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46个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 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
2023
01-23

46个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 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习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城市处理分类垃圾能力越来越强。垃圾分类如火如荼,也有很多居民心存疑惑,亲手分类并丢进不同垃圾桶的垃圾,后期能否真的被科学分类处理?以上海为例,当地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形成。上海配置及涂装了湿垃圾车982辆、干垃圾车3135辆、有害垃圾车49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6106个、中转站121个、集散场6个。

  与此同时,在市民的支持下,城市每天处理分类垃圾的数量也显著增加。目前,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31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164吨/日,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2.435万吨/日。预计到2020年,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20800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达到7000吨/日。

  ——电商平台垃圾分类相关产品热销。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分类垃圾桶、厨房专用垃圾袋等产品十分畅销,甚至有热门的垃圾桶产品已经开启了7月下旬发货的预售。天猫方面表示,6月份平台上“分类垃圾桶”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000%以上,分类垃圾桶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00%以上。

  一位销售垃圾桶的商家表示,除了分类垃圾桶外,智能感应垃圾桶也是目前行业发展的趋势,不用脚踩或手按,轻轻一挥即可开盖,这种垃圾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在120%以上。

  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今年“618”促销期间,京东分类垃圾袋和分类垃圾桶全国销量分别为去年同期的5.3倍和9.1倍。6月下旬,平台在上海地区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袋的搜索量数据同比分别增长357.6倍、436.7倍,销量同比增长105.8倍、67.9倍。

  ——垃圾分类是生活“小事”,更是大家关心的环保“大事”。虽然网络上和生活中有很多垃圾分类主题的段子博取大家一笑,但是垃圾分类事关环保,市民和有关部门都严肃认真对待。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介绍,今年1-6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5.32万余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82万余次。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第一天,有关部门就检查了4216家各类单位的垃圾分类情况,依规共教育劝阻相对人881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

  除了上海,不少城市也都在为推行垃圾分类做准备。住建部此前表示,2019年,46个重点城市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据百度指数显示,今年6月1日,“垃圾分类”的搜索指数为5552,到6月30日,搜索指数涨到65130,7月1日更是上涨至1478230。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热门线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 如何因地制宜

  从7月1日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以下46个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石家庄、邯郸、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铜陵、福州、厦门、南昌、宜春、郑州、济南、泰安、青岛、武汉、宜昌、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成都、广元、德阳、贵阳、昆明、拉萨、日喀则、西安、咸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市

  我国的垃圾分类是否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具有一线的城市管理水平,那其他城市可以从上海吸取哪些相关的经验?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太原、长春、杭州、宁波、广州、宜春、银川九个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

  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垃圾分类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便于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比如,上海提出干垃圾和湿垃圾之分,而北京则是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

  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间推进垃圾分类有快有慢,整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

  徐海云:“目前全国整体上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 左右。同时,这 46个城市的进展也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目前,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还没有明显解决。”

  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一系列环节上,按照分类来看,徐海云指出,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目前还是短板。

  徐海云:“比如我们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觉得,对有害垃圾的收集是短板。有害垃圾如果分出来,对后端的垃圾处理实施应该说可以减轻环境影响。”

  徐海云表示,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政策上具有表率作用,可以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但他建议各地还是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来制定分类标准和规则,不能简单模仿。

  徐海云:“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分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这大类应该是全国统一,具体的类别应该说,我认为还需要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制定,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状况。”

  近日,有媒体对北京朝阳、东城的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研。北京市东城区年初印发了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方案,方案提到2019年底,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0%以上。中国之声记者探访发现,东城多个街道均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厨余分出率多超10%。建国门街道西总布胡同,已经撤掉垃圾桶,用“居民在家分类,指导员定时定点回收”的方式收集垃圾,垃圾清运员会在每天的7点到10点、15点到19点对平房区的各个点位进行循环收运,并将收集时间在各个街巷利用公示牌进行公示,提示居民不要错过收运时间。除对小件“废品”进行回收外,东直门还专门建设了一个大型垃圾破拆中心,对于旧的家具、床垫等进行破拆后再运走。

  积分兑换也成为引导垃圾分类主流方式。在崇外街道,一卷纸是70分、垃圾袋100分、盐120分、陶瓷刀150分,5公斤大米则需要1000分,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可以选。记者估算,投40个塑料瓶就能换一袋盐,价值三四块钱;300多个瓶子差不多能换10斤大米。建国门街道还在外交部街33号院投放了6个智能垃圾桶,可以进行人脸、指纹识别,还可以刷积分卡。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已逐渐形成从前端投放、收集、转运,再到末端处理消纳全过程特有的垃圾分类和处置模式。截至目前,朝阳区引导居民从源头精准分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55个,建设垃圾中转站17个,有效解决了前端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同时百余座垃圾楼正在紧锣密鼓的改造中。

  探索是艰难的,经验是宝贵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

  张乐群:“切实从娃娃抓起,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

  日常中,每个类别的垃圾往往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内容,仅凭经验,人们在分类投放时难免出现偏差。不过,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计算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识别正变得精准高效。中科曙光公司大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怀明对记者表示,在计算机大数据视觉分析领域,目前主要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进行图像分类。分类技术多种,具体到垃圾分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单一目标分类,即对整张图片进行分类,为图片给出唯一的分类标签;另一种是多目标检测分类,是对图片中的多种垃圾进行定位及单独分类。

  “前者在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近期比较热门的几个手机垃圾分类APP都是使用这种技术。”宋怀明说,后者虽然更为实用,但研发难度更大。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垃圾分类识别技术的计算产品、算法都比较成熟,难点是缺乏足够量的训练图片集。由于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训练样本数据量及质量要求较高,数据量越大,识别判断越精准。“理想状态是每一类垃圾数据集为几万张图片,精准度可达到95%以上。”他说。

  宋怀明介绍,他们正在采取的做法是用图像增强技术增加训练数据的量级,以提高识别精准度。他以“曙光慧眼”为例说,识别图片的速度既取决于终端网络延迟,更取决于后端的处理速度及算法复杂度。“曙光慧眼”的主要用途是智能视频人脸识别,可用于会议签到、刷脸支付、酒店入住、门禁等场景,经过不断研发,“即使在光线阴暗、适量遮挡、物品一定程度变形变色等条件下,仍可实现毫秒级快速物品识别”。

  2015年,随着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数以万计的德国志愿者参与到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当中。但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德国志愿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难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毕竟除了短暂逗留的外国游客外,垃圾分类是每个在德居民的“必修课”。

  在德国,每个居民楼附近都有若干并排放置的棕色、蓝色、黄色和灰色塑料垃圾箱。这四种颜色依次对应生物垃圾(即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纸张纸板垃圾、以产品包装为主的可回收物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外,每片居民区还设有几处分别回收绿色、棕色和透明玻璃制品的垃圾箱。没有押金的玻璃酒瓶通常会扔到那里。有押金的玻璃酒瓶和塑料水瓶则可以通过传送带运到各大连锁超市的自动回收机。自动回收机随后吐出的代金券可用于在超市付款或兑换现金。因此,在德国一些大城市的街头,时常能看到流浪汉和低收入者在垃圾箱里翻找有押金标志的塑料瓶和玻璃酒瓶。回收瓶子成了他们改善生活的一项“福利”。

  说到“福利”,德国的一些超市门口和街头巷尾还设有旧衣旧鞋回收箱。这些回收箱通常由德国红十字会等民间公益组织运营,但也有一些由营利性企业设置。按照张贴在回收箱上的说明,捐献者须将旧衣物鞋帽清洗干净并包装好后投入回收箱。运营者则会将收集来的旧衣旧鞋进一步分类处理后,捐赠或作为二手货卖到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此外,在德国,很多人都会通过在门口贴告示或在网络平台发帖的方式试图送出自家功能完好的旧冰箱、旧洗衣机或大件家具。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么热心公益。因为在德国,如果要丢弃大型家电和家具,只能花钱找人上门回收或者自己想办法将其运到郊外的大件垃圾处理厂。而即便将大件垃圾运到那里,一旦垃圾的总体积超过了免费额度(例如3立方米),那么超额的那部分仍然要付费才能丢弃。有鉴于此,能送掉旧电器和家具反倒两全其美。不过,弃置小家电和电池在德国并不麻烦。虽然住宅区的垃圾箱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地,但很多连锁超市和电器商店都免费回收。

  垃圾分类回收在德国起初是自发性和区域性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才通过建立垃圾回收利用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70年代到80年代,工业污染导致的酸雨造成欧洲森林大面积死亡。到1983年,西德原有的740万公顷森林有34%染上枯死病。森林成片枯死的恐怖电视画面直观地震撼了德国社会,不仅催生了环保政党绿党这一当今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更从此让环保意识在德国深入人心。德国民众从为保护树木而回收纸张开始,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成规模地自发分类回收垃圾,为此后德国的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1991年,重新统一不久的德国颁布了《包装条例》,规定消费品生产企业有回收包装材料的义务,正式启动了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而为了进一步理清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的权责,德国又在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法》。2015年,修订后的《循环经济法》首次规定个人有义务分类垃圾。这意味着,不分类或错误分类垃圾从此成了违法行为。德国各地方政府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一。根据2019年的德国罚款目录,违法弃置垃圾的罚款额度因恶劣程度不同在10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到5000欧元不等。

  当然,普通民众很少会因为错误分类生活垃圾而被罚款。在德国,为了避免自找麻烦,人们通常都会尽量按规定分类生活垃圾。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法》还赋予了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拒收未正确分类垃圾的权利。这意味着,如果住户将塑料袋扔到了专收“纸张纸板”的蓝色垃圾箱,那么垃圾车很可能会一连几周对蓝色垃圾箱视而不见。直到有人将塑料袋取出,垃圾车才会收走垃圾箱内的废纸。有必要指出的是,德国居民区的四种生活垃圾箱及连带的垃圾回收服务,是房主或物业公司根据住户情况向当地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按需购买的。而根据慕尼黑地方法院2011年的判例,将自家垃圾倒进别人家购买的垃圾箱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是违法行为。因此,垃圾车如果因为分类不正确而拒收垃圾,住户在自家垃圾箱被填满后面临的是无处合法扔垃圾的窘境。

  例如,蓝色玻璃瓶是该扔到玻璃垃圾箱,还是扔到灰色的“其他垃圾”箱里?如果是前者,那究竟该选绿色、棕色和透明玻璃垃圾箱中的哪个?陶瓷又该往哪里扔?如果不细查规定,很少有人知道蓝色玻璃应该扔到绿色玻璃回收箱,陶瓷则属于“其他垃圾”。《南德意志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称,在柏林等德国大城市,黄色“可回收物”垃圾箱内甚至有多达半数垃圾分类错误。灰色的“其他垃圾”箱内也往往混入了大量“生物垃圾”和包装这类“可回收物”。因为大城市垃圾量巨大,而且很多垃圾都是装在塑料垃圾袋内扔进垃圾箱的,所以垃圾回收人员通常没有精力也无从分辨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只得统统运走。这最终加大了垃圾处理企业再分类的工作量,并造成大量浪费,因为错误分类的垃圾最后往往被集中焚毁。这篇报道称,欧盟统计德国有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被回收利用,但由于被错误分类后焚毁的垃圾和出口到外国处理的垃圾也都被算成“回收利用”,所以德国生活垃圾的实际回收利用率应该远低于官方数据。只有玻璃和废纸的实际回收利用率较高,均在80%左右。

  这些问题说明,虽然德国为垃圾分类出台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但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有效运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众的自觉。也正是因此,德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垃圾分类回收企业仍在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总之,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全社会共识用几十年时间逐步建立的,并仍然在环保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期进一步完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