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新闻调查|垃圾要分类那分类垃圾桶准备好了吗
2020
03-19

新闻调查|垃圾要分类那分类垃圾桶准备好了吗

  为做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北京市领导近日以人大代表身份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份市统计局在西城区所做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也在最近发布,数据显示,垃圾桶分布影响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随着垃圾桶的设置科学性依次递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垃圾分类实施中,垃圾桶必不可少。记者前往多个小区调查,探寻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和使用效果,探讨该如何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让垃圾分类真真切切地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一区,每栋楼前的空地上都摆放着三个垃圾桶。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小区中的每个垃圾桶旁都有一块宣传板,上面标有“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物”的分类明细。但与宣传板上的分类不同,摆放的垃圾桶却只有一个厨余垃圾桶和两个其它垃圾桶,并没有可回收物桶。小区中,绝大多数的垃圾桶都是这样摆放。打开桶盖,不同垃圾混杂的情况仍旧出现,厨余垃圾与生活垃圾经常混杂在一起,每天需由专人进行二次分拣。

  据了解,2017年初,相关部门推广垃圾分类“大小桶”模式,实行干湿分离,多数小区只设置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两类垃圾桶。

  随着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小区也发生了变化。丰台区顶秀金石家园小区,4号楼下的垃圾投放点,分两排放置了5个垃圾桶,3个蓝色可回收物桶、1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1个灰色其它垃圾桶,但桶里面装的垃圾仍然是混合丢进去的,泡沫纸箱也被堆在厨余垃圾桶内。

  在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远洋沁山水小区南区,有一个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站,这里设置了四种颜色的垃圾桶:3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灰色的其它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物桶和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各一个。

  石景山区远洋沁山水小区设置了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图为小区南门细分的“可回收物”桶和“有害垃圾”桶。

  “听讲座说垃圾分类有四种分法,对应四种颜色的桶,可是我们小区里只能找到绿的和灰的两种桶,怎么办?真有点懵!”东四环附近的芳菁苑小区,道路旁摆放着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垃圾桶。一名居民表示,垃圾分类投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不同社区的方法不同,不易让居民养成习惯,也会让居民对多变的分类方法失去兴趣和信心,出现不愿分类的情况。

  西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的结果也恰恰验证了这个尴尬现实,数据显示:四桶齐全的小区,居民经常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为54.8%;两至三种垃圾桶的小区中,居民经常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为30.4%。垃圾桶分布影响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随着垃圾桶的设置科学性依次递减。

  天通苑附近的回南家园小区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但并未设置有害垃圾桶。居民王先生曾在垃圾分拣员的面前将几块电池扔进写着“其它垃圾”的桶中,分拣员并未制止。“像这样的有害垃圾,我们目前并没有合适的地方去投放。”

  丰台区的顶秀欣园东苑小区垃圾分类效果同样令人担忧。这个小区一共有8栋楼,1200多户居民,小区设置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两类垃圾桶,但居民的生活垃圾还是被胡乱地扔在里面。一名居民表示,过期药、有毒害的日光灯管等都没有合适的地方去扔。

  记者调查发现,缺少有害垃圾桶的情况在各个小区普遍存在,不少居民也都呼吁在小区中增设有害垃圾桶。

  丰台区顶秀金石小区分两排设置的垃圾桶,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在靠里一排的中间位置,居民厨余垃圾很难丢到。

  除了种类不足,垃圾桶的摆放也存在一些问题。顶秀金石家园小区,整个社区设置了三种颜色垃圾桶共一百多个,但垃圾分类效果却不尽理想。3号楼、4号楼和7号楼单元楼下的垃圾桶都被分置成两排,而厨余垃圾的绿桶总在靠里一排最中间,居民提着分好类的厨余垃圾根本就够不着绿桶,最后只能丢在其它两个桶里面。“我们想将厨余垃圾分下类,但是根本够不到绿桶的位置。”

  居民孟女士居住在4号楼,对于小区垃圾分类困境她也有自己的理解。“别看小区有这么多垃圾桶,但都是胡乱搭配放置的,根本就没考虑过居民垃圾投放的垃圾量。”她举例说,在3号楼下,通常放置有两排6个垃圾桶,但放置垃圾桶的种类时常不同,出现各种混搭。

  西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结果也显示,九成小区未配置多种分类垃圾桶,八成居民无法处理有害垃圾。其中,61.0%的居民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分类垃圾桶数量、布局设置不合理”。

  “这些机器到底能不能用?”晚上六点,家住通州如意园的居民苏苏提着一袋厨余垃圾来到楼下,准备投放到小区新安装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里。但当她刷卡打开投递口后,却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放置内桶。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垃圾扔到旁边的传统垃圾桶中。

  苏苏想要使用的这种回收机,是近一个月陆续出现在如意园小区当中的。机器的回收柜一般是绿蓝灰三个一组,分别对应“厨余垃圾”、“可回收物”以及“其它垃圾”,与之前传统垃圾桶的分类相同。“8月初就说过两三天能用,现在里边还是经常没有桶。”

  记者在小区中找到了另外十处回收机点位,只有靠近小区南门的三台机器中放置了回收内桶,其他机器的内部仍然空空如也。放置了内桶的回收机,也仅有其中两台可回收物“蓝柜”被扔进了一些纸壳,厨余部分和其它垃圾部分都没有投递的痕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没桶的机器正在进行调试。

  在如意园小区,像苏苏一样尝试使用智能回收机的居民少之又少,大家仍然习惯将垃圾扔到回收机旁边的传统垃圾桶中。记者在一处装有内桶的回收机旁等待了20分钟,期间没有任何一名居民使用了回收机,而旁边的垃圾桶虽然已经满到几乎盖不上盖子,但仍有居民将垃圾使劲往里塞。

  北五环外的回南家园小区门前立着一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回收机主要回收金属、玻璃、纸类、塑料四种废弃物品。距离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20米处,摆放着十多个垃圾桶,主要回收的是其它垃圾与厨余垃圾,很多居民仍选择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中。每到周末,垃圾分类公司便有工作人员在回南家园小区广场内,现场回收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垃圾。“现场称重,现场积分,用不着拎着大纸壳箱子去门口扔到机器里。”

  热衷接受新事物的苏苏对于回收机厂家声称的“自动称重”、“返积分换奖”的功能不太满意。她点进自己的垃圾投递小程序发现,后台完全无法正确反应她曾经的投递信息。“我一共只投递过三次,但后台显示我投递了六七笔,有一笔甚至显示我投了将近八公斤的塑料垃圾,但我根本没有投过。”而目前系统返还给她的12积分,她也不知道能用来干什么,系统中找不到任何兑换奖品的界面。

  在东五环附近的白领家园小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小区入口处,回收种类包括金属、易拉罐等可回收物,也包括电子产品、过期药物等有害垃圾。一名老年居民表示,小区中曾有宣传介绍活动,但是自己仍然不会使用,过期药物只能堆在药箱中。

  在回南家园小区,77岁的李大爷将厨余垃圾扔进了小区外的厨余垃圾桶中。小区从一个多月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并设立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与传统垃圾桶相结合的方式。

  李大爷虽然已经注册,但是从未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中扔过垃圾。在他看来,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只能扔到传统垃圾桶中。

  住在如意园的王大爷也有类似的感受,自己身高只有一米六,驼背又比较严重,新机器的开口大约有一米四高,比原先的传统垃圾桶要高出二十公分,扔起来会相当费劲。“先不说能不能用,我感觉这种机器对老年人就不太友好。”

  一名垃圾分类回收机研发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从积分数据情况来看,老年人是垃圾分类的主力人群。年轻人群体因工作忙,对赚取积分并不积极,参与度相对较低。公司也在研发回收机,提高分类的便利度,进而消除老年人使用障碍。激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培养广大居民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清晨,拎着三袋垃圾,王欢走出了家门。一袋装着果皮与剩菜,一袋装着瓶瓶罐罐,还有一袋塞着不可回收物。可楼下只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她只好将装着可回收物的垃圾袋放在桶边。

  智能桶取代传统桶、撤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不时有新的尝试出现,也带来了如何完善垃圾分类的新讨论。

  东五环附近的白领家园小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上详细地列出了32种细分方法,回收机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分类塑料袋。回收机的一旁,摆放着三个传统垃圾桶,一些居民仍习惯将垃圾投放至传统垃圾桶中。

  在通州区如意园小区,传统桶与智能桶该如何配置引发了居民的讨论。负责该小区回收机运营的工作人员表示,安装机器是为了代替传统垃圾桶的功能,未来小区里的传统垃圾桶都会被撤掉。

  对此,居民何大爷属于支持派,在他看来,新型回收机的外观看着比较干净,有利于小区环境的提升。

  相比何大爷的乐观态度,更多居民对于这种“刚性”的替代方式抱有疑虑。回收机内桶的容量并不比传统垃圾桶大,小区部分位置,还出现了垃圾回收机比传统垃圾桶少一半的情况。在传统垃圾桶都已经满溢的现状下,之后想靠容量更小的回收机来盛装垃圾,无疑有一定难度。

  而在管理方面,厂家称未来将会采用探头进行摄像,来监督居民投递垃圾的行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把砖头等重物伪装成可回收垃圾投递到回收机中,进而在称重后换取积分。对于这种监督方式,居民也认为有些过于“冷冰冰”:“还是多配些人帮着管理更靠谱。”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回收机较难持续。”一名从事固体废弃物研究的业内人士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支出成本进行过测算,场地租赁费占35%,回收机费用占5%,人员工资占41%,支付给客户的成本为19%。其中人力、场地、支付给用户的成本占比最大。一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则透露,目前招聘的回收分拣员需自带电动车或厢式货车,月工资在8000元至11000元间:“在设立几个月之后,居民热情降低,投放量减少,运营的困难会更加明显。当清运跟不上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就成了摆设。”

  “智能垃圾桶只能起到一种宣传教育作用,替代不了传统垃圾分类桶设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表示,成本高、容积有限、效果不佳则是限制其作用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传统垃圾桶在数量、容积上都可以根据垃圾产生量柔性变化。

  自己所在小区中只摆放着“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的两类垃圾桶,但是在学校中,老师讲到的垃圾分类方式却是四种,这让初中生小杨有些困惑。开始试着做垃圾分类的他,拎着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却找不到“可回收物”垃圾桶。现实与宣教中的差异,让小杨十分不解。

  同样的困惑,让家住甘露园南里一区的王欢也颇为无奈。在一次会议中,专业人士同样介绍了四种分法,可王欢所住的小区中,却找不到写着“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垃圾桶。每次王欢都将可回收利用的饮料瓶、硬纸板等单独装好,放在垃圾桶旁:“这样分拣员可以一下子看到,让这些物品可以被资源化利用。”

  牵头完成《西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分析》的西城区统计局专项调查科负责人耿少研认为,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分类垃圾桶数量和布局。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设置专人在垃圾投放时段内对投倒垃圾的居民进行分类指导,多角度保证垃圾分类成效。实施全民垃圾分类教育,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益处,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垃圾分类并不是设置各种智能桶、花样翻新的桶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让公众知晓并付诸行动。”环保人士黄小山建议,逐渐减少垃圾桶数量,进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收运。“可以每天只清运一种垃圾,定时清运的方式有利于让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现在还没有条件实现无桶化,从北京目前情况来说,在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垃圾桶的数量。

  对此,蒋建国认为,针对社区居民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全面推开垃圾分类之后,应该在全市或各区层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为指引,或是出台分类收集的方案。垃圾桶的密度和投放点的设置有服务的范围和服务半径,桶的数量与其服务半径内的居民数量肯定是成正比例的关系:“从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角度来说,定时定点并不是说就取消垃圾桶,有的时候它可能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统一投放,因为桶可以做成移动的。”

  “收垃圾啦!”周三晚上6点,一辆垃圾车缓缓停在了东四四条30号院门前。听见保洁师傅的一声吆喝,居民刘荣华赶忙拎着袋子出来倒垃圾。东四各条胡同实施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收运已近一个月,刘荣华也养成了早晚定时投递垃圾的习惯。

  东四地区早在一年之前就进行过垃圾不落地的尝试,撤掉了胡同内所有的垃圾桶。那时还没有涉及垃圾分类,但仅从收运来看,效果也并不尽人意。刘荣华表示,居民当时要听吹哨再把垃圾扔出来。但吹哨的声音很小,很多人都听不见。再加上收垃圾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居民老得惦记这件事,久而久之,大家直接把垃圾扔到胡同里,这也导致胡同的环境比较脏乱,随后不得不再把垃圾桶“请”了回来。

  2019年8月,新一轮的垃圾不落地收运在这里启动,胡同里的垃圾桶再次被撤掉.这次收运还对居民自主垃圾分类做出了要求,胡同里贴着一张详细的时间表,早晚6点到8点是其他垃圾车巡回上门的时间。而厨余垃圾的收运更加细致,分为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从东四头条到九条,再加上六七条旁边的支胡同,一共分出了34个收运点,每个收运点有15分钟的上门时间,居民可以在时间段内就近投递。

  像刘荣华这样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和定时投递的居民还有不少。晚7点不到,东四三条11号院外,已经有三位居民提着分好的厨余垃圾在等候。7点钟,垃圾车准时来到了这个收运点,居民们纷纷把垃圾“裸投”到了车上的厨余垃圾桶中。15分钟内,又有三名居民来到了收运点投放厨余垃圾。胡同内贴的最新通告表示,垃圾收运形式在近几天还会有一次更新:“到时候大家把垃圾扔到自家门口就行了,有人会定时上门收,不用每天赶着时间来扔垃圾了。”

  “只要能保持准时收运,我觉得这次是能坚持下去的。”家住东四三条17号的张伟是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之一,他曾经历过2018年那次不太成功的垃圾不落地尝试,对于今年的“再次挑战”也更加期待。

  相比一年前的尝试,刘荣华表示,这次街道和社区做的动员工作更多了,多次组织居民开会学习并请专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带居民参观了垃圾焚烧厂。地上没了桶,“分类桶”早已装进了居民心里。除此之外,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消息对于刘荣华也是一种鞭策,“咱北京市民不能在这件事上落后吧。”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