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获奖案例 向日葵叶子上有洞!看似不起眼的小现象,却引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深度探究!
自然环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幼儿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其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激发。幼儿园里的植物角和种植园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地方,种子发芽了,花儿为什么开得那么艳?菜园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虫子……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现象其实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化、天然的学习机会,能激发起孩子们观察探究的兴趣。
这不,百色市幼儿园城东分园中一班的孩子们因为向日葵出现了洞洞这一个现象,而引发了抓虫、观察各式各样的虫子、养蚕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虫”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午饭过后,孩子们来到了种植园,一边观察一边讨论记录着植物的生长变化和自己的发现。
其他孩子见状,也都好奇地围了过来,向日葵叶子上密密麻麻的小洞洞引发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和思考,“洞洞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接下来孩子们围绕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楚航:“也有可能被太阳晒的,越晒越干,一碰就脆了,掉下来就变成了小洞洞。”
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想原因,并提出“和爸爸妈妈上网查”和“去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寻找答案。我一一肯定了孩子们的猜想后,同时鼓励孩子们持续观察向日葵的生长变化。
于是孩子们每天吃过午饭,都会去种植园观察,可是除了看到叶子上的洞洞越来越多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收获。可正当孩子们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们在种植园里惊喜的发现有只虫子在吃向日葵的叶子。
这时孩子们把目光转向了我,但是我也没有见过,可正当我正打算用手机打开识万物功能扫一扫时,虫子就跳走了,越跳越高,越跳越远,不一会,就不见了。孩子们都纷纷说要把虫抓来看看,于是,接下来一系列的捉虫行动便开始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孩子们大胆猜想叶子上洞洞的由来,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出现洞洞的原因并最终得出答案。在这过程中,虽然孩子们针对洞洞出现的原因有争论,但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肯定他们的探究行为后鼓励他们继续观察,最终孩子们终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原因,进一步激发孩子后续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湉湉:“它吃我们种的向日葵叶子,是害虫,再不捉,它会把所有叶子吃光的,这样我们就看不到向日葵开花了。”
教师:“那你们打算怎么捉虫呢?想用什么工具?大家可以尝试着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
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用什么办法和工具,并一致决定用纸记录下来,比一比谁想到的办法更多更好。
楚航:“不行,万一虫子有危险,你的手会受伤的。我们可以用夹子夹,还可以用手套抓,因为手套和夹子可以保护我们的手。”
涵瑜:“以前我看到我妈妈用一次性筷子夹家里的蟑螂,我们可以用筷子抓呀。”
孩子们明确了捉虫意图之后,开始商量、讨论并制作捉虫计划,并从家里和班级搜集到了夹子、透明胶、碗、一次性筷子、手套和一次性浴帽等捉虫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开始寻找机会去种植园里捉虫了。
楚航、茗轩和湉湉第二天一早便拿着手套去了种植园,果然,楚航发现了一只正在吃向日葵叶子的虫子,于是他快速戴好右手手套,张开五指伸手抓虫子。可是楚航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抓到,看到楚航有些丧气,于是我便带着他一起讨论未捉到虫的原因。
楚航:“我第一次伸手去捉,它跳得很高,我没有捉到;第二次我又跑到它跳到的地方去捉,还是没有捉到。”
说完楚航对准跳到墙角的一只虫子快速伸手去捉,这次他终于捉到了。只见他拇指、食指、中指捏着捉到的虫子,激动的伸手给大家看,并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找一个碗把虫子关进去并带回教室。
孩子们围着抓到的虫子仔细观察,发现虫子的身子是绿的,有6只脚,并且在他们的要求下,我拿出手机扫一扫看看这是什么虫,一扫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只蚱蜢。最后楚航和小朋友们将这次的捉虫经历记录了下来,并跟大家分享了自己捉虫的经验和发现。
装蚱蜢的碗放在教室里,孩子们每天都好奇的围过来看,这时孩子们都说想看看是什么样的虫子把向日葵叶子吃出那么多的小洞洞。小雨说道:“关在盒子里看不清楚,放出来吧。”
可当孩子们打开盖子正要观察的时候,所有蚱蜢跳了出来,一杭兴奋的说:“让我用圆纸筒试一试,如果可以捉到它,那以后我就用圆纸筒捉虫子。”说完他把纸筒对着蚱蜢,用力一盖,蚱蜢真的飞进去了。可谁知还没有等他放回碗里,小蚱蜢就从纸筒的另一头跑了出来。楚航说:“你这个办法不行,另一头没有堵住,蚱蜢跳得很厉害,会从那里跳出去的,试一试用奶瓶捉吧。”于是孩子们又开始用奶瓶捉蚱蜢。
几只蚱蜢在孩子们的围堵下越跳越高,跳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大喊道:“不能让它们跑了,它们会回去把我们的向日葵叶子吃光的。”只见楚航拿着奶瓶对大家喊着:“你们让一让。”并拿着奶瓶瞄准蚱蜢就盖了下去。但是由于瓶口太小,结果扑了空。于是其他孩子找来纸盒,尝试用筷子把蚱蜢赶到纸盒,但都没有成功。
教室另一头,西西从材料柜拿了一个奶粉勺,跑到小蚱蜢所在之处对着小蚱蜢盖下去,但是连续盖了几次还是没有捉住。试了好几种办法,孩子们还是没能将蚱蜢捉住,看到孩子们有些丧气,我说道:“我看到你们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盖住,是不是捉虫的奶粉勺和奶瓶的孔太小了?”基于前面几次失败的经验和我的关键性提问,这次他们找来了大碗对准小蚱蜢迅速的盖了下去,这次果然捉住了。捉住的那一刹那,孩子们都鼓起了掌并欢呼跳跃了起来。
整个捉虫行动,孩子们自己商量捉虫的办法、主动做计划,分工寻找捉虫工具并尝试探索不同材质的工具的捉虫效果,这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与同伴间的合作性。与此同时,在孩子几次捉虫因找不到方法差点就要放弃时,我通过提关键性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转变捉虫的思路,最终孩子们成功的抓到了虫,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了种植园的捉虫经验,孩子们对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室里、水沟旁、滑梯上、植物角……幼儿园随处可见孩子们探索虫子的身影。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在幼儿园的各个角度发现各种不一样的虫子,虽然有些虫子他们叫不出名字,但他们都在认真的观察着、探索着。
楚航:“不对,我妈妈说它背上有几个点就是几瓢虫,我来数一数,1,2,3,4,5,6,它有6个点,它是六星瓢虫。”
小文:“睡莲叶子上怎么有一只这么大的蜗牛呢,它有两个触角和一个大大的壳。”
虫子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神秘,他们喜欢虫子,想看看它们不熟悉的小动物藏着什么好玩的秘密,为什么小蚯蚓没有脚,非洲大蜗牛有没有毒,蜘蛛会不会咬人……各种各样的疑问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小动物,积极探索着关于它们的秘密。
但是由于对虫子的经验相对缺乏,孩子们讨论后决定和老师、家长等一起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调查表等方式检索更多关于虫子的秘密,进一步满足对虫子的探索欲望。于是那段时间,教室里随时充斥着关于各种虫子的对话:
杭杭:“我和我妈妈看《昆虫的秘密》那本书发现七星瓢虫是益虫,它身上有七个圆点,主要吃蚜虫。”
楷楷:“我和爸爸看电视,电视上说大狼蛛像我们的脸这么大,它很凶猛,而且还有毒,我们看到它要赶紧跑。”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从抓蚱蜢到对自发的观察幼儿园里的各种虫子,这都是基于孩子们自身的兴趣。孩子们对虫子充满了好奇,他们愿意主动的去观察、去记录、去翻阅资料、去交流……这些远比老师设置的学习昆虫的课来得有价值。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不仅在提升,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由于亦航在家看到邻居哥哥在公园买了两只蚕宝宝回来养,他很喜欢,亦航妈妈就给他网购了很多蚕宝宝,于是亦航带了几只蚕到幼儿园让大家和他一起养。孩子们可开心坏了,细心的照顾着亦航带来的蚕宝宝,给它喂桑叶,为它设计住的房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怎么照顾好蚕宝宝。
依涵:“给它垫几张纸巾吧,它拉便便到纸巾上我们就帮它换纸巾,这样房子就不脏了,我妈妈也是给我的弟弟垫尿不湿的。”
亦航:“我妈妈说蚕宝宝怕水、怕光,你们不要给它喂水和晒太阳,在家里我都是拿羽毛和它玩游戏的。”
可是第二天孩子们一到教室发现蚕宝宝被一块积木压着,身子变形了,亦航拿着桑叶喂它,它一动不动,身子也被压扁了,孩子们难过的问我怎么办。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于是孩子们就“如何处理死去的蚕宝宝”开始讨论了起来:有的说丢垃圾桶,有的说埋在花盆里……最后经过投票,大家一致同意埋在花盆里:“埋在花盆里,我们就可以随时看到蚕宝宝了,如果丢垃圾桶的话,它会被送去垃圾场烧掉的,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它了。”
基于第一次的失败经验,孩子们第二次养蚕时更加细心了,楚航说:“上次蚕宝宝的房子有木头,不小心会压到蚕宝宝,不死也会受伤的,这次我们给蚕宝宝重新做个房子吧。”听见楚航这么说,孩子们都感兴趣的围了过来。
于是孩子们跑来让我在网上查找搜索适合蚕宝宝住的房子,在看完相关视频后,他们先在纸上画出了房子的图形,接着找来了鞋盒、四方形木盒、剪刀、双面胶等工具开始制作蚕宝宝的新房子,孩子们一边做一边给我说道:“要做一格一格的,到时候方便蚕宝宝吐丝。”
蚕宝宝的新房子终于做好了,接下来孩子们就开始每天悉心照顾蚕宝宝。亦航每天都会带新鲜的桑叶来幼儿园,孩子们轮流喂蚕宝宝,清理便便,仔细观察记录着蚕宝宝的变化。最终,在孩子们细心照顾下,蚕宝宝从黄豆大小长到了手指大小,最后吐丝,破茧成蝶。
幼儿对生命的认知是模糊的,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可避免的对“我从哪里来?”“小动物为什么死了”等问题产生疑问,这就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孩子们喂养蚕宝宝,见证它的一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蜕变,这不仅让孩子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而且也让孩子尊重和珍爱自己以及大自然其他生命体,从而欣赏、悦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孩子们在以上活动中的探索,都是基于他们发现“叶子的洞洞”而生发的,是孩子之们的兴趣所在。而在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扮演了观察者的身份,也充分的肯定、支持儿童的想法,给予幼儿自主宽松的探索氛围,让幼儿更加从容、自信的去计划、制定、探索捉虫养虫的好办法。
捉虫养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与挑战,这些挑战都为幼儿发展各项能力提供了动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互助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专注力等等,同时孩子们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后续活动探索的欲望。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幼儿园里的植物角和小菜园其实就是迷你版的大自然,幼儿在与大自然的花草虫鸟的互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与此同时,孩子们在这过程中通过调查表、家园共育、电视、网络、书籍检索等多种途径去学习关于虫子的秘密,了解了不同虫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了虫子、植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获奖案例 “筑渠引水”游戏千篇一律?这群孩子筑渠可不只是引水,而是在做一件“拯救生命”的大事!
获奖案例 种植区只能浇水、施肥、记录植物成长?这些“活教材”都是教育契机!
获奖案例 砖块、水泥、柴火,就地取材的小厨房,让孩子也能感受“烟火气”的生活!
获奖案例 科学探究也可以无需刻意设计,从一颗小球看孩子的“自主探究”与“问题解决”!
获奖案例 “我不想玩了!”寻宝游戏从枯燥乏味到再次充满趣味,这位老师做了这些事!
获奖案例 疫情下的游戏:家长不能入园接送,孩子们竟为幼儿园做了一顶能为所有人遮风挡雨的雨棚!
获奖案例 教育与生活如何完美衔接?一个持续20天让孩子兴趣满满的游戏活动告诉你!
获奖案例 神马?孩子5岁就结婚?当美好遇见童真时,幼儿园出现了最萌的婚礼!
获奖案例 从斜坡游戏到搭建创意棉被“运输通道”,学习契机往往都藏在生活里!
获奖案例 4次大改造,小鸟们不仅在这所幼儿园吃饱喝足,还吃到了膳食均衡的自助餐!
获奖案例 谁说南方幼儿园不能玩雪?这群南方孩子就把滑雪场搬进了幼儿园,完成了滑雪畅行的小梦想!
获奖案例 这群孩子竟然给小鸟举办了葬礼!“死亡教育”原来在幼儿园也不用讳莫如深!
获奖案例 什么游戏能够持续一个月?看孩子们如何将“废弃”的花布变成“露营”的帐篷!
获奖案例 规则游戏不可以有自主?老师放手后,这群孩子竟然把传统的规则游戏玩出了新花样!
获奖案例 原来彩虹也可以“留下来”!这些探索“光”的小实验惊艳了所有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713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