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开始筹备垃圾分类开始,网络上就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段子,这些段子或是调侃,或是抱怨,那么实际生活中,上海人是如何看待垃圾分类的?
齐鲁网上海7月11日讯 7月1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强制措施四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一旦被发现混投,个人将面临最高200元的罚款。企业单位将面临最高5万元的罚款。从7月1号到今天,上海市城管部门已经开出了199张罚单。
从上海开始筹备垃圾分类开始,网络上就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段子,这些段子或是调侃,或是抱怨,那么实际生活中,上海人是如何看待垃圾分类的?
“以前垃圾咣咣,全倒在一起,以前没有这个概念的。”袁阿姨是上海市普陀区的一位居民,67岁的她在逐渐适应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家里空间小,袁阿姨就在厨房墙上挂了2个塑料袋,分别放干垃圾和可回收物,原有的垃圾桶放湿垃圾。而更多人选择的是多买几个垃圾桶,厨房放3个,卧室放一个,客厅放一个,有的阳台还要放一个,干垃圾找最近的垃圾桶,至于湿垃圾和可回收物,那就要多走几步到厨房了。所以最近上海的垃圾桶断货了。
“凡是猪好吃的,那就是湿垃圾,那些有害的,动物怎么能吃呢?”大骨头是干垃圾,小碎骨是湿垃圾,湿巾纸不管多湿都是干垃圾,瓜子壳不管多干也是湿垃圾,这样类似绕口令的垃圾分类标准,遭到网友调侃,也让上海市民难以适应。袁阿姨采用了“猪”的段子,以猪能吃不能吃做为分类标准,而有的人在做题,大人做微信小程序里的题,学生则是上课学,考试考。即便这样,现在的上海人大多还是手里拿着垃圾,心里想着这是啥,然后在一个个垃圾桶寻找同类项。这样的状态估计上海市民还要坚持,再坚持,直到变成生活中的习惯。
“20天之内没有倒垃圾,是什么原因?他们家的垃圾的到底倒哪儿了,是不是随便乱丢了。”上海人现在对于倒垃圾是严防死守,定时定点投放,投放点有志愿者指导、监督,按时投放有积分奖励,不按时投放,那只能明天赶早,敢随地乱扔,小区里有巡逻的志愿者,有监控,分分钟把垃圾还给你。长时间不扔垃圾的那就更引人注意了,志愿者会上门来问个清楚。
垃圾分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上海人在适应。下一步它或许就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又能适应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83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