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仲颖11月14日报道:今年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意味着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那么今年以来,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亟待解决?11月14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整体成效好于预期。”副市长汤志平表示。
“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远超预期。”汤志平介绍,《条例》实施掀起了垃圾分类工作热潮,广大市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知识查询量已达2000多万人次;居民普遍参与日常垃圾分类,部分居住区居民习惯养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以居民主动参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
另外,分类实效提升也远超逾期。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960吨/日(指标量:高于3299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约达8710吨/日(指标量:高于5520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低于14830吨/日(指标量:低于21000吨/日),较2018年10月减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1吨/日,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可以说,《条例》对垃圾分类的促进引导作用超出预期,垃圾分类工作对基层管理、社会治理的促进和检验作用超出预期。
为了贯彻中央和市委精神,确保《条例》有效实施,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把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专项监督列为年度重点监督项目。“以人大监督之作用全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做好生活垃圾从源头到末端分类管理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在作专项监督调研报告时表示。
本次监督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积极作为为指导思想;在监督内容上紧扣社会动员、硬件设施建设、单位分类先行、法定职责履行、配套制度制定和年度刚性指标完成情况等六项重点。以7月1日《条例》实施为节点分成两个阶段。4月至6月,主要针对《条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全市16个区开展全覆盖的实地调研。7月至10月,重点围绕各类主体法定责任及分类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开展抽查暗访,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难点瓶颈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专题调研。
专项监督发现了哪些问题?肖贵玉指出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工作推进不平衡现象仍较明显,部分政府部门管理职责没有落实;二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末端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三是一些瓶颈难点问题尚未有效实施,实现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仍然存在障碍;四是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尚需进一步养成,分类成效尚需进一步巩固。
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夯实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基础。尽快全部完成居住区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对全市湿垃圾产生量进行再评估,科学规划和布局湿垃圾处置设施。加大可回收点、站、场的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的分类投放模式,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在坚定不移推行定点投放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和调整投放时间,充分考虑上班族等群体的实际困难以及居民周末中午的投放需求。切实落实物业企业管理责任人的法定义务,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进一步加快破解瓶颈难题,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管理。要研究解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出路;研究解决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754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