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因土地资源紧缺,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大幅减量城市垃圾的技术方式,促使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应运而生。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较好,拥有大量资金,并以为垃圾发电是解决垃圾处置问题的最佳途径。于是两年内日本在全国新建了2000多台垃圾焚烧炉,将全国每年约5000多万吨生活垃圾减量为约350万吨垃圾飞灰,然后将其深度防渗填埋,同时每年还能回收电量约175亿度。应该说这个设想看起来还不错。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一处垃圾飞灰填埋场发生了泄漏事故,渗漏液中高浓度的氯苯、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从而促使日本各界反省检讨,开始寻求可以消纳垃圾飞灰的办法。否则每年350万吨高毒性飞灰深埋仍须不断增加占地,随着时间的累积将加大渗漏风险,所以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隐患。
经过3年的紧急研究试验,日本终于设法将垃圾飞灰采用繁杂的浸洗、烘干、均化等工序,去除其中绝大部分有毒成分后,最后还是回到水泥窑用作粘土质原料予以消纳掉。因为这套浸洗系统很复杂,浸洗液还须再处理,运转费用高,因而消纳垃圾飞灰生产出的水泥,其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约为正常水泥厂的2~3倍。而且这种水泥的各项性能指标并不能完全符合日本现行OPC水泥JIS-R-5210国家标准,只能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的水泥,所以必须另行命名,另制定国标。为了弥补当初匆忙新建大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失策,日本就将这种水泥命名为“生态水泥”。2002年~2004年,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相继颁布了生态水泥标准JIS-R-5214,生态水泥用于预拌混凝土的标准JIS-A-5308,以及生态水泥用于预浇注混凝土制品的标准JIS-A-5364,还有生态水泥厂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有关规范与法规。
日本生态水泥的出现并不是积极主动的创新之举,而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本城市垃圾处置技术路线抉择中的重大失策而酿成的苦果。虽然日本已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吃足了苦头,但时至今日日本对生态水泥的推介仍然很不科学,生态水泥之说只是对日本在城市垃圾处置技术路线抉择中重大失策的一种弥补。
然而“生态水泥”这一称谓的输入,却在中国国内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首先国内效仿者众多,其次是给我国环保领域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日本已解决了垃圾发电厂产生飞灰的二次污染难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垃圾综合处置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
日本的第一座生态水泥厂2001年4月在千叶县投产,每年消纳垃圾飞灰残渣6.2万吨和工业废弃物3万吨,生态水泥最大产能11万吨。至2006年相继又新建了4座生态水泥厂,每年消纳垃圾飞灰残渣总量约45万吨,生态水泥总产能75万吨。因成本太高,事实上并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2006年以后日本不再新建生态水泥厂。只能歧途知返,开始逐步关闭一些垃圾焚烧发电厂,把相应数量的垃圾转移到水泥厂去焚烧消纳干净,日本的这个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673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