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入箱 离梦想还有些距离
2020
05-13

垃圾分类入箱 离梦想还有些距离

  四色分类垃圾桶已经“进军”温州,在大街小巷安家落户,使城市垃圾按照“厨余、可回收、有害、其他垃圾”有的放矢。然而,这些有益环境的“小帮手”,真的起到了垃圾分类的作用吗?

  记者昨天走访市区部分街道、住宅区后发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大多人将垃圾随意丢进垃圾箱。即使有个别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但最后又被环卫工人们一股脑儿地“打包”进保洁车内,在送往垃圾中转站后,又再次被混合……整个垃圾处理环节中,“分类”成了一次次的“分乱”。

  桥儿头新村是老的封闭式住宅,每个组团内都设有若干个垃圾坞,里面摆放着“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绿色垃圾箱。在紫薇和绿茶组团,记者看到这些垃圾箱内的垃圾并不多,且看不出已经分类。居民林大妈通常在晚饭后下楼倒垃圾,平时对分类垃圾箱并不太注意,她说:“生活垃圾根本不会分那么细,一起打包塞进塑料袋里就好了,看见哪个垃圾箱空点就扔哪个,大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另一位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家里的垃圾并未进行分类,但若自己在街上要扔垃圾,还是会按照“可回收”的标准来选择垃圾箱,“虽然现在我们的垃圾分类到最终还是要合在一起,但是垃圾分类是趋势,养好习惯自己安心。”

  随后,记者又在大南路往返,途经十余个分类回收垃圾桶,看到的多是市民径直走向距离最近的垃圾桶扔垃圾。当记者问出:“你平时扔垃圾会按照分类标准吗?”收到的回答多种多样,“没怎么看,直接扔”、“知道瓶子是可回收,其他都扔不可回收”、“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的,扔的时候不会注意”……

  记者走访府前街、蝉街、五马街一带发现,这里的道路两旁都设有垃圾分类桶,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几乎每隔20米至50米,就能见到一个。然而“频频现身”的垃圾箱却没能真正发挥“分类”作用,不少易拉罐、塑料瓶被丢进了“不可回收”的箱子里,烟头、果皮、吃剩的食物等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垃圾却堆满了“可回收”垃圾箱。今年60岁的汪闲金负责府前街一带住宅区与路面的垃圾清扫、回收工作,做保洁员已有20多年,谈起垃圾分类,他摇了摇头:“你看我们的保洁车,也没有设分类功能,都是一股脑儿地倒进去,实现不了分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大南路这片中心商业区,保洁员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负责大南路十几个垃圾桶的日常倾倒工作,一天内要来回两次到乘凉桥垃圾中转站将车里的垃圾清空。当记者问到,在收集垃圾时,是否会按照分类来回收时,苏先生说:“我们只有一个车斗,里面分类不了。就算我们把垃圾分类运输,送到垃圾中转站时,也同样会被混在一起倒,根本没用。”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