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固废网讯: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省内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县级城市、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意味着,四川正在逐步迈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是一件事关民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事”,涉及行业多、链条长、人群广,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的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会从末端对上游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倒逼重整作用
●垃圾分类能够让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从“批评者”变为“监督者”
●立法传递出一个信号,垃圾分类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非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四川日报:从今年7月上海开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开始,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将垃圾分类提到了城市管理的首要位置。公众认为垃圾分类是为了保护环境,除此之外,您认为垃圾分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有哪些意义?
刘建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垃圾分类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治理工作,意义重大。第一,垃圾分类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它是一个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离不开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利益相关方的自我及相互管理、服务、教育、监督,有利于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第二,垃圾分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垃圾分类是对垃圾的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会从末端对上游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倒逼重整作用,引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垃圾分类有助于缓解“邻避效应”。过去垃圾分类和处理,主要是政府唱“独角戏”,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并没有充分参与。垃圾分类能够让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从“批评者”变为“监督者”,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与民众之间建立互信,从而化解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
四川日报:垃圾分类已形成社会共识,但人们还缺乏常识。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问卷调查显示,51.3%的受访居民知晓生活垃圾需要“四分类”,但对具体分类的总体辨识准确率仅为1.4%。
刘建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关键,不在于垃圾到底应该怎么分,而在于人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垃圾分类。通过长时间的科普和宣传,社会对垃圾分类不缺意识,也不缺知识。但垃圾分类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它意味着个人习惯和行为的改变,不是只靠一次两次的行动就可以实现,而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力行,才能将过去不分类的不良习惯扭转过来,所以难度很大。
我们在一些地方调研中发现,知识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群体,垃圾分类似乎还做得比较差。这些人表现为,有意识,有知识,但具体的实践和行动偏弱。看起来,这些人对于垃圾分类的物质奖励不敏感,可能是较高的时间成本让他们不愿意在垃圾分类上投入过多的时间。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捷,比如通过手机,动动手,就能够查询到相应的垃圾分类知识,所以,缺乏相关知识不应该成为有的人拒绝参加垃圾分类的理由和借口。
四川日报: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立法工作,是否能够改变对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
刘建国:改变观念,的确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垃圾分类是一项细致入微的社会治理工作,其成效高低和进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立法的目的,除了能够对垃圾分类的违规行为起到规范和威慑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向公众传递一个信号,垃圾分类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并非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有人担心,立法容易执法难,是因为如果法律中相关规定不合理、监督取证困难,或者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导致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法律就会变成“纸老虎”,丧失法律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我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以北京为例。近日刚刚通过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修订前做了大范围的调研,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都参与了调研,广泛征求了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以及有关单位的意见,将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的分类投放责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国际社会固体废物治理中“产生者负责”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公众改变垃圾分类是“额外付出”而非“法定责任”的观念。
●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环节”中,最难的是“投放”与“处理”
●头尾问题不解决,前后端会相互指责,前端公众以“前分后混”为由拒绝分类,后端则因分类不到位难以为继
●要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量力而行,不追求垃圾分类的一步到位,不断磨合改进,逐步提升要求
四川日报:垃圾处理主要经历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哪一环?
刘建国: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矛盾主要集中在垃圾分类的“一头一尾”,即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处理。收集和运输环节,其实没有太多矛盾。
国内大部分地级市处于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这些地方的垃圾处理难点,主要是后端制约前端。后端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充足,即使垃圾在前端已分好类,也采取了分类运输,也只能进入填埋场,“前分后混”自然难以避免。
在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中,有部分正在从起步向发展阶段过渡。这些城市已有一些基本的分类处理设施,但前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不够高,导致分类收集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过高,已有的分类处理设备无法正常运转。
头尾的问题不解决,前后端就会相互指责,前端的公众以后端没有处理能力,运输和处理中的“前分后混”为由,拒绝分类;后端则因分类的低准确度和参与度,无法产生足够效益驱动发展。
刘建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要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可以适度超前。过去的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成效不大,就是因为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存在短板,高标准的焚烧发电、规范化的回收利用与全链条的生物处理能力不足、结构欠优。此外,针对居民分类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采取大类粗分的方式,先动员公众参与分类,再根据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逐步细化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处于过渡阶段的城市,应当注重两端发力,相向而行。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已建成的处理设施的结构,提高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前端投放环节量力而行,不追求垃圾分类的一步到位,应不断磨合改进,逐步提升要求。否则会损害社会互信,容易陷入居民以企业“前分后混”为理由不参与分类,垃圾运输、处理的企业以居民“参与率低、准确性差”为理由不分类收运的死循环。
对居民来说,要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持续做好源头上的分类投放。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针对收集、运输、处理环节的处罚力度很大。因为相较于居民投放行为来说,企业更易于监管,执法成本也相对较低。我们千万不能以别人的错误为借口拒绝垃圾分类。
刘建国:分类的确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去推动。但是,标准却不一定要完全统一,目前住建部出台的标准,是一个推荐性的标准,并没有要求各地强制执行。世界上很多国家,垃圾分类并无整齐划一的分类标准。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但东京市各区之间,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习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要遵循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五个原则。“因地制宜”的意思,就是各地要结合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政府支持力度和垃圾处理能力等因素,规划设计适合推行的垃圾分类系统,一步一步去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如果一下子将标准定得过高,不仅无法实现,成本上也不划算。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在过去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符合城市定位与特点的方式方法,应该在扬弃的基础上,巩固成果、补齐短板、形成链条、构建体系,树立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垃圾分类的样板。
●垃圾分类需要的是合理市场化,就是必须在促进居民履行源头分类投放责任的前提下进行
●招标引来的企业在社区进行垃圾分拣和投放,准确率和成功率看似提高,却背离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原则和初衷
●建立垃圾分类的长久机制,要遵循“产生者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居民和政府分担分类成本,企业提供服务
●垃圾分类试点犹如“孤岛”,投放、收集、运输到回收,都需配备专门人力物力,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较高
四川日报:您一直强调垃圾分类链条上不同利益相关方责任的界定与履行,界定责任是否是垃圾分类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
刘建国:垃圾分类要长期持续,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就必须具有清晰的边界。这项工作一直以来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地方想仅仅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市场化确实是促进垃圾分类的有效机制,不仅有助于加快分类进度,降低分类成本,也便于监管考核。但垃圾分类需要的是合理市场化,就是必须在促进居民履行源头分类投放责任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责任范围应限于收集、运输、处理环节。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通过招投标引入企业,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分拣和投放。短期看的确能够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和成功率,但却背离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原则和初衷。
企业越俎代庖,让垃圾分类容易变成“政府出钱,居民旁观,企业分类,交差了事”,使居民在投放环节产生依赖,认为垃圾分类可以与自己无关,这无助于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也会让政府背上沉重包袱,不利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
建立垃圾分类的长久机制,应该要遵循“产生者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居民和政府分担分类成本,企业参与提供第三方服务。需要明确的是,第三方服务绝不能是企业代替居民做分类,而是企业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居民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让居民明白垃圾怎么分,分类后的垃圾去了哪里。政府不能急功近利,速度慢一点没关系,但不能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去,路径选择错误,走得越快,离我们的目标就越远。
刘建国:出现误区,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地区将垃圾分类视为一种技术门槛很低的工作,只看到局部,没看到整体,只看到了“链条”上的一环,却忽视了整个产业链。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垃圾分类“链条”、“系统”、“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持续努力,将分类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垃圾分类“链条”环环相扣,进而持续长久地运行下去。
刘建国:成都提出22个区(市)县将各确定1个建制街道片区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其实就是试点,过去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做法。
垃圾分类试点,主要是由于后端的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制约了全面推行分类的进度。试点的好处在于,城市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建设和提升垃圾分类的各种能力,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直到全面推行。这是我之前提到的“两端发力,相向而行”的积极尝试,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街道就像个“孤岛”,投放、收集、运输和回收各环节,都需要专门配备人力物力。有限的垃圾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非试点区域内的居民往往会对分类工作不够重视,久而久之,“负向情绪”会让已经积累的成果不断衰减。因此,成都垃圾分类不宜长时间停留在试点阶段,一旦后端处理能力完善,时机成熟,就应当迅速向全市范围内推广。
对四川,尤其是成都,我希望能够形成垃圾分类的“成都特色”,做出自己的特色。现阶段的垃圾分类工作,大多聚焦于城市,较少关注农村。城乡统筹是目前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较弱的环节。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城乡统筹、融合和均衡发展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应在统筹城乡垃圾分类方面多下功夫。比如,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统筹管理制度,让城市的生活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能够利用乡村的空间和设施,得到妥善的利用;而农村产生的垃圾,如大量的包装垃圾、废旧衣服等,直接进入城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中心和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从而减少设施的重复建设,提升处理效率。
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网站和投放点,连接居民、社区、物流体系和回收再生系统,从而降低垃圾的整体回收成本,让可回收物得到规范专业回收,并进入再生循环体系产生销售收入。截至2019年5月,奥北环保在北京、成都、西安累计发展35499名个人会员、243个机构会员,其中14863名完成实名微信认证付费购买服务,并开始持续分类投放,包括一些集体用户。奥北环保创始人、董事长汪剑超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请教,作为致力于垃圾分类的企业,奥北环保如何在帮助社区和居民构建完备分类秩序,传递分类知识和思维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刘建国认为,对企业来说,垃圾分类领域有很多机会,关键是企业要找准定位。市场化的手段不能用在投放环节,让企业去代替居民做投放。投放是个人的工作,不是企业的。奥北环保作为一家创业公司,通过规范的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尤其是投放环节,十分重要,也很有意义。但企业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生存并最终实现盈利。像奥北这样,初期通过废品回收的形式实现企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只是一种过渡,因为垃圾本身不是资源,而是污染物。企业回收转运居民产生的垃圾,不应该向居民支付报酬。刘建国认为,支付报酬,就和过去走街串巷收旧货赚取差价的废品回收模式一样,甚至会变相鼓励人们制造更多垃圾,导致利益分配错位。
刘建国认为,从长远看,奥北环保应当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诸如饮料、矿泉水、快递、酒类等具备较好实施条件的行业企业合作,对企业所产生的垃圾和废旧物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处置。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真正实现盈利,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江西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2020年底19个市县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湖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规划出炉 到2030年每日可处理4.67万吨生活垃圾
湖南:2019-2030年拟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2个(附名单)
604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
光大国际总投资14.7亿预中标江苏省无锡市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提标扩容项目
2019年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政策推动或将进入收费时代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国标”昨起实施 为个性化开口子上海“湿垃圾”不更名
河北省48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月平均受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4个!
地方支付能力陡减?专家:环保企业单靠政府付费将有巨大风险 应实现“微循环”
垃圾分类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10月中国上海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能力为24350吨/日
2018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2801.75万吨 其中北京市为975.12万吨
近两年河北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汇总与分析 看河北如何抢占垃圾焚烧发电C位?
2019年54个10亿+水处理项目最强汇总!三峡集团、中交、中铁、中建分别拿单超百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9323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