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的一位气象学家提出了“蝴蝶效应”理论,即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动作,就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后来,此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证实。用这一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地面多处“高烧不退”,海洋生物大量灭绝,各种怪病不断涌现等等,都与我们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脱不了干系!
德国,是公认的第一个实施垃圾分类的国家,有人说从1904年就开始了,但确切的立法时间为1972年。也正是从那时起,德国开始大力整治各种污染,从而一跃成为环保世界里的领头羊。1993年,德国包装物上出现了“绿点”标志,即商家在商品出厂前就已支付了包装回收费用,人们可以把带有“绿点”的包装物直接扔到黄袋或黄色垃圾桶里;2003年,全德国对一次性塑料饮用瓶实行了押金制,即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就得预先支付瓶子押金,用后把空瓶子放进大超市的回收装置里,再用吐出的小票换成现金或抵货款;2015年,德国全面禁止未处理的垃圾直接填埋,而是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进行发电。201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被回收和利用的生活垃圾达到了67.1%,提前四年完成了65%的指标。
尽管德国起步早做得好,许多发达国家紧跟其后,在垃圾分类和处理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属局部地区。地球是个椭圆的实体,云在走,风在刮,水在流,只有世界各国一起努力,才能遏制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性,最终拯救全人类。
中国是人口大国,尽管垃圾制造总量没有美国高,但因为不分类,大多还是传统的地下填埋方式,污染状况相当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今年七月,大上海抢先出手了,实行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我们为之欢欣鼓舞,更要为之助力加油!
本次回国,恰逢其时,有机会在武汉和哈尔滨两座大城市,向同胞宣传德国的环保理念和先进的垃圾分类及处理方式,非常荣幸!
我虽然不是环保专家,但我是法兰克福的环保义工和素食主义者,参加社区捡垃圾活动已有八九年的时间,并坚持素食整整十年;我虽然不懂垃圾处理技术,但得天天分类自家的垃圾,还参观过德国大型自动化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并为其撰文传播;在德国生活了十八九年,享受并见证了这里的美好生态环境。在我的新书《两乡情苑》里,有三篇文章直接说到该主题:一是“我在德国捡垃圾”,二是“我和他们一年一聚”(他们,指的是法兰克福的环保义工),三是“德式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
六月下旬,我先回到武汉的女儿家,给著名出版人张福臣老师送去了几本书,没料到他的好友艾杰老师对其中的环保文章特别感兴趣,建议我扩大新书发布会的内容,讲一讲德国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面的见闻和经验,因为武汉居民正为迎接十月份举办的世界军运会而治理环境呢。好啊,何乐而不为呢?!平时就关注环保的我,电脑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再说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宣传环保,理应奉献。于是,在武汉名街昙华林的“老张书舍”里,由舍主张福臣老师免费提供场地,组织了一场“中德两乡情,迎军运倡环保”的研讨会。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嘉宾,如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作家刘晓航先生,武汉晚报副刊编辑、作家艾杰先生,长江日报资深编辑、作家兼评论家鲍风先生,著名书评家王成玉先生,中南民族大学的吴道毅教授,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张晶付教师,湖北作协会员付汉勇先生,新浪资深博主、湖北作协会员胡道娴女士,灯塔悦读汇会长杜良怀先生,以及昙华林社区人员及多位其它读者。嘉宾不但对我的《两乡情苑》给予了肯定和称赞,也对德国垃圾分类处理和美好的生态环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后,我接受了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詹雅媛的采访,詹女士的新闻报道《中德两乡情,迎军运倡环保》发布在7月25日华人头条海外文艺版上。
七月末,到了家乡哈尔滨,我与二十多年没见面的老邻居、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韩春华大哥相遇了。聊起我的新书,他大为感慨,说起在武汉讲环保的事儿,他极为赞赏,并当场许诺,在哈尔滨也举办一场环保讲座。
韩老师放下了手中的写作任务,第二天就跟他居住的社区书记打了招呼,该社区领导不但重视,而且还汇报给了上级主管单位——哈尔滨南岗区奋斗路街道办事处。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准备,8月22日上午,我在该办事处的会议室做了一场“奋斗路街道办事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各社区均派代表参加,我的几位老同事和老同学也前来助阵,100多人的会议室坐满了听众。
期待我的祖国,在经济总量猛增的同时,制定更多的环境保护法规。向德国那样从孩子抓起,把垃圾分类落实到每个城市和乡村,每个社区和家庭,从政府强制到人人自觉。我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态环境将大大改善,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542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