再次把干湿垃圾分解分类后,运输到外地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或填埋。

  据悉,今年上海将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基本实现塑料废弃物零填埋。

  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同时,今年9月,上海市发改委和市生态环境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出台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提出,从10月份起率先在餐饮快递等禁限部分塑料制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总体思路,着重强调塑料制品的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和环保处置,从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明确提出了分阶段目标和系统性治理要求及任务措施。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