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的上海实践:从“新时尚”到“新习惯”的法治导引
2019
11-29

垃圾分类的上海实践:从“新时尚”到“新习惯”的法治导引

  导读:习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今年7月,被称作“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四个多月来,这件地方性法规落实情况如何?垃圾分类怎样从“新时尚”成为“新习惯”?上海市全流程发力,展现了法治护佑下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新成效”。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工业时代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在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的同时,生活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世界性难题。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也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数据显示,北京每天产生2.6万吨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上海每两个星期的垃圾就能堆出一座世贸大厦……触目惊心的数据说明,破解垃圾难题,加强垃圾管理,已迫在眉睫。

  习总书记对垃圾管理和分类工作十分关注,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就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今年6月,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推进立法工作。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首次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写入草案。7月1日,被称作“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四个多月来,上海这部地方性法规落实情况如何?垃圾分类效果如何?不久前,《中国人大》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上海,关注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新成效”。

  做好生活垃圾全程管理是一场攻坚战,打好这场战役需要紧抓分类投放的“第一步”,把好垃圾出门的“第一关”。《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点应当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交付点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收集容器。

  10月31日清晨8点半,记者看到,在长宁区中山公寓的小区楼下,几位市民来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投放已经分好的垃圾。投放点位于志愿者宣传点对面,打扫得整洁干净,正面设有四类垃圾的感应开门,左面是宣传栏和休息桌椅,右面还有专门的洗手台,供居民“破袋”后洗手清洁。

  “投放点门后站着保洁员,门前守着志愿者。”小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居民区党支部组建了由党员、楼组长、群团骨干等参加的“中山绿网格”志愿者队伍,不厌其烦做宣传,主动上门教分类,带动整个小区用60天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因为要给垃圾分类,我们自然有了节约意识。”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从前做饭没有不剩的时候,现在湿垃圾要‘破袋’,我们就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产生湿垃圾。”据了解,目前该小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比例达到100%,源头分类精准率达到98%,垃圾减量35%,回收利用率45%,达到了源头减量、精准分类的效果。

  目前,像中山公寓这样的分类投放点,上海全市已有2.1万个,在完成源头分类投放点改造的同时,还更新了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上海市人大代表、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向记者介绍,目前上海的公交车上也撤掉了垃圾桶,但在公交枢纽和终点站加设了分类的道路废物箱。“硬性的法条是必须执行的,我们要用软性的服务把它补充好。”施政代表说,“公交公司还在公交车上专门放置了供市民擦手的湿纸巾,为大家的定时定点‘破袋’投放提供便利。”

  “条例颁布后,市民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把分类做好了,后面运输会不会混在一起,让我白分了?”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对记者说,“可见,如果运输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打击市民分类的积极性。”

  对此,《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专门规定,使用专用车辆、船舶分类运输生活垃圾……不得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不得将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混入生活垃圾。这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提供了“法律护航”。

  在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的徐浦基地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白色的集装箱堆叠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垃圾箱墙”。据了解,这些集装箱都是专箱专用、分类运输的,每个可以容纳生活垃圾15-17吨。每天有大约3000-3500吨的生活垃圾,在这些集装箱里经黄浦江被转运到末端老港处理。

  为了监测生活垃圾的运输全过程,徐浦基地还使用了可视性、数据化的生活垃圾可追溯系统,在后台可以看到运输垃圾的车辆数和收集垃圾的实时重量,也能直观地看到垃圾的实时图片。“如果在终端看到哪条线路、哪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我们还会反馈到前端,帮助他们改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目前来看,运到我们这里的垃圾是分得越来越好了。”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327辆、干垃圾车3084辆、有害垃圾车86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92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2万个、中转站169个、集散场9个,已经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我们走在路上也会注意观察运垃圾的车,要是发现了混装运输,就可以在网上举报。”当地市民向记者反映。据了解,上海市还建立了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举报平台,实现了产生源头与收运企业、收运与中转企业、中转与处置企业的互相监督。

  垃圾分好了,装好了,又该送到哪里呢?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往哪里去的问题,将垃圾变废为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分别对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的去向作出规定,要求“将可回收物交由可回收物利用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支持符合标准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干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应当通过发电、供热等方式进行利用”。

  位于奉贤区的田强环保公司,就是一家以废塑料回收、分类、分解、造粒为基础的加工型企业。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采用“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通过App废品回收管理软件,让居民在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回收来的塑料废品经过加工,重新被应用于汽车配件、家电行业、物流运输、康复器材、防水卷材等领域,实现了循环再生。

  在闵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中心,一车车湿垃圾运送进来,通过加工回收,成为肥料产品。“我们让餐厨垃圾从餐桌上来,还能再为百姓的餐桌服务。”据负责人介绍,餐厨废弃物到中心后,首先是经过预处理分拣系统,过滤游离水,筛分出干垃圾;然后让分离出的有机物进入高温好氧发酵系统,发酵大约12个小时;最终经筛分、除铁、粉碎、配料添加等深加工环节,变成土壤调理剂。这种调理剂可以改良土壤,最终提升农副产品的质量。

  垃圾处理除了刚性的法规,政府的担当,民众的践行,还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目前,上海市已有焚烧厂10座,200吨以上规模化湿垃圾处理厂6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到2.435万吨/日,保障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管理目标顺利推进。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推行过程也是法律法规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规范过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规范,让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面推行、依法治理新阶段,同时帮助垃圾分类从上海市民的“新时尚”向“新习惯”转变。正如上海市人大代表尚艳华所说,“是这部法规让我们有了敬畏之心。因为对法规有认可,所以能按照法规的刚性要求各尽其责。”《条例》为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提供了提纲挈领的价值,下一步如何将上海经验从“盆景”变为“森林”,从个案进行推广,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