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以更强紧迫感推进城乡垃圾分类
2020
04-19

以更强紧迫感推进城乡垃圾分类

  去年7月起,全国第一部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广州先行先试,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如今在广州不少小区,垃圾投放定时定点,居民主动参与;在荔湾汾水花园,上门宣传、培训教材、楼道视频、相关海报等“无处不在”,垃圾分类切实走进日常;在增城碧潭村,村委班子分工负责,带动全村做好垃圾分类、转运工作……由点及面,从城市到乡村,广州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成效初显。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有关垃圾分类的公益海报越来越多;在不少家庭的冰箱上,贴着一张详细的垃圾分类表格;在小区群里,街坊们探讨“鸡蛋壳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奶茶喝完怎么扔”;在幼儿园的午餐时间,很多孩子会告诉你“这个是可回收垃圾”“那个要扔到湿垃圾袋里”……有热情也有“能力”,有态度更有行动,垃圾分类在广州“存在感”越来越高,正走进更多人心里。

  垃圾分类,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当前,广州强调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走在全国前列。为什么?

  这背后是责任感、使命感。垃圾分类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广州正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垃圾治理正是老城市的突出问题;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广州遇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广州的尝试和探索,具有借鉴意义。在垃圾分类上加快探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是广州的使命,是广州承载的期许。

  这背后是紧迫感。近年来,广州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步履不停,但也必须看到,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现有进度距离要求还有差距。尤其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加力,广州非加快推进不可,只有推进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才能适应新要求,才能回应群众新期待。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任务的重要内容,做到认识再提高、力度再加大、责任再落实,着力打造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的广州样本。

  打造样本,要求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是系统工程,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短板都影响最终成果。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广州垃圾分类工作有优势、亮点,也有问题、短板。“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当前,最重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从能做的事做起,从能改的事改起,在已经开展600多个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体系。比如在前端,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因地制宜,确保挨家挨户全面推开;在中端,加大智能化设备推广力度,在分类运输、二次分类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在终端,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垃圾综合利用企业,推进相关产业培育和发展,等等。

  打造样本,必须全方位推进。上下同欲者胜。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需要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对此,既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环节、各流程的工作责任;也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挖潜力,让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入人心、成风化俗,让更多人动起来、干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强大合力。

  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大有可为。广州将以最扎实的行动举措、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在全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取得新成效!(广 言)

  疫情期间,高科技成为疫情防控的一支特殊而又关键的力量,这其中我们尤其要发挥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势,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要将广东、浙江等地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力举措和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各地结合实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能力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受到考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法律的实施会面临很多复杂情况,需要充分发挥执法者的才智。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应对措施不仅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还要符合突发事件的性质和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考虑到消费需求在我国总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提升,以及服务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升,加上每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对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增长的高敏感性,此次疫情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会显著大于根据历史经验所做的分析。

  疫情是否为在线日,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纷纷响应,但也有一些人将此看做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在疫情的“拐点”还未来临之前,在线教育是否已迎来“拐点”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

  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当前南南合作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如何把握住有利机遇,同时应对好相关挑战,应是坎帕拉首脑会议在讨论南南合作时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绝对贫困的主战场在农村,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在“三农”。纵观世界,资源禀赋的多少并不能主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应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深刻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新的征程已经起步,我们要振奋精神,闻鸡起舞,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腔热情、那么一种精神,向着美好的朝阳出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走过70年的历程,新中国教育成就斐然。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观察中国教育的发展,从国家重大政策的演变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铸好磐石之基。

  充分利用5G的技术领先优势,让5G成为媒体传播的“硬抓手”,更好地诠释优秀文化、传播精神价值,切实提高媒体传播效果。

  如果我们可以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就能够快速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收入和福利上的差距。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特征。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风再起的背景下,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的角色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所在和信心与动力源。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旗帜鲜明地倡导“共同发展”价值,为反思历史、检视当下、走向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要对中印关系把舵定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规划中印关系百年大计,为中印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携手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赋予中印关系新的内涵。

  70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0年来,几代中国人准确把握世界大势,不断调整内外政策,推动我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谱写了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篇章。

  在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适应深刻变革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调整,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