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过去了,“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24时辰,定时扔垃圾甚至催生了新一波的邻里社交。那么,抛开段子与垃圾分类常识,你对与垃圾相关的实质问题有多少了解?今天这篇就来帮大家更全面地认(复)!识(习)!垃!圾!
去年世界地球日我们推送的 你随手丢掉的烟头、口香糖、小麦粕,被脑洞很大的设计师们用来做了这些 文章里就有提到“垃圾围城”这件事。
每一天,我们出入高级的写字楼,走在干净的马路上,但其实你完全想不到我们已经被垃圾包围了!
据统计,每天每人大约会产生1公斤生活垃圾,一个家庭一年大概产生1吨垃圾。那么这些垃圾消失了吗?显然不是。
住建部的数据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2010年导演王久良拍摄的《垃圾围城》就记录了光鲜的北京城是被垃圾组成的“七环”所包围的。在中国垃圾产生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居民每天产生超过2万吨垃圾,每两周就能堆积成一座420米高的金茂大厦。
2017年我们推送过一篇 那些你随手丢掉的塑料,终将被你自己吃下 告诉了大家海洋塑料惊人的现实。
不管是在夏威夷和加州之间的北太平洋上漂浮的和法国地域差不多大的“垃圾岛”,还是在新西兰北岛东部的南太平洋上一个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的“垃圾带”……塑料,正在摧毁海洋生态,而人类是绝对的罪魁祸首。
有一份研究估计,到了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甚至会比鱼还多。海洋中的海鸟和鱼类常因误食塑胶而被噎死,或因胃里塞满塑料而饿死。
△一只死去的信天翁,肚子里有很多塑料垃圾(2009年9月摄于太平洋中途岛环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太平洋垃圾带的发现者Charles Moore认为,仅仅是清除太平洋垃圾带的垃圾,就需要花费7.9万年的时间!
去年年底我们推送的这篇 人类粪便首次发现塑料微粒后,我再也不敢用塑料吸管了 中就提到了一份奥地利环境局和维也纳医科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人类粪便样本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这些侵入人体的塑料从何而来?答案是:食物、饮用水、护理及生活用品。塑料微粒以各种各样的途径进入我们的身体,无法被消化也无法被降解,只会慢慢累积……
每年,人类都消耗了1.4颗地球的生态承载资源,但是据说有99%的物质产品会在半年后就被丢弃。
当大量垃圾产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资源被错置。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开采和生产系统,配送、消费和丢弃的模式都出现了巨大的bug。
事实上,我们每天丢掉垃圾,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可回收物。仅1吨废纸,就能制造出约850公斤的再生纸,相当于节省了300斤木材、100吨的水。
还有1吨废塑料,也可以回炼600公斤的柴油。1吨易拉罐熔结成铝块后,可以少采20吨铝矿。利用碎玻璃再生产玻璃,可以节能10~3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采矿废弃的矿渣80%……
而要想让垃圾产生价值,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能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除了可回收物外,其他的垃圾多以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
可是如果干垃圾里混进了剩饭剩菜、瓜皮果壳,焚烧炉温难以稳定控制,会引起排放烟气中的污染物增多,清新空气愈发难以企及了,且垃圾越“干”,发电量越高;如果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物遭到了厨余、有毒物的污染,就会变得难以回收;如果不经分类的湿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渗沥液,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食物链,将再次回到我们的体内……
我们现在之所以如此急迫地展开“垃圾回收”,就是为了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件事,是解决“垃圾”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今,有不少的环保设计师、再生资源生厂商从生产系统的角度切入,让更多人认识到“回收”这件事的价值。
塑料马路、再生塑料家具、可生物降解的垃圾袋、垃圾首饰、艺术作品、甚至是再生的佛像……这么看来,垃圾其实也可以很美很温柔。
我们还采访了 环保工程师黄谦智,他居然用152万个塑料瓶建成一座9层高的博物馆!
当他用系统的视野来看待垃圾回收问题时,小到一块再生砖,大到一栋建筑,都会使“垃圾”成为一种新的性感。
就比如去年突然爆红的“最酷最潮的健身方式”——跑步捡垃圾!很多人加入了Plogging的队伍,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甚至在印尼还有一家新晋网红餐厅“沼气食堂”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开在了本地最大的垃圾场里!不收钞票不刷卡,饭钱只可用塑料垃圾来兑换!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新商机啦
尽管资源回收正在推动经济朝向更永续、更公正的方向前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回收只占33%的成果,比如塑料只能进行降级回收(downcycling),也就是每次再利用只能生产出次级的产品。
安妮·雷纳德在《垃圾与它们的产地》一书中说:“回收确实让我们有错觉,意味我们已经尽了本分,实际上却没有改变任何事情。”而且“回收”与“环保”之间模糊的意义关联,常常让人认为“反正是可回收的,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
因此面对垃圾的态度,不应是增加回收量,而应该是减少浪费和垃圾。如今有不少人参与到“无废弃”生活的实践中,从不过度消费到在生活中不产生垃圾,来打破“如何处理垃圾”的既定公式。
2017年我们就采访过一位“零垃圾生活”的实践者老汤(Elsa)——零垃圾生活的N种可能,分享了她的许多在地化的解决方案。
去年国际消费日,我们又介绍了一位倡导零浪费生活方式的环保人余元——2个0.5公升的玻璃罐,装着我和男友3个月的所有垃圾。
他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分拣处理上的智慧,更有举手投足之间这个我们安身立命的星球的关照与自省。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用自己小小的力量为改变世界做着努力。我们是否能够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做出更加友善的选择呢?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05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