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为何成为这里的“新时尚”?
2019
11-02

垃圾分类为何成为这里的“新时尚”?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记者郑钧天)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大种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如果进行混合投放或混合运输,最高可罚5万元……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施行以来已满4个月,记者在上海调查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的“新时尚”。

  记者在上海多个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井然有序,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

  “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做了1个月志愿者的陈阿姨已年逾古稀,“通过做志愿者,我认识了小区里的好多朋友。原来邻里之间互不往来,现在都很熟络了。不少年轻人看到我这么大年纪还在帮他们分垃圾,就不好意思不分了。”

  4个月以来,记者采访的多数居民均表示,虽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扔垃圾自由”,但这关系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因此理应克服困难,改变固有的垃圾投放习惯。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国际公寓业委会主任薛勇强说,“垃圾分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让居民感到不方便,但这其实是因为以前扔垃圾太随便,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扔垃圾就不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

  “为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居委会陆续走入371户宇泰景苑小区居民的家门,送上‘三件套’入户包——一本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和一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手册由志愿者手绘,冰箱贴上印着自编的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垃圾袋支架是专门定制的,可在橱柜门上夹个塑料袋,湿垃圾就能很方便地‘撸’进袋子里。”虹叶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静华说,居委会和志愿者们还在小区进行了一系列宣讲活动,横幅、海报、撤桶通知牌、分类指示牌等悉数“上岗”……

  “投放点开放期间,有志愿者、保洁工守着;但延时投放点没有志愿者指导,分类的效果相对没有那么好,有时会出现垃圾错分、厨余垃圾没除袋等现象。”薛勇强表示,“目前,24小时投放点仍需要物业、保安、保洁加强巡查,发现堆放的垃圾即时处理,也鼓励居民相互进行文明监督。”

  此外,有的小区还通过先进表彰、社区红黑榜等方式,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让人人崇尚垃圾分类“新时尚”。“公布红黑榜,是为了督促那些垃圾分类做得还不好的楼层居民向做得好的居民看齐。原先一些觉得分不分类无所谓的居民坐不住了,觉得自己楼层被贴了‘哭脸’很丢脸。”瑞虹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说。

  在“精细化”“科学化”的推进下,少数社区居民从不理解、不配合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落地开花。

  为普及垃圾分类文化,上海还构建了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专门进行展示、研讨、交流的居民场所。

  日前,上海市首家“生活垃圾分类”展示馆——“彩虹小屋”建成启用。该展示馆集展示、教育、培训、传播等功能于一体。记者在现场看到,“彩虹小屋”设置了“生活垃圾四分类展品陈列区域”,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别进行解释说明,并展示了四分类垃圾桶如何合理摆放,以及生活垃圾四分类正确投放规则等;墙上海报亦展示洗手池、拖把池、以及各类家居用品如何科学规范摆放;“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展示区域”则利用卷轴窗帘形式,形象地展现生活垃圾全程清运流程图……

  正在参观的上海市民石小强告诉记者,“原来生活垃圾分类真不是一件小事,里面学问很多、手法很多、创意也很多。观展以后感触很多,我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长了不少知识。”

  据悉,“彩虹小屋”未来还将举行丰富的生活垃圾分类互动小游戏,让市民群众在玩乐中体验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彩虹小屋”负责人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展示馆力求以寓教于乐、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居民打造一个垃圾分类的示范区,既能起到教育宣传作用,也有助于形成辐射和联动效应,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践成效。

  在科学性推进方面,不少社区还引入了专门从事垃圾分类咨询的专业组织,以更有效地引导居民自下而上酝酿形成自治议题,如垃圾厢房的选址、投放点开放时间等,通过居民广泛参与、深入讨论、反复协商等方式,推动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自治管理机制。

  上海市绿境邻社区服务社为社区量身定制垃圾分类方案,初步探索出垃圾分类工作“八步法”,即氛围营造、前期调研、点位改造、团队组建、志愿者招募、入户宣传、值勤监督、成果巩固,分阶段养成居民自主分类投放意识。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说,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居民自治和共治的问题。基层在推进这项工作时要在与居民的不断互动中实施,政府工作围着“人心”转才能让社区工作更美好。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