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医疗废物处置需要补短板-新华网
2020
02-18

医疗废物处置需要补短板-新华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各地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也在经历一次大考。及时、安全、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就是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二道防线。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信息,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尤其是涉疫情医疗废物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但是,这期间暴露出的问题也需要各地高度重视,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也成为我国医疗废物进入规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岭。此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出台,各地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速,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处置能力不足、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此次疫情让多地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面临极限考验。以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武汉、黄冈、孝感为例,疫情发生前,这三地的医废处置中心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状态。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年产医疗废物1.7万吨,由年处置产能1.8万吨的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处置;2018年黄冈全市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全年产生医疗废物3040吨,全部交由黄冈隆中环保有限公司进行集中收集处置,其年处置产能为3600吨;2018年孝感市医疗废物年产生总量为1439.29吨,其中医疗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量为1432.58吨,贮存量为3.44吨,孝感中环环境医废处置产能为1825吨/年,已经接近满产状态。今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医疗废物产生量激增,本就捉襟见肘的处置能力难以有效应对。在各方共同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努力下,湖北省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较疫情前翻了一番。

  管好医疗废物,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次大检。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各地需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使我国医疗废物处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首先,科学规划、加大力度完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处置能力,尤其是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不断增加,医疗废物产生量也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甚至还没有集中处置设施,加快提升处置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已经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范畴,目的就是要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此次疫情防控再次凸显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要保证应急时临危不乱,就要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提升处置能力。要根据现有医废产生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评估预测所需处置设施规模。要做好应急预案,比如把移动式设备作为应对举措,可以保证医疗废物就近处置。除此之外,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炉等也可以进入“预备队”。

  其次,加强精细化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全过程监管,堵住管理漏洞。要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实现安全妥善处置。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处置成本高、监管难度大,是医废处置管理的薄弱环节,更要加强监管。各地应建立责任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破解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在收集、转运、处置方面的难题,实现收集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垃圾分类管理,实现源头减量,避免医疗垃圾与普通垃圾混装,浪费稀缺的处置资源。同时,要加强监管,将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和依法处置,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和绩效考核中,避免医疗废物流入黑市。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倒卖、倾倒和处置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斩断黑色利益链。

  第三,统筹谋划,建立完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让临近地区的富余处置能力发挥作用,以解燃眉之急。我国以地级市为单位建设集中处置设施,有利于明确设施责任主体,但也给一些地区带来了麻烦。比如,一些地级市面积较大,偏远县镇的医疗废物运到本市集中处置距离很远,但与相邻城市的处置设施距离很近。长途运输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加大了环境风险。因此,建立跨区域的协调处置机制,不仅可以满足应急需求,也能解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难以覆盖边远地区的问题。

  安全妥善处置医疗废物,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更要守住这道防线。各地要在此次疫情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补齐短板,使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刘秀凤)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