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他是个下岗工人,听说他下岗后离开城市到一个乡镇上收了8年破烂,听说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长篇小说叫《王破烂》……关于王延才,听说了不少他的故事。
当看上去清瘦文弱的王延才拿着一本58万字的小说出现在眼前时,不觉让我一愣:虽然不是西服领带,却也穿着时尚,让我怎么也无法同下岗工人的形象联系起来。我努力地想从他拿书的手和面部皮肤寻找沧桑的痕迹,但都与粗糙两字无缘。于是我便试图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印证关于他经历的道听途说,可除了一本厚厚的《王破烂》依然没从第一印象中捕捉到“破烂王”的影子。
后来我知道我听说的都是事实,只不过时光已将苦难变为深刻的记忆。20年前,王延才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纺织印染厂的工人,与其他工人不同的是,他在工人的岗位上一直做着文学梦。断断续续上了不足7年学的他,通过刻苦自学获得了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文凭,同时他坚持业余创作,工厂改革的故事、身边的先进人物成了他文学的田园,他为此笔耕不止。
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企业破产了。王延才下岗后为生计发愁、为供女儿上大学发愁,但也想借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在家舞文弄墨近一年,写到了山穷水尽揭不开锅的地步。1996年身单力薄的王延才受别人的启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到外县的土龙山镇去收酒瓶子。当时他不但没有本钱,而且家里还欠债3000元钱,是朋友向他伸出了援手。收破烂最难的时候他借过14家的钱。冬天租住的小偏厦子里脸盆的水一宿冻成冰坨。夫妻俩在冰天雪地里忙到年底,收来的瓶子堆成山,结果市里的酒厂不收了,换了新瓶型……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回家过年还能借到钱吗?当时真是觉得年关过不去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不堪回首!当多年后王延才又回到那个收破烂的院子时,他控制不住自己,泪如雨下。可当时即使走到了绝路,王延才也没有绝望过,他说:我从没想到过放弃和退缩,我坚信困难的大山后面就是阳光,努力就会有希望,坚持就会有转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延才终于从不懂到懂,从外行变成内行,从赔钱到有了满意的收益,从单一收酒瓶成为收多种废品的“破烂王”。这期间,王延才同样没有放弃他魂牵梦萦的文学,继续爬格子,对写成的反映国企改革的电视剧本《厂魂》补充修改。虽然有好心的圈里人劝告他,聪明人不写这类题材,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可他仍然执著坚持。为了把手写本变成打印稿,他通过别人借了台淘汰的电脑,请了两个略会打字的邻居女孩帮助输入打字,好吃好喝招待着,一边修改一边打稿。可这台电脑很不友好,几乎半小时就“死机”一次,稍一疏忽未存就前功尽弃,让他懊悔不及。为了出稿,王延才去市里买了台二手针式打印机,可因缺针,字的笔画打不全,于是打一页,描一页……那段时间,打印机吱嘎吱嘎的声音回响在小屋里,仿佛地下工作者在秘密发报。院子里是破烂,屋里文意浓,真是两重天!至今回想起来王延才都不无感慨和心酸,但更多的却是让他为此激动和感到神圣。
多年后,不再为生活发愁的王延才结束了“破烂”生涯来到了北京。他含饴弄孙的同时更加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用了10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30集电视剧本《王破烂》,后又把它改成了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献给善良勤奋正直的普通人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收破烂的小人物自强不息的故事。昔日的文友一个个离文字而去,当他们看到《王破烂》时,无不对王延才的执著感到敬佩。
总结自己的经历,王延才感慨说:“我佩服自己无论条件怎样简陋、环境怎样恶劣,都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如今,王延才又把精力集中到长篇小说《厂魂》和剧本的创作上,这个20年还没有完成的作品让他难以割舍。他说:“我是个下岗工人,经历过国企改革。在国企改革的艰难历程中,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可歌可泣,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唱响时代主旋律’是时代的需要而绝不是一句口号。我要用我的作品歌颂生活,塑造鲜明的正能量文学形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866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