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潍教工委〔2020〕12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潍坊市教育局面向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普通中小学校,征集了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乡村田园课程、乡土游戏课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潍坊教育发布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2019年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潍城区和平路小学紧跟时代步伐,从细微处着手,提前布局,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制定递进式教学计划,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同时打造立体式教学现场,通过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潍城区和平路小学是一所国办小学,始建于1929年,坐落于潍城区和平路与福寿街交叉口东北角,东临美丽的白浪河,占地面积4586平方米,建筑面积3616平方米。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587人。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多年来,学校秉承“创办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开设“七彩”校本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京剧、太空泥塑、绿色学校创建等特色课程成效明显。
2004年,学校成立了潍坊市第一支红领巾绿色环保志愿者中队,率先开展绿色环保教育。2006年学校即获评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当时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还不清晰,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低,学校提前关注到了这个社会问题,及早落实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下大力气在多个维度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其中一门劳动教育课程就是垃圾分类课程。
在设置好垃圾分类课程的同时,学校多措并举,制定长远教学规划,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垃圾分类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因为起步早,定位高,所以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满意度和社会知名度。近年以来,学校秉承绿色环保理念,更加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了学校的“七彩”校本教程里;教学过程中,把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用德育指导劳动教育,用劳动教育来践行德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学,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到了学校的“七彩”校本教程,组织精干力量开发了垃圾分类课程,为开展好垃圾分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概念认识,学校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习提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后,学校积极响应,精心筹划,利用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积极营造垃圾分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切实体会和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一)校园宣传。在校门口两侧悬挂垃圾分类的横幅,在厕所附近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看板,让学生在步入校园和如厕时都能接触到垃圾分类的知识。
(二)教学楼内宣传。在教学楼内,摆放了制作精美的垃圾分类看板,吸引学生在进出教学楼时驻足观看,主动学习。
(三)专题班队会宣传。学校少先队制作了活泼有趣的垃圾分类宣传片,组织学生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学习,慢慢积累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四)黑板报宣传。学校把黑板报作为垃圾分类教育的专属阵地,拿出固定模块作为垃圾分类教育专栏,定期更新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入眼”、“入心”“入脑”。
(五)“线上+线下”宣传。在利用好线下宣传资源的同时,学校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了大量的美篇和公众号文章,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方法、价值和意义,积极进行线上宣传,扩大宣传的辐射面。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在学校内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积累和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实践能力。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主动作为,在课程建设上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全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其中,垃圾分类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过认真调研,学校认为小学教育阶段涵盖了六个年级,年龄跨度大,从6岁到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所区别。为此,学校有针对性的把六个年级分为三个教育层面,分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垃圾分类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和巩固垃圾分类的概念,并逐步掌握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内容和操作方法。
(一)初级层次:一二年级的学生,自身的生活知识储备很少,对垃圾内容的认知和分辨能力较低,在组织教育内容时,我们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知识,把侧重点放在了不乱扔垃圾这个概念点上。
(二)中级层次: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我们在教育内容上有了更多的涉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开始添加一些日常垃圾的介绍:比如学习生活带来的垃圾(废纸、玩坏的塑料玩具、旧橡皮、铅笔屑和用完的圆珠笔笔芯等),居家生活产生的垃圾(废旧塑料袋、用完的废旧电池、喝完的饮料瓶、摘掉的蔬菜叶、吃剩的肉骨头和鱼刺等)。
(三)高级层次: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开始从校园和家庭内扩大到社会层面,设置了室外环境保护的内容。
劳动教育不能只落在教程上,更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课程教学转化为切实的社会效果。
(一)在学校家委会的帮助下,给低年级学生配备了小型垃圾袋,挂在课桌侧面;教育学生把学习期间的小垃圾,随手放在垃圾袋内,而不是随手扔在地上;等放学时,再集中把小垃圾袋倒入到垃圾桶,各自清理好自己的小垃圾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二)在校园内,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别的垃圾箱,提供第一教学现场,让同学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投倒垃圾。
(三)在学生放学后的居家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小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设置多个垃圾桶,尝试着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到不同的垃圾箱内。
(四)在班级内设立垃圾分类宣传员,开展垃圾分类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五)组建小小志愿者团队,利用劳动课的时间,组织老师和保安带领学生到周边社区,开展捡拾地面垃圾,整洁生活环境的实践活动。
(六)组织学生利用可回收垃圾进行手工制作,定期组织废品利用的手工作品展。学生们认识到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体验到了可回收垃圾的重要价值,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七)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谐美丽家园”活动,组织同学们在活动横幅上签名留念。提高了同学们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和自豪感。
(八)放假前,教育学生在走亲访友时,主动给其他人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在现场给予示范性操作;教育学生在外出时,主动捡拾路面垃圾并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
(九)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垃圾处理过程,更深刻的领会了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携手合作。学校积极开辟多级教学现场,实现了立体化教学。
充分利用家委会,跟家长加强了劳动教育的交流,协调家长跟学校一起,在家庭内提供第二教学现场,共同对孩子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家长在家里主动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上的补充,丰富学生的分类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深知识印象,提高操作能力。
在假期里,学校协调社区,开辟第三教学现场,带领学校的小分队,深入社区,进行卫生清扫活动。经过辛苦的劳动,看着干净整洁的社区,同学们留着汗水的脸上挂起了骄傲的笑容。
新课程的设立和开发,丰富了学校的校本教程和教学内容,锻炼了教职工的组织能力,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精干的教学队伍。
(一)全方位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在学生们内心深处根植了的绿色环保意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垃圾分类教育,极大了贴合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巩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们经历了从不制造垃圾到主动区分垃圾到有能力进行垃圾分类的成长历程,提高了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现场,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自豪感。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方位的培育和发展,家长和社会也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表扬!学校的办学满意度和知名度稳步提升!
立体化的教学现场,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引起了社会各层面人员的关注和参与心理,延展了教学层面,让教学行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教育成效。
学校的绿色环保教育,起点早,定位高,内容实,方法多,韧性强,形成了长效教育机制,实现了多方教育,多方受益的多赢局面!相信在我们多方宣传下,垃圾分类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我们的努力引导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技能;在我们的积极示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一步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高密市井沟镇田庄小学依托农村校园生态环境,适时提出了“走行知路,育精彩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以学生在田园中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两个基本培养点( 一是创设合适的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有效田园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以劳树人根本任务)的“以劳立德”育人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找到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充分发挥农村学校自然资源优势,切实做好环境育人这篇文章,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和文化益智功能;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学生甘于奉献、热爱土地的“泥土精神”,开展劳动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创建“三友园”“百草园”“春华园”“秋实园”“行知园”和“开心园”六个园地。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进园观察,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中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友园”“百草园”侧重于“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春华园”“秋实园”侧重于“写”和“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行知园”“开心园”侧重于“耕种”,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感恩他人的优秀品质为主。六个园地的主题都围绕“环境育人”做文章。
二是构建田园班级,打造内外一体。学校把“开心园”进行划分,让孩子们自己去进行种植、管理与收获等,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同时利用田园特有的资源,在班内栽种小花小草等植物,让学生自主管理,既美化了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心意识。
三是创建两廊,搭建相互学习平台。根据需要,学校创建了手工制作画廊与田园诗歌长廊。手工制作画廊以学生制作的叶贴画、五谷艺术画展示为主;田园诗廊以学生创作的田园诗歌、田园作文优秀作品展示为主。二廊的创建,为孩子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孩子们对田园文化的追求欲。
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学科生活课程、艺术创意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农历节气探究课程对“劳动教育”活动用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教学。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骨干教师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随着田园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创设编写了以《田园诗歌》为主的学科生活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农历节气课程;以《叶贴画》《五谷艺术》《葫芦彩绘》《田园摄影》为主的艺术创意课程;以《校园种植》《草编》《柳编》为主的劳动技能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们的参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让兴趣变成了行动,也让理论生出了双脚。多彩的课程,实现了资源的丰富,让孩子们通过感受的多元实现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是种植希望篇。我们依着时令,利用学生在校的闲暇及劳动课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蔬菜与农作物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他们在尝试了劳动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二是管理探究篇。学校将种植的蔬菜、农作物等分配到各班自己管理,学校定时对管理状况进行评比打分。一下课,很多学生就到自己班级的“自留地”里去拔草、除虫、探究;三是收获幸福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汗水收获果实。收获的日子,也是学生最开心日子。到收获的季节,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四是快乐加工篇。收获了果实,教师和学生共同加工,或煮、或雕、或涂、或编、或粘,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校沿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思路开展田园劳动育人系列活动,把主题转换成任务,把任务规划成活动,把活动内化成感悟,把感悟沉淀为素质,把素质转化为素养。一是学校根据《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将艺术创意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农历节气探究课程有机整合,创新综合实践大课堂,开展三月阳春播种节、四月田园探究节、五月感恩劳动节、六月田园采摘节、九月金秋丰收节、十月田园创意节和腊月冬藏手工节田园七大节日课堂。引导孩子掌握“会耕、会赏、会画、会说、会写、会创”田园六技能;通过田园管理,引领学生回归自然生活,进一步唤起孩子身上美好的“善根”,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延时看管劳动课堂。学校充分利用放学后延时服务看管时间,打造劳动实践探究课堂。组织学生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劳动实践,在用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延时服务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和延时服务的效益与水平。
将劳动和技术教育定为基本的劳动探究实践课程。让孩子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体验中增长学识,在快乐收获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光荣。
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通过帮妈妈洗衣服、择菜、做饭、叠被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基本的劳动技能;二是开展“我帮爸爸管理菜园子”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了解蔬菜种植的不易、体验收获的快乐,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注重节约,让学生懂得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进而升华到 “爱农村、爱劳动、爱农民”;三是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大多来自农村,懂农业、会农业,且家庭正从事农业的优势,开展劳动拓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了解农业知识,包括作物食用方法及食品加工流程、农作物的药用价值及其他用途、农具的利用等,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农业知识研究。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庭闲暇生活成果汇报活动。由学生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劳动技能“大比拼”、农业知识擂台赛……在活动中,劳动带给学生欢乐、成功和喜悦,家庭带给学生友善、和谐,农村带给学生自由、实践和创造。通过劳动,深入激发起学生对农村的热爱,热爱农村的一草一木,热爱在农村辛勤劳作的父母和亲人,更加珍惜大自然馈送给我们的劳动果实。
入社区、接地气,学校因时施宜,开展中高年级爱心志愿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一是开展“清洁家园、环境保护”活动,志愿者通过走进社区捡拾垃圾、清理卫生及杂草、清洁社区健身器材等净化和绿化了社区环境;二是开展“我是小小宣讲员”活动,通过对社区居民宣讲垃圾的分类、文明交通、焚烧垃圾(麦秆)的危害等宣传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生活素养,还促进了社区人员良好道德情操的养成;三是开展“我为孤老唱首歌”活动,学校组织孩子们不定期的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为他们唱歌、跳舞、打扫卫生等有益于老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小志愿者们的爱心行动,既锻炼了小朋友的社会实践能力,也给我们社区的居民带来了温暖。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更是一本无形的书,孩子们在播下希望的种子,悉心照料种子生长的同时,也助长了孩子的成长。它可以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观察、思考和积累,感受自然美好,享受成长快乐;在家庭中,孩子们了解了父母劳动的艰辛,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并能够积极主动的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田园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将越来越认识到“处处能实践、劳动即教育”的可贵,不仅仅是学校整体课程的理念,它也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认同。于是我们将从一个学科、一个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努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
羊口初中坐落在渤海莱州湾南畔、小清河入海口,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2007年建校以来,承载“精致、自信、创新、实干”的羊口精神,借助寿北开发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强劲势头,羊口初中步入高质量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学校占地140亩,建筑面积38988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24人,教职工87人。
“团结和谐、自强不息、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红柳精神,是羊口初中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发活力、鼓舞力量、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从省级规范化学校到“红柳先锋”党建品牌,从抓课改到打造“顺适教育”特色,羊口初中教育不断向更高的办学品质迈进。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顺适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结合学校地理环境的优势,以校为本,开发了校外实践劳动和校内实践劳动的两个系列。七、八年级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每学期两次校外劳动,每月一次校内集中劳动。另外还有日常教室、宿舍、卫生区的卫生扫除,学生发展中心组织学生会成员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九年级校内劳动每月一次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学期共计10课时,各年级采用10分制。
劳动评价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参与过程,采用多元灵活评价,突出评价激励功能。评价方式分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两部分,分别按30%和70%的比例积分,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
学生发展中心向家长发出倡议,进行家校沟通,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有的家长主动联系学校提供劳动实践的基地,2019级学生王磊家长说:“学校让孩子们干干活很好,让他们体验体验,我举双手赞成……”。我校校外劳动有棉田采摘,大棚除草,菜园管理,盐场行等。
1.文明礼仪先行。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文明礼仪教育是关键,展现学子风采,出发前各班班主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2.实践探索究源。盐业发展历史悠久,充分利用乘车的时间给孩子们做一个介绍,让他们通过校本教材自己学习了解,然后听盐场技术工人的介绍亲自感受盐的来源。
3.安全防护牢记。踏入自然,深入盐田,各类工具的使用、水以及交通的诸多方面,让孩子们时刻绷紧安全弦,安全防护记心间。
4.校企联手助力。强大国企,文化熏染,孩子们在菜央子盐场展览大厅详细观看各级各类的盐,听解说员的详细介绍,纷纷表示,真是没想到小小盐粒承载着那么多的知识。
5.交流分享提升。以劳动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感,组长记录,班级内进行分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大家既学习了知识,又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更加懂得了感恩。
1.学生的自主和美之路。学校劳动教育还有公益活动“小手牵大手,”组织孩子们进敬老院给老人们唱歌、跳舞、读报等,受到老人们的赞誉。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事天下”,依托学校资源,针对教室、宿舍以及园地的“我的地盘,我清洁”和“小小园丁在行动”,都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强化了劳动观念。真正让孩子们接触生活,培养兴趣,启发创造,激发潜能,生成智慧,培养能力,形成思想,锻造人格,走向自主和美之路,践行了“像红柳一样成长”的办学理念。
2.教师的专业个性之路。通过和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技能,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以“红柳先锋”卓越教师为发展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领校本培训,青蓝帮扶,共同成长的结对活动,以及厚学读书,行动学习的岗位提升,课题带动,研究的专业引领等活动,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专家型,导师型教师,潍坊市级及以上名师12人。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走出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084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