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双童”早在十多年前就实施了垃圾分类。浙江卫视、义乌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记者都曾来
前些年,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童”)因为一本“治水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企业前来考察学习。近段时间,这家企业再次以一本“垃圾分类经”走入人民的视野,成为热门词汇——垃圾分类,企业网红的代表。
“双童”是一家全球“单打冠军”企业,每天有1.7亿根吸管销往世界各地。当我们走进 “双童”厂区,第一感觉便是舒适。这种舒适,也许来自锦鲤嬉戏的观赏鱼池,或是楼顶瓜果飘香的屋顶菜园,亦或是十分清爽的厂区道路。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详细解了“双童”的“垃圾分类经”。
每天中午11点,是“双童”员工午餐时间。员工餐厅布局并不显眼,但环境整洁、员工用餐井然有序。每位员工取过一个托盘,从窗口依次拿好五个碗,包含三菜一汤一饭。
“用晚餐后,食物残渣和汤汁倒到泔水桶,餐巾纸丢进专用垃圾桶,饮料罐放入旁边的塑料筐,碗统一放到蓝色筐,筷子放进一个白色的小塑料筐。最后,把托盘用自来水冲洗一遍,按要求放到水池边的指定处。”员工孙天磊说。
孙天磊是“双童”的新员工,刚刚入职一个月。她告诉记者,“五个碗”是双童员工的餐具标配。自从来了公司,她也慢慢养成了拿五个碗的习惯。在这里,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已成为每一名员工的日常习惯。
“双童”“五个碗”里的垃圾分类学,并不止于餐后垃圾分类,还包括前端的厨余垃圾分类,以及厂区绿化植物垃圾的分类,可以统称为生物质垃圾分类。
“双童”总经理助理毛斌介绍,食堂员工处理食材产生的厨余垃圾,厂区绿化区的残枝、落叶,以及40多棵观赏性柚子树自然掉落的数千斤柚子,经过科学处理可转化为非常有用的物质——肥料。
“双童”的园林岗位配有两到三人。他们负责将修剪绿化植物产生的树枝、树叶,用木条粉碎机粉碎。之后,碎末和部分厨余垃圾、柚子等一起,被投入堆肥发酵池。
目前,“双童”的堆肥发酵池每年可实现生物质发酵60立方米左右,产生60吨左右的生物有机肥。发酵好的有机肥,由专人运送到菜园和绿化园林区域,当作果蔬肥料。
“双童”一期厂区的楼顶有个菜园,种有西瓜、石榴、黄瓜等20多种果蔬。等果蔬生长成熟后,允许员工免费采摘、品尝,或是提供给食堂制作各种菜肴。由此产生的厨余垃圾,又可以进入下一个生物质垃圾分类处理循环。
“双童”后勤科科长马梦丽介绍,厂区公共区域共安置了四套垃圾筒,每个员工寝室和办公区域配置小型垃圾筒。这是厂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保洁员再集中把所有垃圾定时收集到厂区垃圾处理中心,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步分拣。五名保洁员轮流,每人负责分拣一周。最后,后勤人员将可回收垃圾称重,出售给废品收购站。对于不可回收垃圾,联系垃圾处理机构前来清理。
“目前,厂区的可回收垃圾占所有生活垃圾的三分之一左右。后勤科出售可回收垃圾的收入,可以填补不可回收垃圾的清理费用。有时候略有盈余,还可以给保洁员额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马梦丽说。
“双童”自2009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通过生物质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这“两个循环”,基本实现厂区废弃物“零排放”。
“这个过程中,我们先从硬件入手,再通过教育,然后形成氛围,一步一步做到位。”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告诉记者,只要到“双童”工作,无论现在是100号员工,还是发展到1000号员工,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习惯等方面改变过来,要做好垃圾分类这个课题就并不难。
在员工宿舍,垃圾分类再次升级,摆放五到七种垃圾箱,每个楼层分开,贴上标识。垃圾袋定制,塑料袋在垃圾箱上,有一个钢网,大家都能看到什么是纸、什么是塑料、什么是金属一目了然。楼仲平表示,希望未来几年,“双童”能够把厂区的垃圾压缩到10%,剩余的90%通过分解,达到回收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962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