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长沙县:让“蓝色”闪耀在垃圾治理第一线
2019
10-03

长沙县:让“蓝色”闪耀在垃圾治理第一线

  一个村在全县首现“蓝天侠”,“蓝天侠”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如今涌现出一批人,这样一群“蓝天侠”活跃在农村屋场、路边、河畔治理垃圾,乱烧垃圾少一天,碧水蓝天就多一分。

  一个镇在全省首设蓝色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单纯地收集垃圾到自治、自管,这样一个以垃圾治理为主体的合作社忙在基层首创的最前沿,用保洁员的智慧与辛苦将以前的“灰色”换取成现在的“蓝色”。

  一个县在全国首创垃圾治理蓝色体系,从最初摆放入户蓝色垃圾桶到如今统一设立“蓝屋、蓝车、蓝岛”,这样一个蓝色体系迸发出巨大的效应,形成了蓝色经济,使过去嗤之以鼻的垃圾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这样的片断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湖南唯一一个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激励县”“首个国家级生态县”——长沙县的垃圾治理现场;这样的蓝色从村到镇再到县,闪耀在全县垃圾治理的第一线。

  在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看来,垃圾治理是个全国性难题,即使是在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也是难关中的难关,在长沙县“五治”(治厕、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风)工作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如果“治垃圾”没搞好,“五治”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黯然失色。因此,长沙县在垃圾治理这一方面持续攻克难关、不断进行基层首创,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全民治理,探索创新了垃圾治理蓝色体系,破解了重大民生难题,为乡村振兴提升了成色。

  激发“民觉”,从百姓衣食住行源头做起,做到垃圾治理减量化,将“难事”变成“蓝事”

  两年前,春华镇每天的垃圾增量在全县都是最高的,有时甚至高达30%-40%。春华山村全村1600余户,从前因为垃圾不分类,每天产生近3吨生活垃圾,其中餐厨垃圾占了6成。在承办酒席时,饭桌浪费严重。据春华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再明介绍,以前,春华山村办红白喜事时习惯于大操大办,上齐12个菜,结果红白喜事刚刚吃完,屋前屋后全是垃圾。

  “衣”也是源头减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村民觉得有些旧衣服丢之可惜,放在可回收垃圾桶经常被送至焚烧,村民建议再摆放一个可以放旧衣服之类的专用桶。因此,果园镇想民众之所想,在长沙县率先统一设计制作了浅蓝、深蓝两种蓝色垃圾桶放在家家户户院前,便于将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果园镇镇长彭朝溪认为,“爱心捐赠、‘衣’旧情深”,浅蓝桶可以放置如旧衣服等高效利用的物品,这些旧衣服通过再分类捐送至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家庭;深蓝色的垃圾桶可以放置低效利用的生活垃圾。这样二次分类精准措施推出后,“‘衣’旧情深”让有价值的旧东西“一样利用”。

  倡导“民治”,从垃圾投收运处环节入手,做到垃圾治理资源化,将“垃圾”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实施,最关键的是需要全民参与其中,垃圾分类、人人有责。长沙县委副书记周虔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民众自我治理极其重要。长沙县在县、镇、村三级层面发挥自治的力量,县级层面“政民共建”垃圾治理蓝色体系、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镇级层面“镇管民办”成立蓝色环保合作社,解决谁来组织推动的问题;村级层面评选“全民自评”的“蓝天侠”,解决谁来带头干的问题;从而建立“县统筹、镇为主、村实施”的三级联动、全民治理工作机制。

  在周虔看来,垃圾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长沙县委、县政府通过紧紧围绕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两个核心目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从县级层面创建“蓝桶、蓝屋、蓝车、蓝岛”蓝色治理工作体系,治理链条从户延伸到村、镇、县,基本形成了“农户垃圾收集分类化、村镇二次分拣精细化、县级集中处理资源化”的垃圾处理模式。

  “四蓝”构思从哪里来?这样的构思吸取了垃圾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汲取了民众的智慧。

  按照传统的处置方式,2015年以前,大部分垃圾都堆放在露天敞口垃圾池中集中焚烧,敞口垃圾池基本上都建设在公路旁、水田边、河道边,仅在107国道长沙县境内两个镇沿线个。“浓烟到处飘,蓝天变灰天;垃圾河中漂,污水打转转。”沿途村民戏谑地说。由于在垃圾池低温集中焚烧,能燃烧干净的垃圾却浓烟滚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不能燃烧干净的垃圾残余被风吹甚至是被人为倒入河中、稻田,长此以往,对一些村庄的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长沙县“两治办”负责人介绍,“蓝、黑”两桶设立了但垃圾减量没有减下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专业场所进行二次分类,因此,决定在镇、村两级设立“蓝屋”,即二次分拣中心;但“蓝屋”设立之后,问题随之而来,每家每户的蓝、黑两桶垃圾如何运送到“蓝屋”?以前各村是不规范的脚踩车、手推车、三轮车,既不安全,也不对路,因此,决定采用快递员驾驶的高质量四轮车,既安全又实用,适合在村组公路穿行。最关键的问题在最后一步:垃圾如何处置?长沙县决定对垃圾进行最终分类处置,因此,在两个专业环保公司设立“蓝岛”:即全县垃圾统一处置、资源利用中心。

  不仅垃圾减量,而且通过“蓝岛”专业处置,垃圾变成了资源。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盒、烟盒等具有热值的RDF经过晒干,政府以每吨200元的价格给予回收补贴。专业环保公司采用热解技术,对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盒、烟盒等垃圾进行处理,将它们“变”为油、碳等高价值资源,形成“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可复制蓝色经济模式。

  合作社由村民自发成立,46个专职保洁员专门从村居民中产生,做到民设;保洁员推选善谋事、责任心强的人来做管理,做到民管;从退休干部和村民中抽调专人进行专门考核,做到民查;经费民筹,推行村民自缴垃圾处置费,农户每年缴50-60元,2018年长沙县共缴垃圾处置费589万元,促进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全面参与、自觉付费和全民共建共享的方向转变……民设、民管、民查、民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民治的作用在各个环节得以体现。

  实现“民享”,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眼,做到垃圾治理无害化,将“垃圾危机”变成“环境生机”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调研组在今年4月考察长沙县的工作后认为,经过不断努力,长沙县基本形成了一套农户可接受、保洁员易操作、干部好管理、治理有成效、经验可复制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新办法,建立了政府、环保合作社、保洁员、农户多方参与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运行机制。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后,各类型垃圾都有了合理归宿,村容村貌大幅改观,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农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对我们村民来说,民享就是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井镇金龙村村民汤超立说。

  金龙村是金井镇唯一拥有2条支流的村落,金脱河与九溪河在村内蜿蜒而过,背靠胜山,可以说山水资源极其丰富。但几年前,由于农村垃圾日益增多,电池、灯泡灯管、油漆桶等有害垃圾随手乱扔;垃圾焚烧后浓烟通过窗户飘进家里,尘屑溅落在菜叶子上;农药瓶等固体污染废弃物丢弃在茶山上、河坝里……垃圾对环境侵害很深,绿水青山不仅没有变成金山银山,反而成为“污水灰山”。

  “这两条河就是我们金龙村里的两条龙,水可是我们村民的命脉。所以我把葡萄园也建在九溪河边。”“阿汤哥”葡萄园主人汤超立说。原来九溪河白色垃圾漂浮,别说是游客,就连村民都掩鼻而过。现在通过垃圾治理,河水清了,长期在外创业的村民汤阳回到家乡,和汤超立一起扩大生态农庄,每天都有10多桌生意。为了尽可能不产生垃圾,“阿汤哥”对游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饭浪费30%罚款,饭菜剩余15%以上必须打包带走。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